【同时,于宏志等人也纷纷起兵响应,还有泽县的康傅夫、河南汝宁府固始县李恩贤等人都率众而起,还有四川的白莲教徒也纷纷起义响应徐鸿儒。】
【此时,徐鸿儒等人的计划是“南通徐淮、陈、颍、蕲、黄,中截粮运,北达神京”,从而推翻明朝,建立新的朝廷。】
明朝的官员们全都悚然而惊。
漕运!漕运!漕运!
漕运对于大明而言的重要性,几乎可以用生命线来形容,京师、乃至北方的不少地区、加上边军地区,几乎都需要依靠漕运来维系,如果一旦丢掉了漕运,虽然不至于立刻死亡,但是也很容易就陷入一蹶不振之中。
而这些反贼,这些乱民,竟然是把主意打到了漕运上!
……还是漕运太过重要了,所以,即便是一群无知的愚夫愚妇,都多少能够意识到这一点。
更有人对白莲教三个字咬牙切齿:“这该死的魔教,怎么总是能够死灰复燃!”他们不是没有清剿过,但是清剿过一次,过不了多久,这东西总能够再一次飞速蔓延开来。
那些愚夫愚妇们,宁远相信这些妖魔鬼怪,也不愿意相信朝廷,相信官府,相信他们这些为了他们好的人……
大明朝廷在打击各种歪门邪教上那是不遗余力的,特别是已经有了赫赫声名的白莲教——只要了解这玩意儿的历史的皇帝和官员,就不可能对其产生任何好感,只会想要将其赶尽杀绝。
哪怕,哪怕当年元朝末年的时候这东西好像还和太祖皇帝有那么一星半点的联系……
但是这不重要,君不见等到太祖登基之后,这些也都是反贼一流吗?
总之,这种东西那就是要清理干净的。
自从大明建国一来,民间的各种乱民反贼也没有彻底绝了迹,时不时就能冒出来一个,然后被镇压下去——这其中,有一些头脑狂乱的乱民,但也有相当数量就是由白莲教、或者和白莲教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掀起的。
甚至,有一些规模还不算很小。
但即便是那些,也都没能动得了漕运,大明的生命线还是安全的。可是现在……
他们竟然真的阻截了漕运!
更有人从中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了关键问题:大明非常、非常虚弱。
这种虚弱,甚至不是这徐鸿儒等人所导致的,而是本身就非常虚弱;也正是因此,那些人才能把手动到漕运上去。
再联想到中央混乱,党争倾轧,帝位更迭,军饷不足……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大明的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至于说是多少年……肯定不至于立刻灭亡,但是再长,可能也长不过二十多年了。
【随后,起义军宣布建立政权,徐鸿儒自称“中兴福帝”,将天启二年改为“大乘兴胜元年”。】
【但最终,这一场起义由于准备不足,加之明朝朝廷终于调动了大军合力进剿,七月,起义军的各路友军先后失败,郓城、巨野失守。徐鸿儒等人在形势不利的条件下,仍固守邹县、滕县,与官军相抗衡。】
【而从调集山东、北直隶等地调集过来的大量官军,则包围了滕县,徐鸿儒等人就在其中。九月,徐鸿儒粮尽援绝,突围不成而被俘——有说他是被叛徒出卖了,所以才被抓。十二月,徐鸿儒被押送到了京城,随后被杀。】
【徐鸿儒起义,失败了,不过他的余部依旧坚持斗争,一直到了第二年。】
【而虽然这一场起义失败了,但是这却是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是信号。】
刘秀深以为然:“没错,这一场起义绝对并非寻常,如果明朝朝廷再不放在心上的话,那接下来,他们必然会迎来巨大的暴风雨。”
当然,明朝朝廷无心理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有人真的意识到了什么,恐怕也无能为力——现在的明朝朝廷,到处都是漏洞,到处都在漏风,即使有心想要处理这边的事情,但究竟还能调动多少资源,估计,也不剩多少。
而这一场起义的不寻常之处,就在于它的规模。
徐鸿儒起义了,但是又不只是他这边起义了,和他约定好的于宏志选择在之后起兵呼应他;但那些没有和他约好的人呢?那些位于天南海北、隔着崇山峻岭、甚至消息都不如何互通的地方的人呢?
他们也选择了起义。
其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是依靠白莲教作为纽带——但就算有白莲教作为纽带,消息想要传过去,那也是千难万难,要经过不短的时间;等到那边接到消息,估计也不剩下多少准备的时间了,但他们依旧选择了起义。
还有一部分,那是连白莲教这个纽带都不存在的。
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能够爆发出这样的遍布天下各地的起义规模,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之前的那许多农民起义,在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规模呢?在真的要爆发全天下、规模和威力足以动摇一个王朝的起义的时候。
况且,徐鸿儒他们还成功地阻截了明朝的漕运。
虽然大汉和明朝相聚很远,但这不妨碍刘秀通过各种已知情况确定漕运之于明朝朝廷的重要性。
这样关键且庞大的体系,想要改革,那会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但同时,由于其规模和影响力,想要阻断漕运,同样会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哪怕明朝再怎么虚弱,甚至可能能够放弃对一些边远地区的控制,那明朝朝廷也会拼尽一切守住漕运这一条线的——因为,没了这条线,明朝朝廷的下场嘛……
所以,不管是从漕运本身的体量和规模上讲,还是从明朝朝廷对它的态度来讲,想要真的阻断漕运,把手动到漕运上面去,那都是一件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的事情。
偏偏,徐鸿儒他们就做到了,而且还是在短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飞速做到的。
这可和长久拉锯作战、把明朝军队大量消耗、让明朝军队虚弱从而夺取控制漕运不一样,这只能证明,这一场起义的规模大、力量强、以及有多少人都心向于此。
说这是天下大起义的前奏,那还真是一点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