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起义刚刚爆发的时候,朝廷就这么做,未尝不能暂缓局势。但是当时的明朝朝廷算是什么态度呢?不答应。】
【是的,就是这样,连这种微小的让步、微小的损失、让百姓们能够苟活下去,都不答应。】
【所以,结果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
杨坚和独孤皇后面面相觑。
他们现在是真的有点搞不明白这个明朝朝廷上下的情况了。
首先说如今的情况,那确实是非常严重,百姓们遭遇大规模饥荒,如果朝廷不进行赈济而指望百姓们靠自己,那么,按照常规方式——比如苦熬、比如逃荒,那百姓们很多都是活不下去的。
再者,现在朝廷允许不允许百姓们自行流动还是两说。
所以,他们需要朝廷的赈济,朝廷也必须赈济,哪怕只是做个样子,可至少是要把态度给摆出来……很多时候,只要有一个态度,那么后续的很多事情就都好说,即便要辩解,至少也能立得住脚。
再说这个陕西巡按御史的奏折,里面的话也字字句句都是实话,都是良言。
如今的情况,不论皇帝有没有从其他地方看到,至少他上报上来了;而赈灾免税的建议,也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虽然严格来说,这个力度也没有非常非常强,但是正好处于一种朝廷能够拿得出手、也能够展示给天下人能说得过去的线上。
换言之,就像是这里面的评论一样,其实不是什么割肉大出血,而是类似于一种把权贵们吃剩下的残羹冷炙施舍下去,让底下的人能够有口饭吃,勉强活下去的状态。
想来这个巡按御史也明白,指望朝廷上的衮衮诸公们割肉,那是不可能的;指望皇帝和宗室们割肉,那同样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的建议中,也根本没有提什么朝臣、什么宗室……
按理来说,这样的奏折,理当是被批准通过,然后开始往下推行的——不管中间又要有多少人伸一手中饱私囊,最后落到下面的又剩几分,但是这样一来,好歹朝廷的态度是摆出来了啊!
如果百姓们还不满意,那也有对策——把中间的那一串人挑出来几个背景不够强的,当做罪魁祸首,承担百姓们的怒火,杀了以解民愤,让百姓们不要怨恨朝廷也不要怨恨皇帝,都是中间这些官员们干了坏事儿,朝廷还是好的啊!皇帝更是爱民如子的!
这样多好?
当然,如果百姓们在之前的赈济中就被安抚住了大半,那更好,都不用来这一手了。
杨坚觉得,如果是自己,那肯定是会这么做的,如果是皇后,她也肯定会这么做……至少面子上得过得去。
但是明朝朝廷又是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
要说皇帝是什么完全不管朝政也不在乎江山,只想要享乐的昏君暴君,那也就算了,这种皇帝不干人事儿才是正常;但是——这个朱由检,他也不是这么个皇帝啊?
如果说朝廷满朝上下都是指望着捞钱的奸臣,或者,是也不在乎明朝江山只想着自己利益、甚至可能依旧找好了下家的小人,那朝廷这么做,也算是正常;但是明朝朝廷中虽然党争激烈,但是也还没到满朝皆奸臣的地步……
所以,为什么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
皇帝也好,那些大臣们也罢,为什么都没有答应这样的建议呢?
他们是在想什么呢?
如果说为了个人私利,个人利益和朝廷利益并不完全一致,这也没什么,大隋的官员们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其实也是这样,但是真正的聪明人——基本上都是朝堂上的高官们——总是能够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继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大家的利益当然不完全一致,甚至非要说的话,连皇帝本人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和王朝的利益都不完全一致呢。
但是聪明人为什么被称为聪明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一些重大时刻意识到,该适当地进行退步,该适当地舍弃一些个人私利,为大局着想,从而让自己、让自己的家族在日后能够绵延传承,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能够组建朝廷、任用官员并且君臣相得。
不就是因为正常情况下,大家都还是有那么点共同利益,都还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适当让步的吗?
不然的话,所有人都满心谋取个人私利,那朝廷还怎么运转下去?怕是建都建不起来!
明朝,自然也不可能脱离这个逻辑。
但是问题就来了,按照这个逻辑,那明朝朝廷就应该这么做,就应该赈济并且减免赋税啊!
杨坚陷入了思考,杨坚暂时放弃了思考。
他只觉得,这或许就是明朝走向完蛋的一个关键原因。外敌也好,内乱也罢,除了那些原因外,这朝堂不能正常运转、聪明人都不愿意让步妥协——可能其实他们也并不是聪明人——同样是明朝走向完蛋的关键。
当然,如果说朝堂上的官员们甚至都已经不是聪明人,至少,能够做下决断的那少部分高官都已经不是聪明人的话……那明朝就更完蛋了。
因为这代表着整个官僚体系的崩溃。
不求朝中都是聪明人,但是竟然不能让实权高官基本上是聪明人……这选官制度怎么可能好得了,这朝堂晋升和考核制度又怎么可能好的了……
而官僚体系崩溃了,朝廷其实就已经实质上崩溃了。只是表面还在正常运转,还有官员办事儿,还在上下传达罢了。
顺带一提,那如今的皇帝,朱由检,虽然不是存了坏心思的皇帝,貌似还挺有积极性,但是估摸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