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贺人龙。”朱棣立刻得出答案,虽然这并不是他乐见的答案。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三边总督因此身死,更关键的是军中这么多将领竟然都选择无视命令自作主张,这个时候,不下一剂猛药、不来个杀鸡儆猴,让这些将领们老实一点,那就彻底无法挽回了。
但是杀鸡儆猴也是有讲究的。
要杀的这只鸡,首先必须得是一只鸡,一只能够被杀掉的鸡,而不是一头老虎,根本杀不了甚至还可能反过来害了朝廷;其次,这只鸡也必须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能是那种什么也不是的鸡,最好还是个领头……
综合下来,只能是贺人龙。
他有功劳有能力有威望,比牛成虎、郑嘉栋这些人有分量得多;但是他又不是动不了、或者有可能导致朝廷两败俱伤的人,比如左良玉。
虽然最应该解决掉的人其实还是左良玉。
因为解决掉贺人龙而非左良玉,其实根本不能解决什么关键问题——作为领兵过的人,朱棣对此可非常清楚。
把这些代入大明初期,比如朱允炆在位的时候,他要杀鸡儆猴,然后呢,,他在藩王或者将领中没有选择自己,而是弄死了余下的某一个确实有过错的藩王……那效果可真的不如何。
这个藩王确实有过错,那朱允炆惩处他也属于有理有据,倒不至于让人觉得他滥杀无辜;但是同时,这个藩王其实根本又不算是正经的最顶尖的那一批,那么,顶尖的藩王们只会因此对朱允炆提高警惕和敌意,但不会觉得自己就得老老实实;下面的藩王也只会觉得是自己的力量还不够……
朱棣对这种心理可是深有体会。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当时朱允炆真的能够果断狠辣飞速出手,在最开始就直接把自己这个燕王弄死了,那剩下的藩王们就未必能够真的搞出来什么大事儿了——当然,朱允炆最终落得那么个下场,那也不只是削藩的问题,其他各种问题同样是原因。
但总归,由此是可以看出来这种惩处方式,对左良玉以及其他军中将领的影响……那就是不怎么样。
【大怒的朱由检当即就给新一任的三边总督孙传庭下了密令,处死“疑似通敌”的贺人龙。】
【关于孙传庭此人的情况我们稍后再讲,现在继续说贺人龙的情况。】
【其实发生了这些事情,汪乔年身死,贺人龙等一群将领们心里面也都知道大事不妙,朝廷肯定不爽,因此不少人心里面都有些警惕。孙承宗当然清楚这一点,为此,他专门表示,“贺人龙是我的旧部,我希望陛下能够饶恕他的罪过,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而朱由检也装作同意了。这个消息被透露给了贺人龙,让贺人龙的防备降低了不少。】
【五月初一,孙传庭在长安召集所有将领开大会,然后当着所有人的面直接抓住了贺人龙,随后将其处斩。】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结束,贺人龙到底有几名较为忠心、或者说,和他利益牵扯很深的部将,这些人牢牢和贺人龙绑定,因此自觉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于是纷纷决定跑路回家乡、带上妻子儿女投奔起义军。】
【这当然不是孙承宗等人想要的结果,因此,他们早早便派人去控制住了这些人的妻子儿女,并挑动这些将领内斗、诱导他们投降,最终,贺人龙的诸多部将依旧担任原本的官职,这才让局势稳定下来。】
【顺带一提,为什么说贺人龙“疑似通敌”,除了为了给贺人龙增添一份罪证外,可能也和贺人龙的老家有关系——他也是陕西米脂县的人,虽然和李自成不是一处,但都是米脂县啊!】
【而这一次惩处也就到此为止,同样临阵脱逃的郑嘉栋、牛成虎两人并未受到惩处,而左良玉则更不必说,那是什么事儿也没有。】
“啊?就因为和李自成都是米脂县的,就能被说是可能通敌?”不少百姓顿时觉得这个扫射面实在有些太广了。
贺人龙这几次作战肯定有问题,有大问题,这人们都清楚,临阵脱逃、无视命令、丢下主帅,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能够让贺人龙去死;但是如果说因为他家乡是米脂县的,就认为他可能通敌,这个结论着实是有点草率吧……
“那这就是米脂县的人就没有其他的活路了呗,反正都有可能被认为是通敌,那还不如真的通敌了呢!”有人嘀咕。
真通敌了反而不会被这么给弄死——当然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丢了性命,但也比这个情况好点吧……
“明朝朝廷里面就贺人龙一个人家乡是米脂县的?没有其他人了吗?这些人那都有可能通敌啊!”还有人立刻举一反三,“别说这些人官职比较高就不可能了,贺人龙的官儿也挺大的,而且那些官儿大的难道不能暗中投了李自成,然后日后成为什么开国功臣……”
哼哼,反正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要有可能,那这些人就一样有通敌的嫌疑,不是吗?
——更不要说,现在李自成这边总是打胜仗,明朝那边的局势却不如何,不就更符合“有内奸”这个理论了?
“我觉得这估计就是皇帝气疯了脑子突然想出来的一个罪名罢了,明朝朝廷要是真的按照这个逻辑给官员们论罪,那才是疯了,而他们现在明显还没这么疯……”另一个人耸肩,他其实夜蛾看热闹不嫌事大,但这个热闹目前看来是看不成,“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还想着安抚贺人龙的旧部了。”
“那确实,要不然他们把贺人龙的旧部全都杀了,那才是大热闹……”
现在光是杀了一个贺人龙,就已经能够导致军队内部这种程度的混乱了,要是明朝朝廷真的脑子发疯要把贺人龙的旧部全都解决了……哇!那就真的要出大事儿了!
说不定就是李自成喜提一群投奔而来的新兵力。
届时,整个天下的局势说不定就又能有一些大的变动了。
只不过,现在看来,这种大热闹那是看不到了,明朝朝廷上下也明显根本不想发生这种事情。
不过也好理解,这个头一旦开了,那么后续可就难以控制了,谁会因此而被坑死完全不可预料,官员们有谁想要有这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