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娶妻一个月,才知岳父朱元璋 > 第701章 八百里加急的军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元璋眉头拧成个疙瘩,心里沉甸甸的。

太阴犯上将……

这兆头,着实让人心里发毛。

幸好。

奏报后面又提了一句,说是用了燕王那边医学研究所弄出来的大蒜素,近几日疼痛缓解,看着是好转了些。

朱元璋紧锁的眉头这才稍稍松开些许,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落下一半,但还没完全到底。

大蒜素……

又是陆知白那头捣鼓出来的。

记得先前听说,确实治好过背疽?是什么素来着……

朱元璋心里头也开始犯嘀咕。

陆知白这小子,确实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门道。

不过眼下不是琢磨这个的时候。

那可是徐达,跟他一起从濠州光着膀子干出来的老伙计,一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布衣兄弟!

这份情谊,比什么都重。

光看奏报,终究是隔着一层。

不成,光看奏报不顶用。

“咱得亲自问问,还得派人去瞧瞧,才算放心。”

朱元璋站起身,在殿内踱了两步,心里拿定了主意。

得给徐达那老东西写封信,宽慰宽慰他,也让他知道咱惦记着。

再派个妥当人,带着御医和药材,亲自去北平一趟。

派谁去?

思来想去,还是得让徐达自家人去最妥帖。

血脉亲情,总归是不一样的。

就让徐达那大儿子,徐允恭去一趟。

“来人!”朱元璋扬声道。

一个小太监立刻趋步近前,躬身候命。

“传徐允恭!”

“遵旨。”

大半时辰后。

一个身材高大、面容方正的年轻武将快步走了进来。

正是徐达的长子,现任左军都督府都督的徐允恭。

他一进殿,便撩袍拜倒:“臣徐允恭,叩见陛下!”

“起来吧。”朱元璋摆摆手,端详着他那与徐达有几分相似的面容,语气比平时温和了不少。

“谢陛下。”徐允恭站起身,垂手侍立,心里有一丝忐忑,不知陛下突然召见所为何事。

朱元璋看着他,缓缓开口:“你爹病了,北边递来了奏报。”

徐允恭闻言,脸色骤变,忙问道:“陛下,家父……家父病情如何?”

“说是得了背疽。”朱元璋沉声道,“奏报上说,用了些新药,这几日有所好转,疼痛减缓了些。”

他顿了顿,接着说:“但咱还是不放心。背疽不是小病,咱得派人去看看。”

“咱亲自写了封信,你带去给你爹。”朱元璋指了指御案上刚写好,墨迹未干的亲笔信。

“再带上两个御医,挑最好的药材,即刻启程去北平,替咱好好瞧瞧你爹,务必让他安心静养,不许再逞强!”

皇帝亲自过问,还写了亲笔信,又派御医送药……

这份恩宠,让徐允恭又是感激,又是忧心父亲的病情。

他眼眶微微发热,再次跪下,声音都有些哽咽:“臣……代家父叩谢陛下天恩!”

“行了,起来吧。”朱元璋语气依旧平和,“你爹是咱的老兄弟。”

“赶紧回去准备准备,即刻动身,路上仔细些。”

“是!臣遵旨!”

徐允恭重重叩首,然后起身,小心翼翼地接过那封还带着皇帝体温的信,揣入怀中,恭敬地退了出去。

望着徐允恭匆匆离去的背影,朱元璋轻轻吁了口气。

徐达戎马一生,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可千万不能倒下啊。

太阴犯上将……

但愿只是虚惊一场,但愿他吉人天相,能挺过这一关。

徐允恭的身影消失在殿门外,殿内复又安静下来。

朱元璋负手而立,目光投向窗外深邃的夜空,心中却依旧波澜难平。

徐达的病,像一块阴影,笼罩在他心头。

“太阴犯上将……”

这五个字,如同魔咒,挥之不去。

他戎马一生,见惯了生死,却从未像此刻这般,为一个兄弟的安危而揪心。

希望允恭此去,能带回好消息。

也希望那大蒜素,真如奏报所言,有奇效。

陆知白……燕王……

这些念头,如同水底的暗流,在他心中涌动。

就在此时,一阵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一名太监快步而来。

朱元璋抬起眼睛望过去:“嗯?”

太监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说:“报——!”

“启奏陛下!八百里加急的军情!残元侵犯宁夏盐州!”

太监双手高举着一份染着尘土的军报,跪伏在地。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眼神瞬间锐利如鹰。

“呈上来!”

内侍连忙快步呈递到御案前。

朱元璋迅速展开军报,目光一扫而过。

奏报上清晰地写着,北元骑兵趁着边防稍有松懈,突然南下,直扑盐州,边军猝不及防,损失不小。

“哼!”他一声冷哼。

“宁夏盐州……他们倒是会挑地方。”

盐州,特产就是盐。

而且,是质量极好的盐。

以前这里是西夏的领土,西夏就靠着卖盐过活呢……

殿内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

军情的消息很快传开。

闻讯赶来的几位武将勋贵,个个面露怒容。

“陛下!鞑虏欺人太甚!竟敢犯我边境!”

“臣请战!愿领兵北上,将那帮不知死活的鞑子赶回去!”

“陛下,末将也愿往!”

几名性子急躁的武将纷纷出列,慷慨激昂,请战之声不绝于耳。

然而。

御座之上的朱元璋,却并没有立刻做出反应。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面沉似水,眼神深邃得像一口古井,看不出喜怒。

那是一种极度内敛的平静,平静得甚至有些可怕。

仿佛边境的烽火,群臣的激愤,都未曾在他心中掀起太大的波澜。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平静之下,往往酝酿着更深沉、更猛烈的风暴。

他没有看那些请战的将领,目光落在手中的军报上。

殿内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朱元璋指尖敲击桌面的轻响。

一股无形的压力,弥漫开来。

半晌,朱元璋才缓缓抬起眼,锐利的目光扫过殿内诸将。

“吵什么?”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鞑子打来了,就打回去。”

“可怎么打,不是光凭着一腔血勇就能成的。”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语气太沉稳,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在众人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