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周瑜引兵至南郡,与曹仁夹江相持,曹仁固守勿战,周瑜亦未便急攻;甘宁独请进取夷陵,周瑜于是拨士兵三千人,交付甘宁带去,甘宁日夜兼程,果然一举占领,于是,据守城中。
(夷陵乃是今湖北宜昌)
曹仁闻夷陵失守,分兵往援,竟将夷陵城围住,甘宁向周瑜求救,周瑜欲统兵援救甘宁,又恐曹仁出兵攻击,累得进退两难。
吕蒙进说道:“但留凌公绩在此,蒙与都督往援,当可从速解围。蒙保公绩,能十日固守,不致有误。”话中的凌公绩就是凌统,公绩是凌统的表字。
周瑜于是命令凌统守住营寨,自与吕蒙等赴去援救;来到了夷陵城下,击退曹兵,夺得战马三百匹,当即驰回。
凌统果然无恙,屯兵北岸,相机进攻。孙权闻周瑜大捷,亦引兵自攻合肥,连日不克。
曹操遣将军张喜,率众驰援,许久未至,扬州别驾蒋济,伪言援兵至,遣使赍书语城中,为孙权巡兵所获,得书呈阅,孙权信以为真实情况,于是撤围退去。
那刘备却用诸葛亮计议,表举刘琦为荆州刺史,分遣关羽、张飞、赵云三将,前往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嗣经三将先后略定四郡。
就中有一段求婚轶闻,为赵云生平亮节,可法可传,不应从略。
赵云奉刘备命令,前往攻略桂阳,桂阳太守赵范,开城迎降,邀请赵云入宴;赵云坦然直入,与赵范对饮,彼此虽非同族,却是同姓,杯酒言欢,很觉融洽。
到了兴酣意畅,复由赵范邀赵云入后园游览,片时洗盏更酌,接连如是数觥,赵范托词更衣,既入复出,引着一少年美妇,姗姗前来,行至赵云座旁,嫣然含笑,替赵云斟酒,赵云连忙避席,辞不敢当。再举目看那丽姝,淡妆浅抹,缟衣綦巾,恰似一枝秋后海棠,愈白愈艳,但究不知她为谁眷属,是何意见?
一时又未便遽问,只好拱手为礼。那妇人却斜送秋波,把赵云上下打量一回,方才辞去。文君原是多情,怎奈武夫不比文人,空负那一片雅意。
赵云方才就座,问及该妇来历,赵范答说道:“这是家嫂樊氏,青年寡居,令人怅惜。”
赵云听这数语,越加诧异,原是怪事。正要出言责怪赵范,赵范又说道:“守节为妇人难事,范探明家嫂意见,亦思他适,但必择一出色英雄,方肯改嫁,天缘凑巧,幸遇将军,又与范为同姓,如将军不嫌寒陋,愿为玉成。”
赵云不禁动恼,勉强答语道:“云与卿同姓,卿兄即我兄,卿嫂即我嫂,奈何使我乱伦?这事断不敢闻命。”
说得赵范无词可答,满面生惭。赵云当即辞出,尚恐赵范心下芥蒂,暗中为变,于是命部兵昼夜加防,并遣急足,前往迎刘备。及刘备闻信到来,赵范竟先逃去,赵云具白辞婚情事,刘备笑语道:“这也无妨!”
赵云应声道:“赵范新降,情未可测,云怎敢遽应彼请?况彼令寡嫂改嫁,既使失节,又甘背兄,无礼无义,心迹可知。天下不少美女人,云岂可为此堕行哩?”
刘备当然赞叹,遂授赵云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
赵云将赵范家眷,及寡嫂樊氏,遣兵护送回籍,自在桂阳就职。
刘备又尊诸葛亮为军师,兼职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量收赋税拨充军实。
长沙太守韩玄,零陵太守刘度,武陵太守金旋,自投降刘备后,仍使为官。又有攸县守将黄忠,年老力强,亦来请降,由刘备录用。就是庐江营帅雷绪,也率部曲数万人归从刘备,刘备乃得所措手,开创初基。
偏是好事多磨,悲歌又起,似玉似花的甘夫人,竟因为了长坂一役,受惊成疾,缠绵床缛,好容易延过一年,竟致不起,玉殒香消,刘备迭次悼亡,无限伤感,不在话下。为后娶孙夫人伏笔。
且说吴督周瑜,围攻江陵,积久未下;周瑜年壮气盛,定欲力破此城,反被曹仁用诱敌计,佯开城门,与周瑜厮杀,周瑜恐军士未肯尽力,跃马当先,亲自掠阵。
曹仁诈败回城,等到周瑜追至城旁,却预使部将伏住城楼,觑准周瑜身,飕的一箭,射中周瑜右胁,翻身落马,曹仁复从城中杀出,意欲擒拿周瑜。
幸由韩当徐盛一班吴将,截住曹仁军士,救周瑜回军营;吴兵自相践踏,伤亡甚多,江陵城却不损分毫。
周瑜拔出箭头,虽然用药调治,却是肿痛难消,好多日不能督军。看来所中之箭八九成是沾了毒药。
曹仁听闻周瑜不能起,屡来挑战,周瑜力疾上马,突出阵前,大声呼道:“曹仁匹夫,可认得周郎么?”
仁军大惊,俱皆骇退,倒被周瑜驱杀一阵,毙敌无数。从此曹仁气沮,待援不至,没奈何弃城北走,周瑜得入江陵城,报捷至吴。
孙权命周瑜领南郡太守,屯兵江陵;程普领江夏太守,寄治沙羡;吕范领彭泽太守;吕蒙领寻阳令;召鲁肃等回吴国。
曹操得江陵败报,不胜惭恨,适因九江人蒋干,雅擅口才,谓与周瑜为故交,可以招降,曹操即令前往。蒋干布衣葛巾,至江陵投刺见周瑜,周瑜出厅迎干,笑呼干字道:“子翼远来良苦,但莫非为曹氏作说客么?”一语道破。
蒋干只好设词道:“干与足下,相别有年,遥闻芳烈,特来叙阔,并观盛仪,奈何疑我为说客呢?”
周瑜又笑道:“我虽未及夔旷,闻弦赏音,已知雅曲了。”
(夔,舜臣;师旷,晋国人。)
原来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细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
蒋干与周瑜有旧日友谊,当然识周瑜有顾曲癖,故周瑜即说此解嘲。
既而留蒋干共饮,引观仓库军资,及服饰器玩,更向蒋干笑语道:“丈夫处世,既得人主知遇,名为君臣,实同骨肉,言行计从,祸福与共,就是苏张更生,郦贾复出,亦无从容喙,足下幸不为说客,否则岂能移人,恐反致绝交了。”
这一席话言,弄得蒋干有口难宣,因即告别。(罗贯中《演义》载此事于赤壁战前,证诸《周瑜本传》,应在战后。)
蒋干返回报告曹操,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得招徕,曹操亦无法,只得休养疮痍,徐图报怨,江东得以无事。
孙权闻鲁肃回吴,与诸将出城迎接鲁肃,及鲁肃既相见,向孙权下拜,孙权亦下马答礼,因与语道:“子敬劳苦,孤今日出城迎卿,卿以为显扬否?”
鲁肃直答道:“尚未!尚未!”
大众俱为愕然,鲁肃举鞭徐说道:“愿将军威德,旁讫四海,总括九州,得成帝业,再用安车蒲轮,迎肃入辅,肃始觉显扬了。”
孙权抚掌大笑,偕鲁肃入城,欢宴竟日。
鲁肃具言赤壁大捷,也亏刘氏相助,所以成功,此后应当始终并力,方可拒曹,权也以为然。
当时正值刘琦病殁,孙权于是使刘备领荆州牧,且使周瑜分南岸地,属刘备管辖;刘备乃得移屯油口,改名公安。
孙权有妹子,年已逾笄,尚未许人,听闻刘备连丧妻妾,因拟将妹嫁刘备,作为继室。
刘备亦有意联吴,乐从婚议,待至两造说妥,应由刘备至东吴亲迎,诸葛亮和刘备道:“将军此行,忧喜参半;亮不怕孙权,但怕周瑜,瑜非真心愿和,还是鲁肃从中调停,才议和亲,将军如必欲赴吴,往返皆须从速,且宜择人护卫,方保无虞?”
遂将赵云调回,随刘备同行。刘备既至江东,由孙权迎入,两人初次会面,自有一种特别酬酢,无容细叙。
但彼此同是汉末英雄,谈到投机时候,也觉心心相照,欢洽逾恒。惺惺惜惺惺。孙权代择吉期,留刘备在东吴成婚,刘备亦只好应允。
转瞬间便已届吉,就把客馆中铺设停当,准备行礼。等到万灯齐灿,双炬联辉,便有一班乐府仙仗,引入鸾舆,恭请新人登堂,与刘备交拜。百余侍婢,簇拥了一位珠围翠绕的佳人,步上红毯,立在右侧;刘备亦整肃衣冠,至左首参拜天地,大礼告成,同入洞房。
堂上客犹未散,免不得由刘备复出,与为周旋,大约酒阑席散,已是斗转月横的时候,刘备送客出馆,返入房中,新夫人当然未寝,惟两旁刀枪森竖,杀气腾腾,侍婢等俱佩剑侍立,仿佛娘子军出征气象。原是一座好战场。吓得刘备大惊失色,忙问何因。
侍婢答道:“郡主少好武事,随身不离兵器,故有此布置。”
刘备又说道:“今夕不妨暂去。”
侍婢转告孙夫人,孙夫人微哂道:“厮杀半生,尚畏兵器么?”
此夜武事,却是有别。乃命侍婢撤去刀枪,并脱佩剑,自己也卸了华服,改作浅妆;灯光交映,四目相窥,一个是英气未衰,丰神奕奕,一个是雌威已敛,态度痈痈,是过来人合解温存,为奇女子不加羞涩。
写孙夫人处,自得身份。
等到三敲更鼓,四屏娇鬟,两人便携手入帏,谐成燕好,阳台巫峡,乐趣可知。接连住了月余,刘备虽然身入温柔乡,却也记起荆州来了,一日过见孙权,说起荆州故吏,多半相依,所得分土,还恐未足容众,加承厚惠,乞借荆州全土云云。
孙权不及深思,慨然许诺,刘备起座称谢,且欲即日辞归,经孙权一再挽留,尚未得返。已被江陵太守周瑜闻知,飞使上书道:
刘备以枭雄之姿,有关张赵云诸将,更得诸葛为谋,必非久屈人下者,愚意宜留备在吴,为筑宫室,多给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数人,各置一方,然后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定矣,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且纵令西归,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愿将军熟图之!
孙权得周瑜书信,出示鲁肃吕范诸人,范谓宜从瑜言,独鲁肃驳说道:“将军虽神武命世,势力尚不及曹操;操志在报败,仍思夺还荆州,今不若将荆州借备,遣彼归抚,令当操军要冲,外足拒曹,内足蔽吴,方为上计。”计固甚是。
孙权听了鲁肃言,又觉他说得有理,遂不坚留刘备。刘备稍有所闻,遂商恳孙夫人,即欲乘隙西归,孙夫人却也豪爽,执定嫁夫随夫的主意,收拾细软,当即起程。
刘备但留书辞别孙权,自与赵云等轻舟西去。
待至孙权得览刘备书信,亟乘飞云大船,亲率鲁肃张昭等十余人,追送刘备行,竟得相及;刘备从容见孙权,具言曹操方眈视荆州,不能不返,孙权亦未尝诘责,惟置酒饯别,且邀孙夫人过宴。
鲁肃等未便列席,避入后仓。酒至半酣,刘备低声语权道:“公瑾文武兼全,为万人杰,只恐他器量远大,未必肯久为人臣,愿公预防为是。”
也欲谮毁周瑜耶?
孙权含笑无言,待至宴罢,刘备夫妇仍出登轻舸,扬帆径去;孙权亦退归。事见《周瑜本传》,而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说的是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诸葛亮识破,安排赵云陪伴前往,先拜会周瑜的岳父乔国老,乔国老说动吴国太在甘露寺见面,吴国太真的将孙夫人嫁给刘备。孙权与周瑜被人嘲笑“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占便宜,反而受到双重损失。
及刘备来到公安,由诸葛亮等人迎接引入,刘备和诸葛亮说道:“天下智士,所见略同,前日先生虑孤东行,也是为此;若仲谋信从周瑜,恐孤不能与卿等再见哩。”
诸葛亮等并皆起贺,一面开筵庆赏,喜气盈庭。刘备复重赏赵云,留居麾下,不复再回桂阳;且作书寄吴,索借荆州。
适周瑜自江陵来到吴地,问孙权何故纵刘备离开,孙权以防曹操为辞。
周瑜复说道:“曹操新败,忧在腹心,未能遽与将军构衅,刘备方结姻好,一时当不致失和;但备不窥吴,必将图蜀,最好是先发制人,瑜愿偕奋威将军仲异,同取巴蜀,即留仲异居守彼地,与马腾子超结援,瑜再还与将军夺据襄阳,向北蹙操,方可图功。操若得破,刘备更可无虑了。”
(孙瑜(177年-215年),字仲异,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之弟孙静的次子,孙权的堂兄。官至奋威将军,当时是丹阳太守。孙瑜初以恭义校尉的身份统领士兵,曾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擅于安抚部下、招降纳顺)
孙权应声称善,即使周瑜归整军马,为取蜀计。周瑜返至江陵,途中得病,尚力疾至巴丘阅操,且嘱孙瑜速赴夏口;并请孙权致书刘备,预为关照,免受牵制。孙权乃使人至公安,赍书与刘备,略云:
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张鲁,一统南方,虽有十操,无所忧也。
这刘璋、张鲁,究是何人?刘璋即益州牧刘焉少子,曾任奉车都尉,留居京师,汉献帝使刘璋抚焉,刘焉不愿报命,索性使刘璋随侍蜀中;沛人张鲁,乃是五斗米道张陵之孙,世承祖业,流寓蜀中,张鲁父张衡早殁,张鲁母颇有姿色,据说兼通鬼道,她经常去刘焉家中,所以刘焉重用张鲁。
当时刘焉让张鲁和张修共同攻打汉中太守苏固,张修杀苏固后,张鲁又杀张修,兼并他的部众。张鲁截断斜谷道,又在刘焉的授意下杀了朝廷的使臣。然后刘焉上疏朝廷,说是米贼(五斗米教)断道,不得复通,又找借口杀了当地豪强,以此立威。
刘焉遂令张鲁为督义司马,出屯汉中。既而刘焉生背疽,竟致暴亡,刘璋得袭职为益州刺史。张鲁积渐骄恣,不服刘璋命令,刘璋竟杀鲁母,与张鲁结成怨仇。张鲁母亲始实通鬼道。
张鲁就据住汉中,自号师君,大行鬼道,号学徒为鬼卒,学道有年,进号祭酒,所行制度,约略与黄巾军相似。刘璋屡与争战,互有杀伤,因此双方对峙,未分胜负。
刘备与刘璋,统是汉室苗裔,既得孙权书信,便出示诸葛军师,诸葛亮进议道:“要取益州,何劳东吴?今且作缓兵计,复书相报,再作计较。”
刘备即令诸葛亮缮好复书,交与吴使带回。吴使归报孙权,由孙权展阅,但见书中说是:
益州民富地险,刘璋虽弱,足以自守。今将军出师蜀汉,转运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孙吴之所难也。孙膑吴起为古良将。议者见曹操失利于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试思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于沧海,观兵于吴会,何肯守此坐老乎?若转攻蜀汉,授操以隙,使得乘间东下,甚非计也。且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即得罪于左右,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谨布腹心。
孙权将来书阅毕,即寄示周瑜,周瑜怎肯罢手,仍催孙瑜引兵就道。孙瑜颇谙韬略,与周瑜又相契合,两人同名,应该投契。
当即由丹阳发兵,溯江至夏口,遥见前面排列战舰,阻住去路,不得不向他问明。忽然有一人遥呼道:“请吴将答话!”
孙瑜望将过去,乃是荆州牧刘备,便与言奉命取蜀,刘备朗声答道:“君欲取蜀,请从他道,备已贻书孙将军,劝他得休便休,若必欲取蜀,备当披发入山,决不敢为天下失信哩!”
孙瑜再欲有言,刘备竟退入船中,累得孙瑜无法再进,又不好与他交战,自伤和气;只得麾舟退回,报知周瑜。
周瑜正想督军继进,接得此信,不由的忿怒异常,俗语说得好:“怒气伤肝”,周瑜得病未愈,哪禁得一番盛怒?顿致口吐狂血,晕倒地上,经左右舁瑜至床,已是气息奄奄,延医调治,始终无效;自知病终不起,因令书记草一遗笺,口授数语道: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将军之遇,指孙策。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延医疗治,有加无已,人生有死,修短命也,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得复奉效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
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事尚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虽死不朽矣。
周瑜口授至此,已喘急的了不得,复大呼道:“既生瑜,何生亮?”
呼罢即亡,寿止三十六岁。毕竟美人薄命,小乔又复丧夫。
当由部将替他棺殓,并将遗书飞书报告孙权。孙权流泪叹惜道:“公瑾有王佐才,今忽短命,孤赖何人?”
及阅周瑜遗笺,推举鲁肃自代,因即命鲁肃为奋武校尉,使至巴丘,代领周瑜军营。周瑜有两子一女,奉榇还吴,孙权加意抚恤,后来周瑜女儿配孙权之子孙登,而长子周循娶孙权长女孙鲁班为妻,但英年早逝,未留下显着政。弟周胤官兴业都尉,封都乡侯,这且慢表。
且说鲁肃往代周瑜之任,道上经过寻阳,与寻阳令吕蒙见面。
吕蒙系汝南人,年少时,南渡长江(汝南富陂在今天的安徽阜南吕家岗,位于淮河以北,此处“南渡”也有可能是指南渡淮河),依附姐夫邓当。
邓当为孙策的部将,曾数次征伐山越。吕蒙大约十五六岁,曾偷偷跟随姐夫邓当外出作战。后来,邓当发现了他,非常吃惊,并厉声喝叱他,但吕蒙依旧偷偷跟随。作战归来,邓当将此事告诉吕母。吕母很生气并要处罚他,吕蒙说:“现在这样贫贱的日子,实在是难以生活下去。外出作战,说不定可以获得功劳,就能取得富贵。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欲攻灭胡人时,曾说此语)”吕母怜惜而饶恕了他。
当时,邓当的一个手下官员,见吕蒙年幼,很轻视他,说:“吕蒙那小子有什么能耐?这是想拿肉喂虎而已。”后来,又当面耻笑羞辱吕蒙。吕蒙大怒,举刀而杀之,逃到同乡郑长家中。后通过校尉袁雄出来自首,袁雄为吕蒙从中说情,并将他推荐给孙策。孙策见吕蒙确有过人之处,便把他安排在身边作事。几年后,邓当去世。张昭推荐吕蒙接替邓当职务,任别部司马。
当时在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享年二十六岁。孙权接掌了江东的大权,想把那些统兵较少又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轻将领检选出来,把他们的部下加以调整合并。吕蒙听说后,知道部队合并后,自己想有所作为,就更困难了。于是,他想办法赊来物品,为部下赶制了绛色的服装和绑腿,并加紧操练。孙权检阅时,吕蒙兵马“陈列赫然,兵人练习”,孙权见后大悦,认为他治军有方。不但没有削减其部,反而增加了他的兵员。
吕蒙少年好武,不读经书,经孙权勖令求学,方专心攻习,手不释卷。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研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
吕蒙笑答说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兄何轻事觑人?”
鲁肃于是进拜吕蒙母,珍重言别。
及抵江陵,仍执定前意,请暂将荆州,借与刘备,孙权复书依议,于是召孙瑜还守丹阳,把江陵南郡等地,借刘备管领。
刘备令诸葛亮守南郡,关羽守江陵,张飞守秭归,自驻潺陵。
曹操听闻周瑜死耗,心下甚喜,正拟亲颁手书,嘱曹仁等再取荆州,忽然又接到探报,乃是孙权将荆州借刘备,不觉转喜为惊,举笔投地,乃将进取荆州问题,暂从搁置。
自就邺中,造一铜雀台,随时游赏,且更迭下令,访求才士,不计名节,但尚智谋。
(相传在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发现金光四起,从中挖掘出一只铜雀,荀或解释为祥瑞之兆,认为这是统一北方、平定四海的吉兆。因此曹操下令建造铜雀台,以此彰显军事成就和政治功绩。)
此为曹阿瞒意中之才士。嗣复让还三县,故意鸣谦,自称出仕本意,但望为国家讨贼立功,得一侯爵,他日死后,题志墓道,号为“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于愿已足;
适值国家多难,举兵四讨,幸得削平群慝,位至宰相,贵显已极,尚复何望?但若今日无孤,正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或见孤兵势强盛,疑有异志,实为大谬,周文王国土三分有二,尚服事殷商,私心耿耿,每怀古人;本拟解职就国,但恐兵柄一解,为人所害,慕虚名,受实害,窃所未甘;如果人人心服,何必防害?惟封邑可得辞去,今且上还阳夏柘苦三县,只食武平万户,少减孤责,且期免谤云云。
说来似属娓娓可听,一经明眼人瞧着,早已知他饰辞欺人,欲盖弥彰了。有诗叹道:
心同王莽口周文,汉贼何曾知有君?
怪底后人多踵智,好将伪语诳同群。
曹操虽自言无他,但拓土争雄的思想,日甚一日,免不得又要动兵了。欲知他何处用兵,待至下节续叙。
(孙权以妹子嫁给刘备,详阅史传,并非计出周瑜,而罗贯中《三国演义》,谓周瑜使用美人计,弄假成真,说得周瑜如何刁钻狡猾,诸葛亮是如何神奇妙算,褒之太过,毁之亦太甚。虽然只是小说,终究不应如是雌黄,得是书以矫正之,则足以存史之真,而不至为野传所误。)
周瑜年纪逾壮,方可有为,而以意气之未除,遽致短命,不无让人可惜。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之说,亦属无稽之谈,尽信书不如无书,况郢书燕说?
(郢都是古时候楚国的都城。郢都有个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已经是深夜了,烛光越来越弱,写信人渐渐地都看不清字了。他对旁边的仆人说:“举烛。”仆人忙把蜡烛举得近一些,烛光亮起来了,郢人继续写信。可能是他写得太专注的原因,竟把“举烛”两字也写进信里了。信写好后,连夜就发了出去。
不久,燕国的相国收到了这封信,全篇的意思都看明白了,可是唯独这“举烛”二字让他疑惑不解。是什么意思呢?他仔细地琢磨,认真地思考,突然若有所悟地惊叹道:“我知道了, 这‘举烛’二字太好了!”旁人不解,他继续自作聪明地解释说:“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啊!”
后来,燕相就把这封信交给了燕王,并向燕王解释了自己对于“举烛”的理解,燕王深表赞同,非常高兴。他按照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采纳他的建议,选拔贤能人才,治理国家。从此之后,燕国国力蒸蒸日上。
国家虽然治理好了,但“举烛”二字的确不是信中的原意。虽然牵强附会,却阴差阳错达到了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