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济公传奇 > 第616章 难倒东吴使,表兴北伐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16章 难倒东吴使,表兴北伐师

却说刘备先主病情严重,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于是立即宣扬遗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并侍奉于榻前。

刘备先主看向身旁的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道:“君之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

刘备先主亦知嗣子刘禅不才。诸葛亮涕泣,慌忙拜倒道:“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誓死毋二,勉报圣恩?”

刘备先主乃命李严代作遗诏,并且留嘱嗣君刘禅,且唤刘永、刘理二兄弟至前,叫他们父事丞相,不得有违。又与翊军将军赵云,叮咛数语,无非是托他辅国,说至此,长叹一声,瞑目竟逝,享寿六十三岁。

(刘永和刘理都是刘禅的弟弟)

诸葛亮主持丧事,棺殓如仪,使李严为中都护,留镇永安,自率百官奉丧还成都。太子刘禅年方十七,在都留守,不遑奔丧,但出都门,守候梓宫;及灵榇已到,迎入正殿,举哀行礼。礼毕展读遗诏,诏云: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年五十,不称夭,朕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汝兄弟为念。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乃可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兄弟当父事丞相,更求闻达,无替朕命!

太子刘禅拜受遗诏,诸葛亮即请刘禅嗣位,改元建兴,是为后主。崇谥先主刘备为昭烈皇帝,奉葬惠陵;尊皇后吴氏为皇太后,颁诏大赦。益州从事秦宓,已得释狱,由诸葛亮选为益州别驾。

秦宓少有才名,也是法正一流人物。诸葛亮因法正早殁,曾经叹为孝直若在,必不令主上东征,就使东行,也不致一败若此;故秦宓因谏得罪,诸葛亮甚为叹惜,至赦免后,随即录用。

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嗣复使领益州牧,政无巨细,皆归裁决,后主惟拱手受成。诸葛亮约官职,修法制,信赏必罚,风化肃然。忽闻益州者帅雍闿,戕杀益州太守,叛蜀附吴,诸葛亮因新遭大丧,未便动兵,且意在和吴伐魏,故决计缓征。

广汉太守邓芝,方入为尚书,窥知诸葛亮心意,请向东吴修好。诸葛亮欣然道:“我早有此意,一时苦乏使才,今始幸得人了。”

邓芝问为谁,诸葛亮答言莫如使君,邓芝亦不辞,奉命即行。

吴王孙权,正再迁鄂县,改名鄂为武昌,作为吴都。闻蜀中遣使到来,心下狐疑,不肯即见。

邓芝待了两日,作书致孙权道:“臣这次来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汉,并且为吴,若大王不愿见臣,臣就去了。”

孙权得阅此书,即召邓芝入见,邓芝行礼毕,便开口问孙权道:“大王,今日欲与魏和呢?抑与蜀和呢?”

孙权答说道:“孤非不欲和蜀,但恐蜀主幼国小,不足敌魏,所以怀疑。”

邓芝应声道:“大王您是有名于世的英杰,诸葛亮亦是当代特别杰出的人才。蜀有重险可固守,吴有三江可阻隔,结合这两个长处,成为唇齿之邦,进可并力夺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这是自然的常理。大王现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为质子,若不遵从命令,就有理由讨伐,我国必定见有利而顺流进发,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请大王熟思!”

孙权沈吟良久道:“君言亦是,孤当与蜀连和,烦君先归通报,孤当遣使订盟便了。”

邓芝乃辞归。倏忽间已过一年,吴国乃遣中郎将张温报聘。

张温来到成都,后主刘禅当即接见,并由诸葛丞相等,优礼相待,与申盟好。

张温谈笑自若,颇有傲容,过了两日,便辞行东还。丞相诸葛亮带领百官,亲自与饯行;独秦宓不至。

诸葛亮屡使人敦促,好多时未见到来,张温疑问道:“尚待何人?”

诸葛亮答言益州学士秦宓。既而秦宓至,张温即笑问道:“君为益州学士,究竟所学如何?”

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童子,尚皆就学,何况我辈?”

张温接问道:“君既宿学,必知天文,天可有头否?”问得无谓。

秦宓随口答一“有”字。张温问在何方?

秦宓答道:“天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可知西方有头。”

张温问天有耳否?

秦宓又答道:“天处高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天无耳,如何得闻?”

张温问天有足否?

秦宓复引《诗》言,“”天步艰难”一语,证明有足。

张温又问天有姓否?

秦宓答言姓刘。

张温问秦宓如何知晓?

秦宓答称天子姓刘,可以推知。随口道来,都成妙谛。

张温复说道:“日生于东,”

秦宓不待说毕,就接口道:“日虽东升,至西必没。”说得张温瞠目结舌,不敢再言。

秦宓却把天道盈虚,转诘张温,张温无词可答,急得汗流浃背,满面生惭;还是诸葛亮替他排解,方勉强饮了数杯,逡巡告别。

诸葛亮复令邓芝偕行,既至武昌,请张温先去报告给孙权,然后邓芝方才进内宫觐见,孙权与邓芝语道:“如果天下太平的时候,两个君主分别统治,不是很快乐吗。”

邓芝直答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果魏国灭亡之后,大王还未深识天命。那为君之人就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为臣之人各自竭尽自己的忠诚,而为将之人则握棰擂鼓,争战才刚刚开始。或当再起战争,必待统一以后,方得太平致治哩。”

孙权闻言,大笑道:“君何诚款乃尔!”因厚礼送归。嗣是吴蜀又往来如初了。总结一笔。

惟魏主曹丕,闻得吴蜀联盟,自知不妙,便召群臣商议,即欲起兵伐吴。

侍中辛毗进谏道:“吴楚之人,险僻难驭。以道德取胜,他们自然臣服;如果道德衰败,他们自会叛离。这种情况并不始自今日,古人就把他们视为心腹大患。而今陛下拥有天下,那些对您不敬的人,能长久么?

从前南越尉佗称帝,公孙述号称天子,结果时间不长,要么臣服,要么被杀。为什么呢?正是因为违背大道,所以不会长久保全。而拥有大德,则无人不心悦诚服的。方今天下刚刚有所平定,土地空旷,人口稀少。即便决定好庙算之策,到出兵时还是要心怀忧虑,而今庙算之策都没做好,臣实在不见其利。

先帝多次率领精兵南下,但只是打到江边就返回。而今,军队并没有比过去增多,但还要效仿过去一样出师,是不易取胜的。现在的上策应当是,依照范蠡的办法,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依照管仲的成法,治理国事;再效法赵充国的屯田方法,申明孔子的安抚远方的政策。如果这样,十来年以后,现在的强壮之人,那时仍年轻力壮,儿童也已长大,到时人都可以参战,百万居民,都深明大义,官兵都竭力为国奋战。到时用兵,则无往不胜了。”

十年为期,并非迂言。曹丕雄心勃勃,十个月且不肯待,怎肯待至十年以后?

曹丕地说道:“按照你的意思,我还要把敌人交给子孙去解决?”

辛毗回答道:“过去周文王把商纣交给武王来对付,正是深知时势。如果时势不利,可以容忍一时。”

曹丕甚感不满,当下叱退辛毗,进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镇许昌。此为司马氏篡魏之兆。

听说曹丕多亲弟,又有长子,为何不嘱子弟监国,却叫司马懿留守?

说来又有特别原因,可得就此补叙:曹丕之弟曹彰和曹植,同为卞太后所生,因曹丕素性猜忌,为魏王时,就将二弟遣往就国。曹丕之妻甄氏,容貌艳丽既为绝世,发尤美观,曾将万缕青丝,挽就云鬟,号灵蛇髻,光泽可鉴。

甄宓她本来是袁熙之妇,当再嫁曹丕时,曹植也为艳羡,只因曹丕捷足先得,无奈让兄,惟心中未免失望,颇有怨言,曹丕益加妒恨。

(?曹植与甄宓的关系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现有资料显示两人之间不太可能存在恋情?。《洛神赋》虽被后世附会为曹植对甄宓的情感表达,但历史记载缺乏直接证据支持这一说法。甄宓是袁绍儿媳,后成为曹丕妻室。曹植初遇甄宓时年仅十二岁,年龄差距和伦理约束使得恋情可能性极低。部分观点认为《洛神赋》是文学创作,而非真实情感记录。当然不能排除曹植有感情以及生理早熟的可能性,不过可能性不高)

曹植既而出封临淄的时候,监国灌均暗中承曹丕之意,弹劾曹植使酒悖慢,遂由曹丕征曹植进入朝堂,意欲加诛,还亏卞太后从中保护,才得不死。

但尚限令七步成诗,即以兄弟为题,不准直说,曹植随口答咏道:“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了此诗,心稍知感,恨终未除,特贬曹植为安乡侯。会因曹丕多内宠,除汉献帝二女外,尚有郭、李、阴三位贵人,最宠爱的乃是郭氏。

郭氏为安平人郭永之女,少即秀慧,永号为女王;长成后艳名愈噪,为曹丕所闻,遂纳为姬妾,格外爱怜。

郭氏不特善媚,并且善谋,曹丕得立为太子,也是受教阃中,所以宠郭尤甚。至曹丕既而篡汉,进郭氏为贵嫔,本想立她为后,只因甄氏尚存,一时未便发表。

郭氏却谋夺后位,多方谗间,曹丕竟为所迷,将甄氏留置邺城中,且说她心怀怨望,平白地将她赐死。何若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就死在邺城中,也成全为袁熙殉节的名声?

郭氏无出,独甄氏有一子曹叡,为曹丕所爱,丕立郭氏为后,就将儿子曹叡交与郭氏,令她抚养。

曹叡生性聪颖,明知母死由后,但不得不勉承后颜,谨问起居。

到了十五岁时,随曹丕出猎,见有大小二鹿,由曹丕一箭射去,大鹿即毙,曹丕令叡射小鹿;曹叡不从,说:“陛下已经杀掉了母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魏文帝曹丕于是放下弓箭,深感惊奇,于是罢猎回宫。

未几即封曹叡为平原王,但终不使为太子。就是曹彰曹植两个弟弟,虽照例增封,曹彰为任城王,曹植为鄣城王,毕竟不见亲信。所以曹丕亲出伐吴,独使司马懿居守许昌,这也是天心拨弄,特令他亲疏倒置呢。

刚开始,其父魏文帝认为曹叡先前既有不满,便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礼为嗣,因此久不立太子,这期间曹叡府中来往的家臣官吏,师长友伴,一律只取品行正直的人充任,互相匡扶,勉励矫正。处理事务小心谨慎,避免遭到责罚。

曹叡在东宫时,与重臣卫臻私交甚好,经常一起讨论朝事和书籍,曹丕也曾旁敲侧击地询问卫臻关于曹叡的情况,卫瑧只是称赞他明理而有德行,闭口不言其他。

曹丕复特置龙舟,亲自乘坐,督率大小战船数千艘,由蔡颍二水入淮,越过寿春,直至广陵。

吴将徐盛,奉命防御,故意把战舰匿入港中;至曹丕行舟抵达江北,远远眺望,并不见一船,未免诧异,一时不敢轻进,就在江北停泊一宵。

翌日起视,忽然看见江南一带,连城绵亘,城楼上插满旗械,遍列士卒,曹丕不觉大惊,且望且叹道:“魏虽有武骑千群,至此都成无用;江南人物如此,未可进图呢。”

语尚未毕,蓦然有巨风刮起,白浪滔天,龙舟在水中狂簸,险些儿不能支持;曹丕急改乘小舟,仓皇北返,各战舰亦没命逃归。一场兴作,空去空来,风师原巧弄曹丕。惟江南一带城楼,究从何来?

原来是吴将徐盛,乘着夜色迷蒙的时候,放舟出港,排列江滨,舟中预备假城疑楼,沿江张设,士卒都是用芦苇缚成,外罩军衣,惟旗械是真;可巧秋江盛涨,岸阔雾浓,魏自曹丕以下,都不能仔细端详,遂至吓退,吴得不劳一卒,安堵依然。

蜀相诸葛亮,闻知吴魏相攻,料他无暇侵蜀,乃筹足军饷,定议南征。

适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接连上书,报称雍闿势盛,屡次入寇;更有牂牁太守朱褒,与越雟夷王高定,皆叛应雍闿,随处骚扰。

诸葛亮因调齐兵马,辞别后主刘禅,督兵南下。成都令马谡,已由诸葛亮署为参军,送诸葛亮出都,诸葛亮与语道:“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免得误事。”

马谡答说道:“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方可一劳永逸呢。”

却是高见。诸葛亮笑答道:“君言甚是,我亦有此意呢。”

马谡送行至数十里外,诸葛亮始遣还成都,自率大军径进。蛮人素无纪律,怎能敌得过王师?再加诸葛亮用兵有方,事事占人先着,因此所向无阻,势如破竹。当下自越雟进兵,斩雍闿,诛高定,传檄诸郡,剿抚兼施。门下督马忠,隶籍牁雟,自请效力,诸葛亮便拨兵与马忠,叫他前往。才阅半月,即得马忠告捷文书,谓朱褒已经受戮,牂牁复安,叛虏头目,诛灭已尽。

本来是大功告成,可以旋师,偏有一蛮酋孟获,收合雍闿余众,出拒蜀兵。诸葛亮打探得孟获生平,虽无智略,却甚骁悍,为夷汉所畏服,因此打定主意,决定将孟获收为己用,使他死心塌地,庶无后虞。

孟获不识军谋,一味蛮抗,战了一次,便由诸葛亮诱他入伏,一鼓擒住,诸葛亮问他心服否?孟获抗言不服;诸葛亮却藏过精兵,故意使羸卒站列,令他周视。

孟获更笑说道:“向不知汝兵虚实,被汝诱获,今看汝兵,不过如此,有何难胜呢?”蛮子蛮语。

诸葛亮因纵使回去,整军再战。孟获返至蛮寨,纠众来劫诸葛亮军营,又被诸葛亮预设机谋,四面兜拿,复擒孟获。孟获仍然不服,诸葛亮更纵还。

孟获渡过泸水,负险自固。时当五月,溽暑熏蒸,水中又无船只可行,蜀兵俱畏难欲退,诸葛亮下令道:“我兵若归,虏必再出,我去彼来,我来彼去,何时始得平定?今惟有再接再厉,渡泸进去,捣穴平蛮,就在此举,愿大众努力,后当重赏。”

兵士听了,方才踊跃起来。诸葛亮即命将士潜造木筏,至夜间悄悄渡泸,直接抵达蛮峒;孟获自恃险固,并不加防,待至蜀兵深入,仓猝迎敌,好不容易又被蜀军擒去。

诸葛亮仍不加诛,令孟获还峒,孟获更避入深巢,又为蜀兵所破。直至七纵七擒,孟获无处可容,方才拜服。

诸葛亮尚欲遣归再战,孟获泣谢道:“丞相天威,无坚不摧,南人誓不复反了!”是谓攻心。

遂引蜀兵入滇池,奉诸葛亮如神,无论蛮子、蛮妇,并来拜谒。诸葛亮好言抚慰,仍令孟获管理蛮众,听蜀政令,众皆欢跃去讫。(罗氏《演义》满纸捏造。什么朵思大王,什么木鹿大王,什么祝融夫人,好象《封神传》《西游记》一般,看似五花八门,实则十虚九幻,不值识者一噱。)

或请诸葛亮留置官吏,与孟获同守蛮方,诸葛亮慨然道:“设官有三不易,留官必当留兵,兵无所食,必将生变,是一不易;蛮人屡败,父兄伤亡,免不得记恨官兵,互生衅隙,是二不易;汉蛮易俗,当然异情,留官抚治,怎肯相信?是三不易。今我不留人,不运粮,但使他相安无事便了,若欲令彼同化,容待他年。”

于是下令凯旋,孟获率众拜送,并献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作为军用。

诸葛亮分犒将士,一无所私。唯途中往返,辄患暑疫,经诸葛亮采查药物,合锉为末,用瓶收贮,每人各给一瓶,遇有中暑中疫等症,吹鼻即解,故盛暑行军,奔波万里,得免死亡。今药肆所售“诸葛行军散”,就是当时留下的秘方。传说这个药方是当时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仙人先生告诉诸葛亮的,果然如今行军打战的时候用得着此药。

且说诸葛亮班师回国,饮至行赏,人人欣悦,朝野清平。

南中复按时进贡,各呈方物。诸葛亮复与民休息,安养两年,国富民饶,乃拟出师北伐,规复中原。

当时魏主曹丕,已经病殁,遗嘱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陈群、抚军司马懿等,立平原王曹叡为太子,即日嗣位。

当初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曾在一次宴请中向相士朱建平询问自己的寿命,朱建平说:“您的寿命是八十岁,四十岁时会有小灾难,希望您多加小心。”曹丕果然四十而终。

曹叡给其父谥号文帝,尊太后卞氏为太皇太后,皇后郭氏为太后,即用一班顾命大臣,秉持国政,统驭四方。

吴主孙权,乘丧进攻,围江夏城。魏太守文聘,登陴拒守,坚持不下。吴将诸葛瑾,转击襄阳,也被司马懿击退;孙权乃收军东归。诸葛亮却缓了一年,然后兴师。外使中都护李严,移屯江州,护军陈到驻永安,作为东防;内使中部督向宠,典宿卫兵;尚书陈震、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分治宫府诸事。乃上《出师表》一篇,陈明宗旨。表云: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数语最关紧要,谁知后主他日,又用黄皓。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此诸葛自述要语。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人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这表上陈,系在建兴五年三月间,后主刘禅年已逾冠,立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为后,生男育女,年富力强;只是生性平庸懦弱,未识大体,一切军国重事,幸由诸葛亮丞相处理。诸葛亮既上表奏请北伐,后王刘禅自然依从,当下催趱人马,次第出发,振旅阗阗,伐鼓渊渊,由阳平关进兵,往驻汉中。写得堂堂皇皇,不愧为北伐之师。有诗咏道:

三分鼎足早纡筹,受托讨曹志更遒;

史笔煌煌称北伐,紫阳书法足千秋。

蜀兵出驻汉中,当有探马报达许昌。欲知魏主叡如何抵敌,且看下回说明。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第二项新政是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基础。他推行九品中正制后,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了中央,但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

曹丕称帝之后,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还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32

同时,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下令恢复太学,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机构,传播儒家经典。后又对经学典籍进行收集和整理,鼓励士人学经注经发展文化事业。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