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像是被沈伊沐悄悄打上了专属标记。每天下午两点,浅蓝衬衫总会准时出现在木质桌前,帆布包里装着翻得卷边的专业书、贴满荧光标签的笔记本,还有一杯加冰的美式——她总说冰咖啡能让思路保持清醒,就像提前四年写毕业论文这件事,必须时刻拎着股清醒的劲儿。

今天的电脑屏幕比往常亮得更早些,“本科毕业论文终稿(修订版)”的标题栏下,密密麻麻的文字已经铺满了前两页。沈伊沐指尖悬在键盘上,目光停在“算法偏见的现实案例”那一节,眉头轻轻蹙了下。她伸手从帆布包里抽出最新一期《计算机学报》,翻到夹着橙色彩纸的页面,上面用铅笔勾着某科技公司的用户画像分析数据——这是她上周泡了三天数据库才找到的一手资料,用来补充论文里“算法歧视对弱势群体的影响”部分再合适不过。

“同学,麻烦借过一下?”清冽的男声突然在身边响起。沈伊沐抬头,看见个穿格子衫的男生抱着半人高的专业书,书脊上“人工智能基础”的字样格外显眼。男生的目光扫过她的屏幕,脚步猛地顿住,怀里的书差点滑下来,“你这……是毕业论文?”他的声音里藏不住惊讶,指尖无意识地戳了戳自己怀里的书——这是他们大一新生这周刚发的教材,而眼前这人的屏幕上,连“摘要”“关键词”都写得规规矩矩,甚至还标了引用文献的序号。

沈伊沐低头保存文档,弹出的字数统计窗口闪了下:。她抬手把滑到脸颊的碎发别到耳后,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嗯,提前练练手,免得大四忙不过来。”男生的下巴差点砸在书堆上,他张了张嘴,想问的话堵在喉咙里——上周系里刚开新生导论课,教授还在讲“如何写好500字课程报告”,眼前这人怎么就直接跳过三年,奔着毕业论文去了?他犹豫了半天,还是忍不住问:“你也是计算机系的?我怎么没在新生群里见过你?”

“加了群,没怎么说话。”沈伊沐说着,已经点开了文献管理软件,屏幕上跳出二十多篇标注“核心引用”的论文,作者栏里不乏行业内知名学者的名字。男生凑过去看了眼,发现其中几篇还是英文文献,页面边缘写满了中文批注,连专业术语的翻译都标得清清楚楚。“这些……你都看完了?”他小声问,语气里带着点难以置信——他上周才对着一篇3000字的中文论文啃了一下午,更别说全英文的核心文献了。

沈伊沐没直接回答,只是把笔记本递过去。翻开的那一页,用不同颜色的笔整理出了文献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和不足,甚至还画了张简易的逻辑框架图。“看文献不用逐字逐句,先抓核心论点,再对照自己的选题找契合点。”她收回笔记本,指尖重新落在键盘上,“比如你怀里的《人工智能基础》,里面讲的算法原理,其实能和我论文里的‘算法优化方案’对应上,只是需要再挖深点。”男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抱着书挪到隔壁桌,却忍不住频频往这边瞥——他看见沈伊沐时而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写些什么,时而打开数据库查新的资料,键盘敲击声像有节奏的鼓点,敲得他心里直发慌,好像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别人已经朝着终点跑远了。

傍晚六点,夕阳把图书馆的窗户染成暖橙色,沈伊沐终于停下敲击键盘的手。她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端起早已没了冰的美式喝了一口,手机恰在这时震了震。是学术论坛上认识的李编辑发来的消息,头像旁的“在线”标识还亮着:“伊沐,你那篇《算法偏见的伦理困境与解决路径》的短篇论文,能不能今晚把修改稿发我?下一期期刊想把它放在‘青年学者专栏’,排版得加急。”

沈伊沐弯了弯嘴角,回了句“没问题,十点前发给您”。她背上帆布包往楼下走,路过公告栏时,瞥见“本科生科研立项申报”的红色通知。通知上写着“选题需结合专业方向,具备创新性与现实意义”,她掏出手机拍了张照,心里悄悄盘算起新的计划——毕业论文里“人工智能伦理监管机制”的部分,或许可以再追加两个国家的政策案例,正好能和科研立项的选题结合起来,一举两得。

食堂里人声鼎沸,沈伊沐找了个靠窗的角落坐下,刚把餐盘放在桌上,邻桌的讨论声就飘了过来。“你听说没?咱们系有个大一新生,上周直接去找张教授要硕士阶段的文献,说本科教材太基础,不够用。”穿白色卫衣的女生压低声音,眼里满是惊讶,“张教授都愣了,说教了二十年书,第一次见这么‘敢’的新生。”

“假的吧?大一就看硕士文献,不怕看不懂吗?”旁边的男生皱着眉反驳,“我现在看《人工智能导论》都觉得费劲,更别说硕士阶段的东西了。”

沈伊沐咬着吸管,嘴角忍不住往上扬。她想起上周找张教授借文献的场景——教授办公室里,张教授拿着她列的文献清单,推了推眼镜问:“这些文献难度不低,你确定要现在看?”她当时点头说:“论文里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支撑,本科教材里的内容太浅了。”教授盯着她看了半分钟,最后笑着把文献复印件递给她:“要是有看不懂的地方,随时来找我。”

口袋里的U盘硌了下腿,沈伊沐摸出来捏在手里。U盘里存着三个建好的文件夹,第一个标注着“毕业论文(终稿)”,里面除了正文,还有十几份补充案例和数据表格;第二个是“短篇论文(待投稿)”,就是要发给李编辑的那篇算法偏见分析;第三个文件夹的名字很可爱——“给小宇的论文急救包”,里面是她给高中学弟整理的写作框架。小宇上周在微信里吐槽“500字课程论文都写得抓耳挠腮”,她顺手把自己写论文的步骤拆成了“选题-查文献-列框架-填内容-修改”五个部分,还附上了自己的课程论文当范例。

回到宿舍时,已经是晚上八点。沈伊沐把台灯调到最舒服的亮度,先点开论文查重网站,上传了毕业论文文档。等待结果的间隙,她打开另一个word文档,标题是“图书馆记事”——这是她偷偷写的短篇故事集,里面藏着她在图书馆遇到的人和事,还有自己的小心思。

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屏幕上慢慢浮现出文字:“女孩总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写一篇很长的论文,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着急,她没说,只是指了指窗外的晚霞。晚霞会按时落下,但有些想法,等不及四年。”她想起下午格子衫男生惊讶的表情,想起张教授递文献时鼓励的眼神,忍不住笑了笑,又往下写:“她的论文里,藏着比‘提前毕业’更重要的东西——是对喜欢的领域,想快点靠近的心意;是面对未知,敢先迈出一步的勇气。”

查重报告弹出来的时候,沈伊沐刚好写完第2300个字。4.7%的重复率让她松了口气,她把短篇故事保存到“故事集”文件夹里,然后打开邮箱,把修改好的短篇论文发给李编辑。发送成功的提示跳出来时,她点开朋友圈,发了张图书馆的夜景照——照片里,月光洒在空无一人的书架上,只有她常坐的那张桌子还亮着灯。配文很简单:“提前交卷的人,总能多看会儿月亮。”

凌晨一点,手机屏幕突然亮了。是张教授发来的消息,附带一个文档附件:“论文我看了,逻辑很清晰,案例也很新颖,比不少大四学生的终稿都扎实。我帮你标了几处可以再深化的地方,你修改后可以申报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沈伊沐点开附件,看见文档里用红色批注标着“此处可补充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最新条款”“建议增加算法优化的实验数据对比”,每一条批注后面都跟着详细的参考方向。她笑着回复“谢谢张教授,我明天就修改”,然后关掉手机。

书桌上的专业书堆得整整齐齐,最上面那本《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扉页上,还留着她入学第一天的字迹:“不赶时间,但要走在前面。”月光透过窗帘缝隙落在字上,像是给这份提前四年的野心,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沈伊沐靠在椅背上,想起明天还要去数据库查欧盟法案的资料,想起短篇故事集里还有很多空白要填,嘴角却一直扬着——提前走的路或许会累,但每一步踩下去,都是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