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还带着一丝料峭的寒意,吹过江城大学的林荫道,卷起几片早落的梧桐叶。沈伊沐裹紧了薄外套,快步走向图书馆。对于大一下学期的她来说,生活似乎被精确地切割成了两半:一半是教室里枯燥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另一半,则是图书馆角落里那个被她“征用”的电脑位。
她的室友们,此刻或许正在讨论周末去哪家新开的网红店打卡,或许在为某个偶像团体的新歌尖叫,又或许,正沉浸在一段青涩又甜蜜的恋爱里。而沈伊沐的世界,却由一个个截然不同的关键词构成:“应届生”、“事业单位”、“国考”、“网申”、“三方协议”。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寒假。回家过年的沈伊沐,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亲戚们的“关心”。饭桌上,当读研的表哥被众星捧月地围着咨询保研经验时,她这个“普本”大学生,只能在一旁尴尬地微笑。一位不知名的远房舅妈,用一种“为你好”的口吻说道:“伊沐啊,女孩子嘛,读个大学就差不多了,最重要的还是找个稳定的工作。你看你表姐,考上了市里的教师编,那才叫一个体面,一辈子都不用愁了。”
“体面”、“稳定”、“一辈子不用愁”,这些词汇像一颗颗石子,投进她原本平静如水的心湖,激起层层涟漪。她开始审视自己的未来。她所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听起来文艺又浪漫,但在就业市场上,却常常被贴上“万金油”和“难就业”的标签。她喜欢文学,喜欢文字,但她更清楚,浪漫不能当饭吃。
返校后,沈伊沐像是被按下了某个开关。她不再满足于刷剧和逛街,而是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一个浩瀚无垠的新世界——招聘信息的世界。
她的“作战”中心就在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每天晚自习后,当室友们回到宿舍开始娱乐时,她会带着笔记本电脑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准时出现在那里。屏幕的光映在她专注的脸上,仿佛一个正在破解世界之谜的探险家。
她的浏览器收藏夹,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得井井有条。第一层是“国家门户”,里面是“国家公务员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这类官方网站。她点开国考的职位表,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单位和岗位要求,第一次感受到“选择”的重量。每一个岗位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她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笔记本上标记:蓝色的代表“三不限”(不限专业、不限户籍、不限政治面貌),红色的代表“专业对口”,绿色的则是“梦想中的单位”。
第二层是“地方战场”。她把全国各省市的人事考试网几乎都收藏了一遍,从北方的黑吉辽到南方的粤桂琼,从东部沿海的江浙沪到西部内陆的川渝陕。她像一个战略分析师,研究着不同地区的招考政策、报录比和待遇水平。她发现,原来不同城市对于“人才”的定义和渴求度是如此不同。有的城市为了吸引毕业生,开出了惊人的安家补贴;有的地方则更看重本地户籍和基层经验。
第三层是“企业万象”。这里是她最感到迷茫也最着迷的地方。除了“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些老牌综合网站,她还发现了“boSS直聘”这种可以直接和hR对话的新平台,以及“拉勾网”这种专注于互联网行业的垂直招聘网站。她看到了大厂光鲜亮丽的招聘海报,上面写着“年薪40万起”、“弹性工作”、“三餐全包”,也看到了无数中小企业发出的求贤令,朴实无华却充满机遇。她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她闻所未闻的岗位:新媒体运营、用户增长、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这些词汇,比她课本里的“之乎者也”要陌生得多,也似乎要“有用”得多。
第四层,也是她最近才开辟的“特区”,是“信息整合与深度挖掘”。她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出击。她关注了几十个知名的就业指导公众号和b站Up主,每天刷着他们的推文和视频,学习如何写简历、如何准备面试、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她甚至混进了几个“202x届考公\/考研\/就业交流群”,看着群里学长学姐们焦虑的讨论和宝贵的经验分享,仿佛提前进入了毕业季的战备状态。
这个过程,像是在为自己编织一张巨大的信息网。沈伊沐感觉自己像一个蜘蛛,耐心地、一丝不苟地构建着自己的世界。她了解到了“选调生”和“公务员”的区别,知道了“国企”和“事业单位”的福利差异,也明白了“私企”的“996”和“大厂”的“内卷”究竟意味着什么。
她的笔记本,从最初的空白,变得越来越厚,也越来越重。上面不仅有各种网站链接和招考时间,还有她自己的思考和规划。她画了一张思维导图,中心是“我的未来”,分出了三条主支:“体制内安稳路”、“企业拼搏路”和“继续深造路”。每一条主支下,又延伸出无数细小的分支,比如体制内又分为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企业又分为国企、外企、私企。
然而,信息越多,沈伊沐的内心却并没有变得更笃定,反而时常陷入一种更深的焦虑。一天晚上,她从图书馆出来,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风吹得她有些发冷。她看着手机屏幕上刚刚收藏的一个“年薪百万不是梦”的帖子,又想起白天看到的某个偏远地区乡镇公务员的岗位,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让她感到一阵眩晕。
她突然发现,自己似乎陷入了一个“信息茧房”。她搜集了太多关于“如何成功”的信息,却忘了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她了解所有通往罗马的路,却不知道自己的罗马在哪里。
回到宿舍,室友李雪正敷着面膜,见她回来,探出头问:“伊沐,你又去‘修仙’啦?看你最近忙得,跟个大四学姐似的。”
沈伊沐笑了笑,没说话。
“说真的,”李雪撕下面膜,认真地看着她,“你天天看这些,不累吗?我才大一,想想这些就头大。”
“累啊,”沈伊沐放下书包,坐到椅子上,第一次向人袒露自己的心声,“但是,我觉得我必须知道。就像打游戏,你总得先看看地图,了解有哪些关卡和boSS,才能决定走哪条路,用什么装备,对吧?不然闭着眼乱闯,很容易就‘Game over’了。”
李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好像……也是这么个道理。不过,你看了这么多,决定好走哪条路了吗?”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沈伊沐的内心。她沉默了片刻,摇了摇头:“还没有。但我知道,至少我排除了几条我肯定不想走的路。比如,我不想去那种一眼就能看到退休的生活,也不想为了高薪去一个完全不喜欢、每天都很痛苦的公司。”
“那你想做什么呢?”
“我……”沈伊沐顿住了。她想做什么?她喜欢文字,喜欢与人交流,喜欢创造性的工作。她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带来价值感,而不仅仅是谋生。这些模糊的愿望,在那些具体的岗位名称面前,显得那么空泛和不切实际。
那一晚,沈伊沐失眠了。她翻来覆去地看着自己的笔记本,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此刻却像一张张嘲讽的脸。她意识到,搜集信息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第二天,她没有像往常一样一头扎进招聘网站,而是打开了学校的官网,找到了“创新创业学院”的页面。她发现,学校其实提供了很多资源,比如职业规划咨询、企业参观、校友分享会等等。她之前一直埋头于外部世界的“宏大叙事”,却忽略了身边触手可及的“微观帮助”。
她预约了一位职业规划老师。在咨询室里,她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了自己的困惑、兴趣和从海量信息中获得的碎片化认知。老师没有直接给她答案,而是引导她做了一系列性格和职业倾向测试,并鼓励她:“沈伊沐同学,你做的信息搜集工作非常棒,这让你比同龄人更早地看到了未来的全貌。但现在,你需要做的,是从‘广度’转向‘深度’。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利用暑假找一份实习,无论是去企业打杂,还是去社区做志愿者,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知道哪条路真正适合你的脚。”
走出咨询室,三月的阳光正好,暖洋洋地洒在身上。沈伊沐深吸一口气,感觉长久以来压在心头的巨石,似乎被挪开了一角。她明白了,那些网站、那些信息,不是束缚她的枷锁,而是照亮她前路的无数盏灯。她不必现在就做出最终的选择,她只需要选一盏灯,顺着光的方向,先走一段路看看。
回到图书馆,她再次打开那个熟悉的收藏夹。这一次,她的眼神不再是焦虑和迷茫,而是多了一份从容和坚定。她点开了一个本地的文化公司实习招聘页面,仔细阅读着要求。然后,她打开一个空白文档,开始郑重地写下她的第一份简历。
大一下学期,沈伊沐的战争还没有结束,但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武器和战法。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每一步,都将踏得更稳,更清晰。她搜集的不仅仅是招聘信息,更是在搜集关于自己、关于未来的,所有有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