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文坛领袖,高考作文我写滕王阁序 > 第404章 华国震撼,华国太牛逼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4章 华国震撼,华国太牛逼了!

“单身的住这里,每人一套,拎包入住,水电全包,公司负担一切。”苏青云用英文介绍,周少雄在一旁不时补充细节:

“有需要的话,车队每天定时接送上下班,生活超市、健身房、咖啡厅,都在园区里,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找我。”

对于已婚员工,公司在旁边专门建了一片三层小楼,套内面积近120平,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简装风格温馨实用。

几个拖家带口的老员工走进去后,忍不住摸了摸雪白的墙面和崭新的橱柜,脸上浮现久违的笑容。

“谢谢你,青云先生。”

一位年近五十的老技师走上前,拉着苏青云的手,语气有些哽咽:

“在抡敦,我住了二十年租来的公寓,一直攒不下钱买房子。没想到换个地方,竟然有了自己的家。”

“这不是施舍。”

苏青云看着他,认真地说:

“这是你们该得的。只要跟着我干,车子有、房子有,家人有保障,孩子有学上——这,是我能给你们的底气。”

当天晚上,新抵达的所有外籍员工都住进了新房子。

公司安排了配套的欢迎晚宴,中餐、西餐、啤酒、红酒,一样不少。

笑声在食堂和公寓区的院子里此起彼伏,偶尔传来孩童的欢呼,和远处工地夜班的机器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

一夜好眠,第二天一大早,苏青云和周少雄又早早站在园区门口,等着所有新同事集合。

“今天,咱们不谈工厂,不谈生产。”苏青云扬声道:

“我请大家好好看看山城,看看你们的新家乡!”

三十多辆旅游大巴早已等候。浩浩荡荡的车队从园区驶出,一路沿着江边的快速路前行,路两旁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立交桥像一条条缠绕的银龙,盘旋在江水与山脊之间。

第一站,车队停在了山城地标——朝天门码头。江水浩荡,雾气氤氲,一条条渡轮缓缓驶过。

很多外籍员工都好奇地跑到江边,举着手机拍照,感叹这座城市的独特地貌。

“这座城,有山有水。”

苏青云笑着给他们解释:

“你们白天在厂房里干活,晚上在江边喝杯啤酒,周末带家人爬爬山,都是人生的乐趣。”

紧接着,车队又去了洪崖洞,挂满灯笼的吊脚楼和沿江的仿古街道让这帮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像走进了东方童话。

他们流连在小吃摊前,一口一口尝着串串、火锅底料、麻辣小面,辣得直吸凉气,却又笑得合不拢嘴。

最后一站,是山城最具代表性的步行街解放碑。

这里人来人往,街头艺人表演,商场橱窗里摆着最新款的青云汽车模型,几个年轻技师围着展车转了一圈又一圈,感叹着他们亲手参与设计的产品在异乡受到如此追捧。

黄昏时分,车队重新返回园区。

苏青云站在广场中央,看着这一张张因疲惫而泛红却依旧兴奋的面孔,心里终于落下了一块石头。

“山城不完美……”

他对周少雄低声道:“但只要我们给他们足够的待遇,他们就会有安全感。这就够了。”

“况且,只需要两年,他们的技术就会在华国传承下去,之后,他们愿意离开也可以离开。而且这两年,我们给他们的钱,足够让他们过好下半辈子了!”

苏青云自信满满地说道。

夜幕降临,青云汽车的新总部灯火通明,厂房里还亮着零星的检修灯光,预示着一条条崭新的生产线即将重新运转。

宿舍楼里,有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有年轻人窝在阳台上和远方的家人视频,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写下一封封家书,告诉彼岸的亲友,这片陌生的土地,已然成为他们新的家园。

……

……

由于阿斯顿马丁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都需要通过远洋巨轮漂洋过海运抵山城,这大概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这段时间,这些外国工人们也暂时无事可做。

苏青云决定亲自带领这些外国高管和技术人员,好好体验一下华国的新科技和现代化生活方式,让他们尽快适应在华国的工作与生活。

首先,他带着这群人骑上了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一行人戴着头盔,排成一列,穿梭在山城宽阔整洁的街道上。

对于这些来自欧洲的老牌工业国的人来说,街头成百上千辆共享单车停放得整整齐齐、随扫随骑,已经让他们瞪大了眼睛,连连感叹:

“在我们国家,这种单车肯定几天就被偷光了!可在这里居然没人乱搬乱藏,还这么有序。”

接着,苏青云又带他们去体验了华国最普及的扫码支付和人脸支付。

几个人站在便利店里,看着苏青云掏都不掏钱包,直接掏出手机一扫,或者在自助收银机上对准人脸,付款秒到账,一个个都惊掉了下巴,甚至好几个高管还傻乎乎地摸自己的脸,试图模仿着付款,却发现自己没有开通账户,只能看着收银员笑呵呵地告诉他们:

“得先注册哦!”

更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掌纹识别。

苏青云带他们去了一家智能体验馆,在门口刷了个手掌就进了门,整个过程无比丝滑,连个保安都没看到,大家忍不住摸着体验馆的玻璃门叽叽喳喳讨论:

“要是在我们家乡,这玩意估计第二天就坏了,一大堆人拿假手掌来糊弄!”

笑闹之余,苏青云又带他们挤了趟山城地铁。

高峰期的地铁站人山人海,却秩序井然,车厢里干净到几乎没有垃圾,大家自觉排队上车下车,一位外国高管小声嘀咕:

“在我们那儿,这么多人早乱套了……这儿居然一点儿吵闹都没有!”

一群人围着苏青云拍照录像,连回国给家人炫耀的话题都准备好了。

等到了晚上,苏青云干脆拉着他们去吃山城的特色串串香。

锅底翻滚,竹签林立,几瓶本地的冰镇啤酒下肚,老外们吃得面红耳赤,辣得直哈气,偏偏又停不下筷子。

一桌人喝着啤酒,一边看着窗外万家灯火,连串串店外面都是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

吃完饭已是凌晨,可街头依旧亮堂堂的,酒吧里、街角小摊上、人行道旁依旧是笑声和人群。

一名金发碧眼的工程师走到苏青云身边,小声说:

“如果这是抡敦,我晚上绝对不敢一个人出来,街上太多流氓和醉鬼了,随时可能被抢……可在这里,我觉得就算是凌晨三点,一个人走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苏青云笑了笑:“这就是华国。”

几个人相互对视了一眼,竖起大拇指:“太安全了,太不可思议了!”

这一夜,他们喝到凌晨才散,第二天几个洋人顶着宿醉的脑袋坐上大巴车,跟着苏青云前往阿斯顿马丁的新厂房工地。

他们没想到,第二个惊喜还在后头。

一路上,窗外的山城景象让他们眼花缭乱,高楼大厦、立体交通、智能红绿灯、自动驾驶测试车……看得他们不停拍照。

新厂房选址在山城郊区的一处工业新城,这里原本是老厂区改造的示范区,如今一座座崭新的智能化厂房鳞次栉比,自动化流水线、AGV小车、智能立体仓库全都配备齐全。

更令人震惊的是,整个厂区没有多少传统意义上的工人,更多的是操作着电脑的技术人员,或者巡视的工程师,真正一线的体力活,几乎都交给了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

几名阿斯顿马丁的高层在工地上转了一圈后,凑到一起低声嘀咕:

“看来我们真没选错地方……把设备运到这里,比留在英伦更划算。人工成本省下了,生产效率还高一倍不止!”

一名负责生产线调试的老工程师忍不住感叹:

“以前我们在英伦厂里,三班倒都赶不上产量,这儿一个班的机器就能干完,还不出错!”

苏青云听到后,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放心吧,各位,等设备到齐之后,我们这条线会是全球最先进的超豪华汽车生产线。以后,这里不仅是阿斯顿马丁的新家,也是你们的新家!”

那位老工程师感动地握住苏青云的手:“我本来还有点担心离开家乡会不习惯,现在我不担心了,等我老婆孩子来了,他们肯定会喜欢这里。”

苏青云点点头:“山城欢迎你们,华国欢迎你们。”

接下来几天,苏青云还带着这群人去参观了山城的无人超市、智慧社区和无现金停车场。

到了晚上,还带他们登上山城的夜游船,在江面上看两岸灯火辉煌。

甲板上吹着江风,这些人举着啤酒,叽叽喳喳谈论着山城和华国的未来,时不时有人感叹:

“怪不得你们发展这么快,我们真是该来早点看看!”

苏青云只是笑笑,什么都没说。

他知道,这群人回去后,会把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一切,都带回故乡,改变华国在世界的形象,然后这家百年汽车巨头,终究会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和华国的新产业一同成长。

夜游船沿着江面缓缓前行,山城的夜风带着微微的凉意,却吹不散甲板上的热闹。

苏青云和周少雄站在甲板最前端,手里各自端着一杯冰啤酒,望着两岸如织的霓虹和大桥上流动的车流灯带。

身后,一群刚从英伦远道而来的阿斯顿马丁员工正围成一圈,或倚着栏杆,或坐在甲板上的软垫上,有人用手机拍视频发回家,有人则大声用手机和远在英伦家中的亲人视频聊天。

“看!这是我们老板新工厂的城市,华国山城,灯火通明,一点都不比我们那儿差!”

“妈妈,你快看,这儿晚上这么多人走在江边,一点都不危险。”

“我现在真庆幸来了,要是留在老厂,还得天天担心被裁员,现在好了,工资翻了三倍,房子也分配了,老板还请我们喝酒……”

一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情绪高涨,已经喝得有点上头了,他的手机里,远在英伦的女友正惊讶地睁大眼睛看着他身后流光溢彩的江景,一边用不标准的中文蹦出一句:

“好美啊!”

周少雄看着这群人,不由得笑着摇了摇头:

“苏总,你说他们要是在英伦,会不会也敢这么放肆地在江边喝酒?”

苏青云端起酒杯,碰了碰他的:

“要是在抡敦?哈!晚上敢出门都算勇敢。”

几句玩笑,却让周围几个老外都大笑起来,啤酒瓶碰撞的声音伴着江面上的波光,远处传来游船上驻唱歌手用中文演唱的老歌,几句歌词飘进耳朵里,竟让几个异国他乡的技术骨干们有些恍惚。

一名头发花白的工程师走过来,对苏青云举起酒瓶,带着一点醉意感叹道:

“老板,我在老厂干了二十多年,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漂洋过海,到一个我从前觉得陌生的国家,结果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居然比我的家乡还像家。”

苏青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伸手和他紧紧握了一下:

“以后这就是你们的新家。”

夜游船靠岸已是午夜,江滩公园还有不少夜跑的人,一些情侣牵手在台阶上静静看着江面。

外国员工们三三两两散步,叽叽喳喳议论着今天的所见所闻,偶尔凑到苏青云跟前问一些问题:

“我们以后能把家人接过来住吗?”

“孩子在这里能上学吗?”

“这里的医院看病贵吗?”

面对一连串问题,苏青云耐心回答:

“当然可以!公司会安排你们的配偶和孩子到这边来住,单身的员工有单身公寓,成家的员工是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孩子入学有我们合作的国际学校,还有免费的中文辅导班,等他们适应了,再读本地的优质学校都没问题。至于医院,放心吧,山城的医疗水平全国数一数二,医保覆盖率很高,看病方便,也不贵,公司会帮你们办好所有手续。”

听到这里,一些人悄悄松了口气。

其实离开家乡最让他们担心的,从来都不是工作,而是家人的安顿和生活的安全感。

有人低声感慨:“早知道华国是这样,我当年就该早点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