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文坛领袖,高考作文我写滕王阁序 > 第403章 带员工回到山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苏总,我们真的能适应山城的生活和气候吗?”

登机口,有些员工还是充满了犹豫

苏青云看着他,语气一字一顿:

“山城,是一座魔幻的3d城市,是一座比抡敦更包容的城市。它有高楼,也有老街,有比这里更好的配套,更多的订单,和更公平的报酬。”

他说到这,指了指后面那两架巨大的A380。

“这不是一次赶人出国的行动,这是一次带着你们重新造梦的开始。”

他话锋一转,眼神锋利起来。

“你们愿意去,我给你们三倍的工资,孩子的学费,住房补贴,全包。”

“你们不愿意去——”

他摊开手:“我不会拦你们,也不会怨你们。但只要登上那架飞机,你们就是青云的人。”

周少雄在旁边接过话头,声音平和,却带着鼓动:

“我知道很多人以为,我们只是要搬一条生产线、搬几套设备。”

“错了!这一次,我们是要把整个阿斯顿马丁的技术基因,带到山城,和青云自己的智能驾驶、AI技术彻底融合。”

“你们的手艺、你们的经验、你们的骄傲,都是这一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不只是人要走——”

“你们手里熟悉的设备,生产线,检验台,哪怕是一把老扳手,都要一起走!”

话音落下,主席台下那一列平板卡车缓缓解开了帆布。

露出的,是一台台被严密固定的冲压机、组装臂、机器人工作单元,还有一条条已拆解成模块的发动机装配线。

每个模块都挂着大大的编号,几名青云的工程师正拿着手持设备在做最后的清点。

此时,远处港口传来船笛声。

那是苏青云提前调度好的三艘远洋巨轮,正从泰晤士河口缓缓驶入专用码头。

港口那头,青云科技派驻的后勤团队和英伦当地的专业物流公司正紧锣密鼓地装箱。

每块设备都用定制木箱、泡沫防撞和金属框架层层包裹,装箱单由青云派来的法律顾问和海关报关代理一项项复核签字。

几十名从山城空运过来的工人身穿印有“青云LoGIStIcS”字样的工装,干脆利落地在码头和港区之间来回穿梭。

集装箱一箱接一箱,沿着自动化轨道吊臂被送上船舷,稳稳落在货舱中。

整个过程如同一台庞大的钟表,齿轮精准咬合,分秒不差。

而在机场那头,两架A380也完成了最后的机务检修,舱门敞开,登机通道笔直连接到停机坪。

负责这次空运的,是青云与华国航空签署的专属包机服务。

为此,苏青云直接签下了一份“定期往返”协议——这意味着只要后续设备装运需要,随时有飞机可以来回飞。

太阳彻底升起,抡敦这座老工业城市逐渐被晨光照亮。

人群终于开始行动起来。

最先走到登机口的,是那个开口提问的老技师。

他背着一个沉重的工具箱,手里拉着一只蓝色行李箱,旁边跟着他的孙子,睁着蓝色的眼睛好奇地四处张望。

“上吧,爷爷。”

老技师低声说着,回头望了眼那扇熟悉的阿斯顿马丁老厂门,眼眶有些发红。

但他最终还是拉着孙子,踏上了登机廊桥。

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跟进。

厂区另一头,一条近两公里长的车队开始启动。

十几台满载设备的重型卡车、运载着关键零件的集装箱车,一辆接一辆,沿着封闭的工业道路向港口驶去。

路边,不少媒体记者举着长焦镜头拍摄这一幕,有人惊叹,有人质疑,有人冷嘲热讽,说这是“抡敦工业的断根”。

可在苏青云眼里,这不是断根,而是重生。

远处的天空传来引擎轰鸣。

第一架A380缓缓滑行至跑道,机身巨大的LoGo在阳光下闪闪发亮:qUEEN AIR,旁边用中英双语写着“青云特运·LoNdoN—ShANchENG”。

周少雄走到苏青云身边,低声问:“苏总,这批要飞多少?”

苏青云抬起头看着那架即将起飞的巨型客机:

“先走四百人,先到先安排。后面还有第二批、第三批……连同所有机器,三船齐发,咱要把整个阿斯顿马丁连根拔起,种到山城去。”

周少雄低声笑了声:“这场仗要是真打成了,山城那帮人怕是要被咱们折腾得翻天。”

苏青云嘴角一抿:“翻天也好。咱要的就是在那翻出新天来。”

几分钟后,随着塔台指令下达,第一架飞机呼啸着腾空而起。

巨大的银色机身切开厚厚的云层,向着东方的天空远去。

跑道尽头,留下一道久久不散的尾流,仿佛在为这场工业迁徙划下一道通往未来的轨迹。

与此同时,港口那头的三艘远洋巨轮也鸣笛启航。

一箱箱设备、一卷卷工业电缆、一块块高精度冲压模具被牢牢固定在甲板与货舱内。

负责护送的青云物流人员在船上建立了临时指挥舱,24小时跟踪航行数据,一旦靠近公海便与山城港务局直接对接,实时更新进港计划。

船身巨大的青云标识在海水映照下熠熠生辉。

这不仅仅是几艘船、两架飞机的远行,这更像是一场新的工业时代,从西方出发,驶向东方的洪流。

在空中,在海上,在苏青云和周少雄的调度中,所有的流程都像缜密运转的齿轮。

没有人再怀疑这场搬迁是儿戏。

没有人再怀疑这背后巨大的决心与魄力。

夜幕再次降临,抡敦的港口灯火通明,巨轮远去,只剩下空荡荡的码头和被拉起的警戒线。

希思罗机场的跑道上,第二架A380正在做起飞前最后的检查。

苏青云站在停机坪边,抬头望着那巨大的机身,目光在舷窗间来回扫过,仿佛能看见里面那些刚刚踏上旅程的面孔。

周少雄凑上来,语气带着点笑意:“苏总,这下彻底买下阿斯顿马丁,咱们在豪华汽车尤其是跑车领域,将不逊色任何一个品牌!”

苏青云把双手插进口袋,深吸了一口夜里的冷风,低声道:

“设备是其次,主要是那些老工人,有了他们,咱们青云汽车的底蕴立刻就深厚起来了,咱们现在可是站在英伦百年汽车工业技术的肩膀上!”

“传统百年车厂的技术加上咱们青云科技的创新,Ai技术,和水动力技术,将会彻底颠覆世界。”

大洋彼岸,山城正亮着灯,等着他们的到来。

飞机划破黑夜,船只切开波涛,新的征程已在路上。

这是一场从未有过的工业迁徙,也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技术接管。

而属于青云,属于苏青云的时代,正在驶来。

……

……

夜色下,抡敦希思罗机场灯火通明,两架崭新的波音787客机并排停靠在专用停机坪上,流线型的机身在氙气探照灯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银光。

引擎已经启动,低沉的轰鸣声犹如一首即将奏响的序曲,预示着一场跨越半个地球的迁徙。

苏青云站在舷梯下,目光扫过前方长长的队伍。

这是阿斯顿马丁自诞生以来,第一次以这样的规模集体“远征”。

在他身后,是身材魁梧、神情坚毅的周少雄,正拿着平板电脑调取登机名单,一丝不苟地核对每一个名字。

人群中,有金发碧眼的老技工,也有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工程师,有带着妻儿同行的家庭,也有独自一人的单身汉。

有人表情激动,有人心事重重,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苏青云——那是信任,是希冀,是对未来的一点点忐忑。

“放心吧,各位。”

苏青云走上舷梯,回头看着众人,声音在夜风里格外坚定:

“从今天起,我们是青云人!山城欢迎你们,青云也会给你们更好的明天!”

话音落下,掌声响起。

那掌声从人群最前排开始,像浪潮一般一排排地蔓延,最后汇成了连夜空都能听见的回响。

机舱门口,一位穿着笔挺制服的空乘人员恭敬地鞠躬迎接,每个人拖着行李箱,一步步踏上这趟前往新世界的旅程。

很快,两架飞机依次滑出停机坪,跑道的灯光在机身下飞快后退。

苏青云坐在头等舱最前排的座位上,透过舷窗望向远处熟悉的城市灯火。夜色像是一块绸缎,温柔又深邃,他微微闭上眼,心中却比任何人都清醒——属于青云的新篇章,从此启航。

伴随着一阵轻微的颠簸,飞机拉升,穿过云层,抡敦的灯火渐渐消失在无边的夜色中。整个机舱里,许多人都没有睡,或低声交谈,或望着窗外发呆。

苏青云干脆解开安全带,走到机舱后部,一排排地与员工握手,拍肩膀,说一句“欢迎加入青云”。

整整十个小时的飞行里,苏青云几乎没怎么休息。

周少雄看在眼里,几次劝他躺下眯会儿,却被他摆手拦住:

“等到了山城,我要第一个走下飞机,不能让他们觉得,老板比他们还怕累。”

终于,当机长在广播里用流利的中英双语宣布“我们即将抵达山城国际机场”时,机舱里爆发出一阵掌声,像是漫长飞行的最后一声叹息,也像是一种新生活的暗暗庆祝。

清晨六点,山城的天刚刚泛白,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机场跑道边的霓虹灯光依旧闪烁着,迎接着这支特殊的队伍。

飞机平稳降落,缓缓滑行至专属停机位。

舷梯放下,冷冽清新的山城晨风扑面而来,驱散了十个小时的疲惫。

苏青云第一个走出机舱,站在舷梯顶端,深深吸了口气,看着不远处为他们而来的欢迎车队。

停机坪上整齐排列着一队大巴和商务车,车身喷涂着青云汽车的标志,车门边站着身穿青云制服的接待人员,手里举着写有名字的接机牌,脸上满是笑意。

“wele to Shancheng!”

苏青云转过身,对着紧随其后的外籍员工大声喊道,用中文又重复了一遍:“欢迎来到山城!”

他带头鼓起掌来,一时间掌声、欢呼声、笑声此起彼伏。有人忍不住举起手机拍照,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刻。

上车后,车队浩浩荡荡驶离机场,沿着新修的专用通道直奔青云汽车在山城的新总部基地。透过车窗,许多外籍员工第一次看见这座城市:重叠起伏的山脊线,一条条缠绕其间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潮和江面上缓缓行驶的货轮……这既陌生又新鲜。

当车队驶入青云汽车工业园时,许多人发出一声声惊叹。

宽阔的园区入口,巨大的“青云”字样在晨光下熠熠生辉,几栋高大的现代化厂房错落有致,银白色的外立面在阳光下反射着明亮的光芒,像是刚刚擦亮的一面面旗帜。

车停稳后,苏青云和周少雄一同下车,带着大部队走向厂房前的欢迎广场。

等候多时的中方员工排成整齐的方阵,手里举着“欢迎回家”的横幅,用生硬却真诚的英文喊着:“wele home!”

一些外籍员工瞬间红了眼眶。

这一刻,他们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迁徙,而是真的被当成“家人”来接纳。

“各位,这里就是你们未来奋斗的地方!”

苏青云站在台阶上,目光环视全场,语气铿锵有力:

“这座工厂,会在三个月内完成生产线重建,从发动机到整车总装,都会比抡敦那座工厂更先进,更高效!你们的经验和技术,就是这台巨轮的引擎,青云需要你们!”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甚至有人高呼“苏!”、“青云!”几个年轻的英伦工程师举起了手中的手机,对着苏青云竖起大拇指,镜头里记录下这个崭新的起点。

参观完厂房,苏青云亲自带着大家来到旁边的生活区。

几排刚建好的单身公寓楼整齐矗立,灰白色的外墙配着落地窗,简洁明亮。

每套公寓都配备了家具、电器、宽带,还有带小阳台的独立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