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站在光雨大厦前,仰望着这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玻璃幕墙建筑。不过一年光景,这座城市的变化超乎想象,而光雨集团的发展更是如同乘坐了火箭般迅猛。
他刚迈进气派的大堂,就听见光头那熟悉的大嗓门:
“看来不是我被逼婚,也逼不了你回来!”
话音未落,光头已经凑到眼前,手臂熟络地搭上他的肩。徐天被搂着往电梯走,目光无意间落在光头手里最新款的摩托罗拉手机上——那可不只是通讯工具,更是财富与新潮的象征,价格不菲。
“现在可不是以前那六个分公司了,”光头兴奋地掰着手指,“地产、投资、商贸、传媒、酒店管理、金融,全都翻了好几倍!小雨康复之后又搞了个软件公司,势头猛得很!”
听到“小雨”这个名字,徐天的心脏微微抽紧。但他很快敛起情绪,更让他警觉的是“金融公司”这个词。一年前他离开时,这块业务还只是雏形,是集团尝试推出的拓展业务。
走进光头的豪华办公室,徐天没多寒暄,直入主题:“说说金融公司的情况吧。”
光头摸着刚长出些许发茬的脑袋,咧嘴一笑:“嘿,就知道你最关心这个。现在金融公司由老马暂时管着,规模扩大了三倍,主要做房贷和中小企业贷款。”
徐天皱眉:“风险怎么控制?坏账率多吗?”
光头摆摆手,一副不必担心的模样:“哎呀,具体数字得问老马。反正现在房地产市场火着呢,有房子做抵押,怕什么?中小企业贷款利息高,赚得也多!”
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让徐天感到不安。此时的金融业正处于变革期,银行体系尚未完全商业化,民间金融更是游走在灰色地带,风险管控几乎全靠经验而非系统。
“我想要尽快看到最近半年的所有贷款合同和财务报表。”
光头愣了一下,随即大笑:“行行行,就知道你回来就得折腾!你的办公室在15楼,原样没动,数据都给你备好了。”
徐天没多停留,直接下到15楼。推开总裁办公室的门,他无视了屋内豪华的装修,径直走向办公桌。桌上整齐地码着半米高的文件——正是他要求的金融公司资料。
他坐下来,翻开第一本账册。纸张上的数字密密麻麻,记录着一笔笔资金的流动。徐天很快发现,光雨金融的业务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不仅有房贷和中小企业贷款,还涉及证券投资、甚至是一些模糊定义的“融资顾问”业务。
越往下看,徐天越意识到自己对金融知识的匮乏。许多专业术语他看不懂,复杂的利率计算方式让他困惑,风险评估报告更是如同天书。这一年在外漂泊,他虽然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但却错过了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证券市场刚刚经历了一轮牛市,保险业开始向外资开放,银行业正在剥离不良资产。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同时监管滞后,风险暗流涌动。
徐天揉着太阳穴,感到一阵无力。他曾经以为凭借自己的商业嗅觉和实战经验足以驾驭任何业务,但现在面对这些复杂的金融数据和合同时,他第一次产生了知识恐慌。
“必须从头学起。”徐天自言自语道。他拿起内部电话,让秘书去买所有能买到的金融类书籍和杂志。《金融学原理》《证券分析》《商业银行管理》...他列了一长串书单,甚至包括最新的财经杂志和证券时报。
接下来的三天,徐天几乎住在办公室里。白天他熟悉业务,与金融公司的员工谈话;晚上他挑灯夜读,从最基础的货币银行学开始啃起。过程中,他多次遇到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只能反复阅读、做笔记、甚至打电话向大学时的经济学教授请教。
通过学习和实地了解,徐天逐渐看清光雨金融的真实状况:业务扩张迅猛,但风险控制几乎为零;利润增长很快,但坏账率也在攀升;员工积极性高,但缺乏专业培训。更令他担忧的是,部分业务游走在法律边缘,一旦政策变化,可能面临严重问题。
第三天深夜,徐天合上最后一本报表,站在落地窗前凝视城市的夜景。h市的灯火璀璨如星,其中不少是新开的证券营业部和新设立的金融机构招牌。金融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也充满了未知和风险。
徐天意识到,自己不仅要重新学习金融知识,更要为光雨金融找到一条既符合发展趋势又控制风险的道路。这不再是他熟悉的实体业务,而是关乎资本、信用和风险管理的全新战场。
他想起大学时教授说过的话:“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但若血流不畅或方向错误,就会危及整个经济机体。”如今,他正要成为这血液流向的引导者之一。
挑战艰巨,但徐天眼中却燃起了久违的火焰。他从未畏惧过学习新知识,而金融世界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窗外,城市正在沉睡,但徐天知道,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一个新的金融时代正在到来。而他,必须尽快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