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博先生的到来,以及市面上开始出现的针对《基础算学启蒙》的攻讦,让叶明意识到,知识的推广绝非印制出书籍那么简单。
这是一场与传统观念、既得利益和固有习惯的漫长博弈。
他决定,不能坐等书籍自发流传,必须进行有意识、讲策略的引导和推广,而这个过程,注定充满挑战。
困难一:观念壁垒与“正统”之争
那些与王家关系密切的文人所散布的“数符怪异、坏人心术”的言论,虽然浅薄,却在部分思想保守的读书人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视圣贤经典为正统,将算学视为末流,更难以接受陌生的“阿拉伯数字”(新数符)。
解决方案:
1. 借力权威,正名定性: 叶明并未直接与那些酸儒进行无谓的争辩。他通过太子李君泽,将《基础算学启蒙》以及其中使用的“新数符”、“竖式计算法”呈报给李云轩。
李云轩在亲自观摩了太子运用新算法快速核算一小笔宫廷用度后,对其便捷实用大为赞赏。
虽然皇帝没有明旨推广,但在一次召见翰林学士时,不经意地提了一句“算学乃经世致用之学,不可偏废”,并称赞了新数符的简便。
这股风由宫廷悄然吹向朝堂,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公开的诋毁,至少让许多官员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否定。
2. 强调实用,避虚就实: 在对外介绍和解释时,叶明和宋应文、林文博等人,绝口不提挑战“正统”,而是反复强调其“实用”价值。
他们邀请兵部、户部一些中下层官员(尤其是寒门出身、注重实务的)前来格物院观摩,现场演示新算法在核算粮饷、清点物资、计算工程用料等方面的巨大效率优势。
眼见为实,许多务实派官员开始私下接受并学习。
3. 改名避嫌: 为避免过度刺激保守派,叶明决定暂时不公开强调“新数符”的异域来源(虽然他自己知道),而是统一称之为“格物数字”或“简易数字”,将其定义为一种辅助计算的“工具”,而非学问本身,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人的抵触情绪。
困难二:推广渠道与受众信任
书籍印出来了,如何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并让他们愿意接受?直接向社会发放,不仅成本高,且容易引发更大争议,也难保书籍不被束之高阁或直接毁弃。
解决方案:
1. 依托现有体系,由上而下渗透: 叶明主要利用两条线。
一是兵部系统,通过二哥叶风和他在兵部逐渐建立的影响力,以“提升军务效率”为由,将《基础算学启蒙》作为“内部培训资料”,分批配发给各军府、边镇的中低级军官和文书人员。
二是利用格物院与各地皇庄、官营工坊的初步联系,将书籍作为“工匠技能提升读物”赠予,并附上简单的学习指南。
2. 树立典型,口碑相传: 叶明密切关注第一批读者中的“成功案例”。
比如那个发现军械库账目错漏的老兵,叶明通过兵部给予了公开表彰和物质奖励,并将其事迹在军方内部小范围宣传。
北疆叶秋那边反馈的学习效果好的火长,也得到了提拔和嘉奖。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逐渐在特定圈子内形成了“学这个有用”的口碑。
3. 开办讲习,降低门槛: 针对许多底层军官和工匠识字不多、自学困难的问题,叶明在格物院的“夜课”基础上,尝试开办了小范围的“《算学启蒙》讲习班”。
每期十天,抽调兵部或格物院内学得好的骨干,对选派来的学员进行集中培训。
讲习班完全免费,甚至提供食宿,唯一的要求就是学成后需回去教导至少三人。这种方式虽然投入大,但效果显着,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员。
困难三:学习难度与习惯阻力
即便拿到了书,有人教,习惯了传统筹算、珠算或心算的人,对于全新的数字符号和竖式笔算方法,依然感到不适应,觉得麻烦,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解决方案:
1. 优化教材,图文并茂: 叶明根据初步反馈,与宋应文、林文博一起对《基础算学启蒙》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更多图示,将应用题场景设计得更贴近军旅和工匠生活(如计算箭矢配备、估算城墙用砖等)。语言也更加口语化,避免文绉绉的表达。
2. 强调优势,对比教学: 在讲习班上,教员会特意设置对比环节。例如,同时用传统筹算和竖式计算同一道复杂的多位数字乘法,让学员直观感受到竖式计算的清晰、快捷和不易出错。这种强烈的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
3. 联系实际,即时应用: 要求学员将学到的知识立刻应用于日常工作。比如,让粮仓管理员用新算法核对入库粮食,让工匠头领计算每日用料。当学员们发现新方法确实能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减少差错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大大提高。
推广之路,筚路蓝缕。每一步都伴随着质疑、阻力甚至暗中破坏。
曾有受到指使的御史试图弹劾叶明“私授异学,邀买军心”,被皇帝留中不发。也有地方上的世家势力阻挠《算学启蒙》在本地官营工坊中传播。
但叶明始终稳扎稳打,不疾不徐。他深知,改变观念非一日之功。他不再追求速成,而是像农夫一样,精心照料着每一颗可能发芽的种子。
几个月下来,效果开始缓慢而坚定地显现。
兵部文书处理的效率有了可感知的提升;北疆边军后勤核算的怨言减少了;格物院内部,工匠们讨论技术问题时,开始更多地使用数字和计算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甚至,叶明偶尔在街上,能看到一些小商贩的孩子,用树枝在地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格物数字”。
看着这些细微的变化,叶明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比制造出威力巨大的弩机,更让他感到欣慰。
他知道,他播下的,是文明的星火,虽微弱,却有着燎原的潜力。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但他信心十足,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贴近实际,强调实用,耐心引导,逐步渗透。这场关于知识与观念的“种田”,他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