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格物院宋应文的书房内却依旧灯火通明。
炭盆驱散了春夜的微寒,也映照着三人专注而兴奋的面庞——叶明、宋应文,以及新近常驻格物院的林文博。
桌案上摊开着修订版的《基础算学启蒙》手稿,上面布满了朱笔的批注和修改意见。林文博手指微微颤抖地指着一处关于比例应用的例题,激动得山羊胡都在翘动:
“妙啊!叶公子,宋兄!将‘均输’之题,化为这分配军粮之实例,兵卒一见便知关联切身,如何能不起研习之心?比那古籍中空谈‘百钱买百鸡’不知高明几许!”他眼中闪烁着纯粹求知的火焰,全然不见白日里那份老秀才的潦倒之气。
宋应文捻须微笑,带着几分与有荣焉:“文博兄过誉了。此皆三少爷高瞻远瞩,定下‘务实致用’之基调。老夫不过是拾遗补缺罢了。”
他转向叶明,语气转为一丝忧虑,“三少爷,如今这修订版虽更趋完善,然其中‘格物数字’与竖式算法,终究与世面通行之法迥异。近日那些非议之声,虽因陛下态度而稍敛,然暗流汹涌,不可不防啊。”
叶明端起温热的茶盏,呷了一口,神色平静如水:“宋先生所虑极是。然水无常形,学无定法。只要此法利于国计,便于民生,便是正道。”
“那些非议,无非是有人惧怕变化,或欲维护其学术垄断之利罢了。”
他放下茶盏,目光扫过两位老者,“我们只需将事情做实,让成效说话。兵部核算效率提升三成,边军物资分配怨言大减,这便是最好的回应。”
林文博闻言,猛地一拍大腿,力道之大让宋应文心疼地看了一眼自己的书案:“叶公子此言,真乃振聋发聩!学问之道,岂能固步自封?《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等所为,正是顺应时势,开启民智之壮举!那些腐儒,只知寻章摘句,皓首穷经,于国于民何益?”他越说越激动,脸上泛起红光。
叶明看着林文博这副“斗士”模样,不由莞尔。
这位老先生,一旦认准了道理,便有一股子不顾一切的执拗和热情,倒是格物院急需的人才。
他温和地引导道:“林先生有此赤诚,实乃格物院之幸。不过,推广新学,亦需讲究策略。”
“下一步,我意欲在格物院内,设立一蒙学堂,专授工匠子弟基础算学与识字,便以此修订版为教材,由林先生与宋先生共同主持,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蒙学堂?”林文博眼睛一亮,随即又有些迟疑,“老夫……老夫虽通晓经义算学,却未曾教授过蒙童,只怕……”
“林兄过谦了。”宋应文接过话头,笑道,“你于算学一道,理解最深,且性情真率,正合与蒙童相处。何况,传授此等实用之学,无需拘泥古板教条,引导兴趣,讲明道理即可。老夫可从旁协助,负责识字部分。”
见两位老先生并无推拒之意,反而跃跃欲试,叶明心中一定,正欲细谈蒙学堂规划,书房门被轻轻敲响。
“三哥!宋先生!你们还在忙吗?”是叶瑾清脆的声音。
叶明扬声道:“瑾儿?进来吧。”
叶瑾推门探进个小脑袋,看到林文博也在,乖巧地行了个礼:“林先生好。”然后才蹦跳到叶明身边,手里还拿着一个用木条和丝线缠绕的、结构颇为复杂的小玩意儿。
“三哥,你看!我按你上次说的齿轮咬合的道理,做的‘风向仪’!”
叶瑾献宝似的将东西举到叶明面前,“你看,这几个小齿轮连着这个箭头,风一吹,箭头转动,就能通过齿轮带动下面这个小木人手臂摇摆!就是……就是有时候会卡住。”她小嘴微微撅起,有些懊恼。
叶明接过那精巧的“风向仪”,仔细看了看齿轮啮合的地方,果然有些毛糙,尺寸也略有偏差。
他尚未开口,一旁的林文博却凑了过来,扶了扶并不存在的眼镜(习惯动作),惊讶道:“小姐竟能自行制作此等机巧之物?这齿轮传动,虽显稚嫩,然原理已通,难得,难得啊!”
宋应文也笑道:“小姐天资聪颖,于格物一道,颇有灵性。”
叶瑾被两位老先生一夸,顿时忘了刚才的懊恼,得意地扬起小脸,随即又抓住叶明的袖子:“三哥,你帮我看看嘛,到底是哪里不对?”
叶明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引导道:“瑾儿,你看,你这个大齿轮和小齿轮咬合的地方,是不是有点紧?感觉转动不顺畅?”
叶瑾凑过去,用手指拨弄了一下,点点头:“嗯!是有点涩涩的。”
“还记得我们格物院现在在做的事情吗?”叶明循循善诱,“为什么要制定齿轮的标准?”
叶瑾歪着头想了想,眼睛一亮:“啊!是为了让每个齿轮都一样大,一样光滑,这样咬在一起就不会卡住了!”
“对极了。”叶明赞许地摸摸她的头,“所以你的‘风向仪’卡住,不是因为想法不对,而是因为制作还不够精细。等你再长大些,学会了使用标准工具,就能做出更流畅的装置了。”
叶瑾似懂非懂,但认真地点了点头:“我明白了!就像娘亲绣花,针脚要匀称才好看一样!”
童稚的比喻让三位“大人”都笑了起来。
林文博看着叶瑾,又看看叶明,感慨道:“叶家麒麟儿,不仅自身才华横溢,连小妹亦如此灵秀,真乃家门之幸。”他心中对加入格物院,推广新学的信念,更加坚定了几分。
又闲聊了几句,叶明便让侍女送叶瑾回去休息。书房内重回宁静,炭火噼啪作响。
叶明看着两位老先生,正色道:“蒙学堂之事,便如此定下。先从院内工匠子弟开始,规模不必大,但需做出成效。教材、场地、一应物料,我会让墨痕安排妥当。有劳二位先生了。”
宋应文与林文博对视一眼,皆看到彼此眼中的郑重与使命感,齐齐拱手:“定不负三少爷所托!”
夜色更深,叶明独自走在回院的路上。回想起刚才书房内,林文博的激昂、宋应文的稳重、叶瑾的聪慧,他心中充满了力量。
推广新学之路固然艰难,但他并非独行。
有志同道合者的辅佐,有家人毫无保留的支持,更有像叶瑾这样代表着未来的新芽在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