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境军粮“直达分拨”的第一批试点船队,在经历了初期的磕绊后,终于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当王账房将初步核算结果呈送到叶风案头时,连早有心理准备的叶风也吃了一惊。

“节省转运时间近二十日?途中损耗降至不足半成?”

叶风看着那清晰的数据对比,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以往走旧漕路,至少需月半,损耗往往在一成五到两成之间……这差距,未免也太显着了。”

王账房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侍郎大人,数据确凿无误!新路线虽绕开了几个大仓,但河道更顺直,且减少了多次装卸,不仅时间大减,因搬运、受潮造成的粮食损耗也大幅降低。”

“核算下来,仅这一批军粮,节省下的时间成本和物资损耗,便已远超我们拨付给沛城、武定两仓的‘过渡补贴’!”

叶风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意识到这份数据的重要性。它不再是空泛的“效率提升”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可量化、极具冲击力的证据!

“好!将此份核算明细,连同新旧路线、耗时、损耗的详细对比图,立刻整理出来,我要亲自呈报陛下与太子!”

当这份详实的数据报告摆在李云轩和李君泽面前时,效果是震撼性的。李云轩看着那触目惊心的对比数字,良久,才缓缓吐出一句话:“以往……竟糜费至此!”

李君泽更是激动:“父皇,此数据足可证明,新法并非空谈,实乃利国利民之良策!若能推而广之,每年国库节省之钱粮,边军所得之实惠,将不可估量!”

数据,成了最锋利的矛,瞬间刺穿了所有关于“祖制不可轻变”、“新法恐生弊端”的虚泛指责。

朝堂之上,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甚至暗中抵制新法的官员,在看到这份由户部正式呈报、数据确凿的报告后,大多选择了沉默。

事实胜于雄辩,在如此鲜明的效益对比面前,任何基于旧有利益的反对都显得苍白无力。

李云轩当即下旨,褒奖了主持此事的叶风、王账房等人,并明确指示,北境军粮“直达分拨”试点,范围可酌情扩大,要求相关各部“总结经验,完善细则,以期后续推广”。

这道旨意,如同给艰难前行的新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与此同时,京城西市沟渠“分段承包”的试点也顺利竣工。

陈记工队不仅提前五天完成了工程,经工部官员验收,质量远超标准,核算下来,总花费比原预算节省了近三成!

鲁衡将“分段承包、按实核算”的全过程记录整理成册,附上详细的成本对比和工期图表,也成了工部内部一份极具说服力的案例。

成功的试点,如同在沉寂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波浪迅速扩散开去。

户部、工部内部,一些原本对新法持怀疑甚至抵触态度的中下层官员,态度开始悄然转变。

毕竟,谁不想在自己的任上做出更亮眼的政绩?而这两份成功的试点报告,无疑指明了方向。

私下里,向王账房、鲁衡请教新法细节,索要相关资料的同僚,渐渐多了起来。

---

改革的星火,不仅在朝堂衙门中闪烁,也悄然映照到了市井民间。

这一日,叶瑾正捧着三哥给她的算学手稿,在府中凉亭里蹙眉思索一道关于田亩分配的复杂问题。管家叶福引着一位满面愁容的老农走了进来。

“小姐,这位是京郊佃户张老汉,说是咱府上旧识,今年田租账目有些不清,想来请教一下……”

叶福禀报道。

国公府名下也有些田庄,往年账目都是账房先生处理,叶福见叶瑾近来沉迷算学,便想着让她练练手,也算是体恤庄户。

那张老汉局促地行了个礼,唉声叹气地说着自家田亩丈量、收成计算与庄头给出的账目对不上的困惑。

叶瑾起初还有些紧张,但听着听着,便被那具体的数字吸引了。

她让张老汉细细说了田亩长宽、亩产约数、上交比例,然后拿出纸笔,按照书上学到的方法,一步步演算起来。

叶明下朝回府,路过凉亭,正好看到这一幕。他没有打扰,只是静静站在廊下看着。

只见叶瑾时而凝神计算,时而向张老汉确认细节,小脸上满是专注。过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她抬起头,对张老汉清晰地说道。

“张伯,我算了两遍。按您说的田亩数和往年收成惯例,您家今年应交租粮应是五石七斗,庄头账上却记着六石三斗,多算了六斗。可是因为今年田埂边新开了条水渠,占了些边角地,庄头把那部分损耗都算在您头上了?”

张老汉一听,激动得连连点头:“对对对!小姐您算得真准!就是这么回事!那水渠是府上出钱开的,受益的是周边好几家,怎么能全算俺家损耗呢!”

叶瑾微微一笑,拿出自己核算的草稿,递给张老汉:“您拿着这个,再去与庄头分说,若他还不认,便让叶福管家陪您去。”

张老汉千恩万谢地走了。

叶明这才笑着走上前:“我们家瑾儿,如今都能为民请命,核算田租了。”

叶瑾见到哥哥,有些不好意思,又带着点小得意:“是三哥教我的法子好用!用数字说话,道理就清楚了!”

看着妹妹清澈而自信的眼神,叶明心中感慨万千。算学,这曾经被视为“末技”的学问,此刻在他妹妹手中,却成了维护公平、厘清事实的工具。这小小的凉亭一幕,比任何朝堂捷报都更让他感到欣慰。

他知道,王账房、鲁衡在朝堂衙门里点燃的是效率与革新的火种,而叶瑾在这小小凉亭里展现的,则是知识普及、开启民智的微光。这两者,同样重要,都是他心目中那个崭新大庆不可或缺的基石。

星火已燃,虽未燎原,但其光虽微,其芒已现。前路依旧漫长,但希望,正如同这春日里的新绿,在每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