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它们通常是先由国家进行命名,然后再将其推广到全世界;

然而,李小龙的情况却有所不同。

他先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过自己的武术技艺“打”出了一片天地,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认可,然后才被国家所重视和接纳。

可以说,李小龙是中国文化符号中唯一一个通过自下而上、由外而内的方式,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努力,成功打通了一条独特路径的人。

与其他文化符号不同的是,李小龙并没有依赖国家的力量来获得知名度,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武术的魅力。

他的成功不仅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榜样,证明了只要有实力和决心,就能够突破常规,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所以说文化符号之中是存在区别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当我们将“文化符号”视为一个整体概念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忽略其内部的生成路径差异。

然而,李小龙的出现却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这层看似浑然一体的表面,将其中的裂缝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具体来看,文化符号可以分为两类:

官方原生符号和民间野生符号。

官方原生符号,例如长城、熊猫、汉字等,它们的生成路径通常是由国家主导的。

首先,国家会对这些符号进行命名和立法,确定其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国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保护、宣传和推广这些符号,使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知和认可。

这种路径可以简单概括为:国家→世界。

与之相对的是民间野生符号,比如网络热梗、街头涂鸦、网红美食等。

这些符号的产生往往是自发的,它们源自民间的创意和流行趋势,没有经过官方的刻意打造。

它们可能在某个特定的群体或地区迅速传播,然后逐渐扩散到更广泛的范围。

有些民间野生符号可能会因为其独特的魅力而被官方注意到,并偶尔被收编为官方文化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它们存在的主要目的。

这种路径可以概括为:民间→世界\/国家。

李小龙式“逆行符号”:

李小龙以其卓越的个人拳脚功夫,在海外展现出惊人的实力和魅力,从而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他的名字和形象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功夫和东方文化的精髓。

然而,有趣的是,李小龙并不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进入国家项目库的。

通常情况下,一个文化符号会先被国家层面所认可和推崇,然后再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但李小龙的路径却恰恰相反,他是先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后才被国家项目库“补票”入库。

这种“逆行”的路径使得李小龙的文化符号地位显得与众不同。

他并非是被国家直接塑造出来的,而是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从世界舞台反向被国家所收编。

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文化符号并非是简单的同质化“荣誉名单”,而是一个复杂的光谱。

在这个光谱中,一端是被国家或机构主动塑造出来的文化符号,它们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政治、社会或文化意义;

而另一端则是像李小龙这样,先在世界范围内征服了大众,然后才被国家追认的文化符号。

李小龙站在这个光谱的最极端点上,他的存在提醒着我们,这两种类型的文化符号之间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的成就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

有些人可能依靠国家的命名和宣传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李小龙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打拼出来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命名权方面。

对于国家符号而言,通常是先有红头文件的正式命名,然后再向世界展示。

而对于李小龙来说,他的成就却是先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比如他的电影在全球取得了高额票房,他的名字被收录进了英文字典词条,他还登上了时代封面等。

50 年后,红头文件的“追认”只是对他早已取得的成就的一种认可。

其次是传播路径方面。国家符号的传播往往是通过官方预算,构建外宣矩阵,然后将信息传递给海外受众。

而李小龙的传播路径则有所不同,他先是在香港的电影市场取得成功,然后进军好莱坞的暑期档,接着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二次创作的热潮,最后才得到了官方的再次包装和推广。

虽然可以将李小龙的成就理解为是自己“打出来”的,但实际上他的成功也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备注:不容易)

权力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概念,它涉及到国家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博弈。

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符号和李小龙这两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权力关系。

首先,国家符号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和形象,通常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置于受众之前,意味着国家的利益和形象被视为更为重要。

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来维护和强化其符号的地位,以确保其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然而,李小龙的情况却有所不同。

他作为一个个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才华吸引了广大的受众。

他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他的个人魅力和艺术成就,而非国家的直接支持或塑造。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受众被置于国家之前,表明李小龙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他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而非国家的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李小龙的成功并非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支持,但国家最终采取的是“收编”而非“塑造”的策略。

这意味着国家承认了李小龙已经取得的成就,并将其纳入到国家的文化体系中。

这种“收编”的过程并不是国家主动给予李小龙一个席位,而是对他已经打下的既成事实的一种认可和接纳。

权力关系在国家符号和李小龙之间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动态。

国家在维护其符号地位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像李小龙这样具有强大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的个体。

而李小龙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国家的限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权力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了社会中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所以说,李小龙所获得的席位并不是由国家主动赐予的,而是国家对于他通过自身努力和实力打拼所取得的既定成果的一种认可和肯定。

这意味着他的成就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奋斗和拼搏,最终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