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功夫巨星:李小龙的不朽遗产 > 第537章 “传奇”“功夫”这个词“标准过高”的地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37章 “传奇”“功夫”这个词“标准过高”的地位

仿佛李小龙从未有过模仿他人的经历,他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确实如此!

李小龙的传奇并非源自对他人的模仿,而是通过他自身的拼搏与奋斗,用拳头和双脚铸就而成。

与当时众多武打演员不同,李小龙并未沿袭那些固定的套路和模式。

相反,他将哲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格斗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全面的武术理念。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突破传统武术的种种局限,李小龙勇于创新,自创了“以无法为有法”的截拳道。

这种理念不仅体现了他对武术的深刻理解,更展示了他敢于突破常规、追求卓越的精神。

更关键的是,他根本就不打算按照别人设定好的剧本去演绎所谓的“传奇”。

当好莱坞嫌弃他身材不够高大威猛时,他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毅然决然地回到香港,拍摄了一部名为《唐山大兄》的电影。

这部电影一经上映,便以惊人的票房成绩将同期的西方影片远远甩在身后,甚至可以说是将它们彻底碾压成了渣渣。

不仅如此,当同行们纷纷指责他的打斗风格过于真实、不够好看时,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风格。

相反,在拍摄《龙争虎斗》时,他坚持使用真打实摔的方式来展现武术的魅力。

这一举动让全球观众们大开眼界,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打架还可以如此科学、如此具有观赏性。

而最令人惊叹的是,就连他的死亡也充满了独特的“李小龙式隐喻”。

年仅 32岁的他突然离世,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早逝,使得他所倡导的“be water”哲学成为了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谜语,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和探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他人都是通过模仿成为传奇的“样子”来获取名声,而李小龙则是直接改写了“传奇”的定义和写法。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真正的传奇并非是被他人定义的,而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功夫一词代名词标准这么高?

“功夫”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代名词标准之所以如此之高,原因在于它在中国思想传统中并非仅仅代表着“技术”或者“时间加汗水”这么简单。“功夫”这个词之所以被抬到近乎“标准过高”的地位,是因为它在中国思想传统里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或“时间+汗水”,而是一个把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乃至生存方式全部打包在内的硬核概念。简单说,它是“怎么活”的总和,而不是“怎么打”的招数。下面三层逻辑能解释它的高门槛:实际上,“功夫”是一个将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乃至生存方式等多个层面全部囊括在内的硬核概念。

简单来说,“功夫”所涵盖的不仅仅是“如何打斗”的技巧和方法,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生活”的综合理念。

它涉及到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对自身的理解、对道德伦理的遵循以及对美的追求等多个方面。

因此,可以说“功夫”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总和,而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打斗招数。

以下三层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功夫”这一概念的高门槛:

第一层!

功夫,这个词汇在宋明理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被视为“生活的总艺术”,同时涵盖了“工程时间”“功力造诣”“功法路径”和“功效结果”这四个维度。

这意味着,无论是扫地、写字还是待人接物,都需要像练习一套拳法那样,讲究“心法—身法—气息—节奏”。

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而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用心去体会和实践的艺术。

就如同练拳一样,我们需要关注每一个动作的细节,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呼吸,把握好节奏,才能将事情做到最好。

而且,功夫的好坏并不仅仅取决于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是否有“变化气质、提升德性”。

这就好比泡茶,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却可能成为检验一个人“德性是否透显”的试纸。

因为泡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耐心、细心地对待每一个环节,从选择茶叶到控制水温,再到冲泡的时间和手法,都需要用心去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德性修养。

因此,在宋明理学的观念中,功夫的标准自然是高得吓人的。

它要求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用心去对待,将每一个行为都视为一种艺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德性和修养。

第二层!

在这里,功夫被定义为“本体自我实现的唯一通道”。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本体不离现象”,这意味着“道”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就像那句俗语所说:“道不在天边,就在你举手投足之间”。

然而,本体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它需要我们通过“做功夫”来擦拭尘埃、磨砺镜子,才能让其显现。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功夫所至,即其本体”,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真正去实践、去努力,我们的“本来面目”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这就好比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只有当我们不断前行,才能逐渐看清周围的环境。

其二,功夫并非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更是本体自我展开的唯一现场。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将功夫视为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而是要将其视为本体展现自身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如此一来,“成为圣贤”便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与我们每一秒的行动紧密相连。

这无疑提高了成为圣贤的门槛,因为它要求我们在每一个瞬间都保持警觉,不断地去实践、去反思、去提升自己。

第三层!

功夫,这个词汇在当今社会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对现代性困境的硬核回应”。

在后工业时代、内卷化社会以及资本异化的大背景下,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境。

而功夫,作为一种古老的技艺,被重新诠释为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实践哲学。

这种实践哲学强调个体生命的丰盈,以对抗系统带来的伤害。

具体来说,它要求功夫既要有武术的实用性,能够防身健体,又要具备禅修的精神内涵,能够转化人的心境。

同时,功夫还需要在“娱乐至死”的文化氛围中保持清醒,不被麻木所侵蚀。

它要能够在日常的柴米油盐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既不离世俗,又能超越平凡,达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境界。

当这样一套概念被寄予“拯救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厚望时,社会对它的期望值必然会呈指数级增长。

人们渴望通过功夫来摆脱现代生活的种种困扰,寻回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总结一下就是,“功夫”这个词所代表的高标准并非是外界强加的,而是由其自身所蕴含的哲学语法所决定的。

这种哲学语法将人生的各个维度都压缩进了每一次的呼吸和动作之中,要求人们在最为平凡、世俗的层面上,去完成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可以说,这种“即凡而圣”的设计理念,从本质上就注定了它是极其苛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