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书中缘 > 第621章 山珍.5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真正富贵人家,虽是有钱,如非必要,多不行张扬之事”——淑兰开篇这一句,却是在无意间合上宁玉对古时权贵豪门的想象理解。

谁能想到呢,受现实约束及各种突发状况影响,两个月时间,上官家这片宅子,宁玉竟然真就还没能完整地逛过一遍。

现代人宁玉,习惯了“眼见为实”,故初来乍到的她也一度意图通过各种信息积累来为眼前这个上官家的“富贵”找到具象的支撑。

而使其放弃这个执念的,却是因为那天陪着婉儿上街,归来时无论是坐在马车里撩起车帘,看宅院外墙在眼前绵延掠过似无尽头,还是下车后虽不能在门前久停,也不影响她及时看清眼前这宅院正门。

规整的三开格局,中门开阔,两侧略窄,门扉上厚重的深栗色大漆,门楣光洁,不似想象那般悬匾,门楣之下,倒是有对称的两尊硕大的抱鼓石,青石凿制,鼓面打磨光滑,周边浮雕以繁复的如意云纹。

也是那一天,当宁玉在海棠引带下迈过右手侧门走入门内,那一瞬间,她便忽然觉着,此前在意的那些冰冷的数据,似乎也没了继续追索的意义。

毕竟,对于现代人来说,像门这样的“死物”,可以存在各种欺骗性。

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古代,受礼制、律法及经济条件等多重要求严苛约束,逾越即“逾制”。

一扇住家大门,不仅是建筑“脸面”,更是在感官视觉上将规制、礼法及社会阶层这三者捆绑在一块儿,形成不言自明的高效社交识别渠道。

当其时的社会制度下,看眼家门,远比今天通过着装、出行工具乃至倚靠更为虚幻的“感觉”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来得更加深刻且准确。

而此时淑兰说的这一句话,何尝不是古代权贵阶层的生存智慧写照?

比之长久以来现代富人都已习惯外化“财富展示”,古代权贵甚至都不需要以浮夸的外显来证明自己,因为封建礼制已经在无形中为他们做了背书。

宁玉尚在咀嚼思索,淑兰已再缓缓接道:

“《荀子·修身》有言: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真的显贵,自有内在规范并严格恪守,所有分寸秩序早已内化为日常准则,断然不会将自身尊荣依托于虚浮外在,此方为‘礼’也。”

乍听这么几句,宁玉一时恍惚,正在奇怪怎么越扯越远,就听淑兰声音再起:

“就如方才那道肉菜,那馅料的组成,似我说的:黍米、葵菜、薏苡仁、雁肪、山珍、枣、栗及肉糜,虽是这家日常所用,却还不很准确。若以坊间论说,馅料搭配应该是:黍米、葵菜、薏苡仁、猪肪、山珍、枣、栗及肉糜。”

说着又是一停,却是先来问了宁玉:“这二者,你是否只听出雁肪与猪肪一字之差?”

宁玉乖乖点头,但此时精神已不自觉集中,因淑兰的语气已无早先欢快。

淑兰道:“这道菜,若依严格馅料搭配,实则很多人却都是吃不起的。”

宁玉有些意外,道:“这些馅料听着就雁肪稀少,坊间换以猪肪,也算合理吧,怎就吃不起了?”

淑兰道:

“你只道雁肪不好找,但你可知,黍米如今多是市井民食,这个家里却不常吃,所谓山珍,亦不会是我说的松蕈,一般人家即便要做这菜,也得借着雨后,寻那草坡林地碰碰运气,若能得上几株茅草菌已是幸运。就这还是多亏了我国民泰安康,若是遇着年节不收,就这馅料,每一样就都是填饱肚子的主食,哪里还能这般折腾。”

宁玉琢磨着,谨慎提问:

“敢问姐姐,您说这个家里已不常吃那黍米,那平日吃的是?再有,这道菜,所谓吃不起的严格搭配,又是怎样的?”

随着淑兰的解答,宁玉只觉那道最顶配的“八珍炮雏”似乎就在自己面前制作着。

非寻常黍米,亦非上官家所吃粳米,而是皇家菰米,时令松蕈与笋丝的山林鲜气更非一般,改刀切丁的雁肪,喷香的鹿肉条取代了猪肉糜,调味也是用的上好梅酱。

而后以曲香酒糟混合泥土,裹了酿鸭,将盛放了酿鸭的陶甑,半埋进提前燃烧了一段时间的灶膛中,以炽热炭火包围陶甑,却不使顶端见明火,如此煨烤焖蒸两个时辰。

当宁玉脑海中的画面定格在敲开糟泥的瞬间,淑兰还在平静地讲述着,而听清后段的宁玉,也突然有点理解她为何莫名其妙引用《荀子》的篇章。

.

这还真就绕不开何淑兰那位在礼部的爹。

礼部作为掌管国家礼仪、祭祀、科举、文教的最高机构,身为礼部官员,其家庭极大概率便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不仅藏书丰富,学术氛围亦要比之其他更为浓厚。

而礼部官员本身因需要精通各类典籍以应对考据,对于被极端保守者视为“非正统”但极具影响的《荀子》就又可能持更开放的态度。

可巧何淑兰的父亲何翊正是这样的长辈,不仅何翊如此,何淑兰的母亲上官惠亦是开明之人,这便让何淑兰有机会比其他女子乃至男子都能更早阅读典籍,加之天资实在聪慧,十岁时便已通读《四书》,当同龄女子刚刚接触《女诫》,她却已手捧《荀子》。

荀子的理念与《四书》明显有区分,甚至可说是与传统温良道德相悖,这对一个十岁的小姑娘来说,无疑是沉重的。

好在何淑兰有一对开明且智慧的父母,得父母适当引导,何淑兰非但没有误解荀子的理念,相反的,随着年龄增长,她得以用更加清醒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父亲在礼部,而荀子又可谓“礼”学理论之集大成者,何淑兰越是理解“礼”作为社会规范的本质,就越清楚加诸在人身上各种规训的实质。

.

谁能想到,一道菜肴能引出淑兰的思辨,此时那道“八珍炮雏”在宁玉的脑海里,已如一棵等级树——雁肪和猪肪、松蕈和茅草菌、鹿肉与猪肉、粳米与黍米,各居其位。

在人间烟火里,“礼”就像那些如泾渭的树枝,森严且沉默地维持着秩序。

这段始于宁玉洗眼后“闭目养神”阶段的对话,因淑兰突如其来的阐述严肃得类比学术讨论,一时两厢沉默,彼此也都不知时间过去多久。

正当宁玉想要说点什么来改善一下突然有些沉闷的气氛,却听外间槅门一响,随后是沈妈妈响声叫着“两位小姐”走了进来。

淑兰明显还没有从思绪中脱离出来,反应不及宁玉,宁玉则先一步说句“妈妈来了”。

沈氏进来后见淑兰又再坐在床沿,又见两位小姐虽一坐一躺,两只手却是紧紧牵着,便就想到刚刚海棠说的,便猜这是两位小姐在说体己话,不觉一笑,走近前来:

“老夫人刚才一听海棠去报,立刻就让海棠带着话去了东厨,这会儿那边正着急备起来,让我过来说一声,免得两位小姐等得着急。”

宁玉忙道:“都是我嘴馋,想一出是一出,突然说这个,给祖母添麻烦了。”

沈氏笑道:“快别这么说,老夫人巴不得呢,方才一听,也还在夸兰小姐,”说着走到淑兰身边,却没有任何动作,只静静站在她那一侧,接道,“老夫人说,这也就得有个年轻的来提醒,要不然这时令都到了,那边却没先想起来。”

这会儿淑兰也是缓了过来,抬眼看着沈氏说了声“就是麻烦了些”。

沈氏这才重新走到两人对面,朝着床榻站着,道:

“老夫人说了,自家孩子,想吃什么就说,随时都能弄的,时令节气,该吃的就不怕说,多说,给做。”

这边宁玉也觉躺着说话不妥当,便就动了动身子。

沈氏立刻看出是想要坐起来,便就陪着同样察觉的淑兰,一人一边,稳妥地把宁玉扶坐起来,宁玉躺了大半天,这会儿坐起,也不敢太大动作,便还主动问那蒙眼的帕子在哪里。

淑兰转头一看,瞧着窗下盘子里就是,便就走过去,取来锦帕递给沈氏。

沈氏依旧很自然地给宁玉小心系上,嘴上道:“小姐您且坐着,我去外头把桃红叫来。”

淑兰却是及时拦下:“妈妈稍等。”

这边尚在调整锦帕的沈氏回看淑兰一眼,道:“小姐您说。”

淑兰道:“不用人来伺候,我们还在说话呢。”

沈氏淡淡一笑,仍回头继续去整理宁玉眼上的锦帕,只嘴上也还接道:

“好,可这总要送杯茶水进来,放心,只让桃红把茶水送来,就让她出去。不妨着两位小姐继续说悄悄话。”

沈氏果然也没有多停留,桃红也真就送进来两杯热茶后就安静地再次退出去。

而这一回,等屋里再次只剩两人,宁玉却是先说她要下地,坐到椅子上去。

淑兰也没拦着,好在刚才她坐的椅子就在边上,稍微一挪的事,如此弄好,那边宁玉也摸索着把鞋套上。

终于离开床榻,坐到椅子上的宁玉,却是先用力地向上伸长双臂,狠狠伸了个懒腰,末了还捶了捶腿,动了动脚。

她这举动,倒是惹得淑兰在边上奇道:“你这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多久没有下床了。”

“呸呸呸,”宁玉佯装恼怒连连啐道,“快些喝口茶滤滤嘴。”

算是从适才情绪里拔出来的淑兰,终于又再“噗嗤”一笑,这才搬了方凳,挨着宁玉那把圈椅坐下,道:

“你若好了,我还真有一事要说。”

要不是淑兰主动说这一句,宁玉还真就忘了,于是立刻接道:“且慢,等我来猜。”

“嗯?”淑兰奇道,“你猜?你要猜什么?”

“我要猜,姐姐想跟我说那香气的事。可对?”

淑兰的沉默,就是答案。

.

府医不老实。

准确地说,府医留了一半没说。

宁玉这个发现,是在府医跟她讲解药泥后段香时就产生了的。

府医身上的香味,宁玉不是今天头一次闻见,而敷眼的药泥却是今天头一回接触。

宁玉此时看不见,但嗅觉一点问题没有,甚至某种程度上她自己还觉得是有所补强,所以府医说的,和她闻到的是不是一回事,显而易见。

当然,府医所讲的药泥香气,近在咫尺,宁玉的确是闻到了,但远不及府医自身散发的那个气息明显。

只她没有戳穿。

至于她这个时候为什么会突然主动猜测淑兰也在疑惑同一件事,说起来也是有种“碰运气”。

药泥的前段香,是淑兰先提出来的,彼时宁玉却是只把注意力放在甜味上,在她的感受里,在淑兰口中已经是“好香”的那个香味,算不得明显,因此,宁玉不信淑兰会察觉不到之后随着府医的靠近而带进来的那一阵明显的气息。

.

事实证明,小姐妹的想法再一次完美契合。

淑兰眼睛一亮:“你快说说你闻见的味道是怎么样的?”

等宁玉搜刮了半天脑海里可以想到的尽量贴合的形容,说出来时,淑兰发现两人的感受虽非绝对一致,但大方向上可以说又对应上了。

淑兰道:“一定是哪一种木香,我也想了许多种,可这要么太浓郁,要么不及,尤其那一丝寒气,就不太像寻常可以瞧见的木材。”

宁玉差点儿想跳起来!

寒气,淑兰无意间点出了她一直觉得卡在哪里的一个点。

就是寒气,难怪她总觉得这个香气里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太一样。

于是激动道:“还得是姐姐!就是寒气!好几次了,我总闻着哪里不对,就是寒气!这个形容极对!”

淑兰却在这时眉头一皱:“好几次?”

宁玉正在激动,加之看不到,没察觉不妥,就还说道:“对啊,好几回了。头一次还是我腿受伤躺在祖母床上那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