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看向卢植,用手势请卢植入座,再环视了一下众人,从容地开口说道:
“组建内阁是我强力为之,诸公难免皆有困惑。
“如今五年过去,我想诸公皆已清楚,大汉新制为大汉带来的好处。
“从陛下和皇室方面来说,在皇室式微下,充分保护了陛下、皇室和刘氏血脉;
“从富国强兵、富民昌汉的方面,好处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诸公可曾想过,要推行大汉新制,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指挥中枢和领导核心。
“而内阁便是这个领导核发和指挥中枢。
“如果还按过去‘三公九卿’的结构来推行大汉新制,由于权力分散,必然造成从朝廷到民间的阻碍。”
众人突然有了恍然大悟之感。
只有荀彧老神在在地坐在那里,毫无波澜。
这个原因,荀彧早在漆垣与成公子彻夜交流时,成公子便与他详细说过。而他也从当初的不理解、不认同,变成了理解与认同。
如今,成公子却不需要再用当初说服他那般,从各个角度来给他讲解了。
经过五年的实践,现在无论是内阁,还是各部尚书,对大汉新制已然全部认可。
毕竟,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就摆在那里,不容质疑。
如今,他们更是突然之间明了,要推行大汉新制,高度的权力集中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
要知道,前汉初期,虽然不像“内阁制”这样高度的权力集中,但同样是丞相大权在握,至少可与皇权分庭抗礼。
也正是因为相权、皇权分庭抗礼,才导致自汉武帝开始,皇帝不断削弱相权,最后到了成帝年间,才将相权一分为三,开始推行“三公九卿制”。
但在“君主立宪制”之下,皇权与相权对抗的局面已然消失,为了推行大汉新制,朝廷就必须高度集权,这才是组建内阁的根本原因。
在座诸公想明白这一环节,都对蔡成投去敬佩的目光。
看到大家都想明白了为何要组建内阁,蔡成笑了。
这些人真是太聪明了,稍一提点,他们便能想通所有环节。
这哪里是举一反三,这是窥一斑而见全貌。
蔡成欣慰地笑了。
这才是他希望看到的朝廷大员。
如果朝廷大员都是尸位素餐之辈,那大汉就没有希望了。
蔡成继续解释道:
“至于为何是这些人,其实很简单,便是为了在内阁中降低阻力。
“文若曾与我辩论近五天五夜,才算全盘接受大汉新制。
“孟坚公在冀州、伯安公在幽州、子琰公在豫州、公山公在并州,都亲自推行了新农体系。
“子干公也曾随伯安公一起,见证过新农体系的神奇。
“而恒德公则是亲自在青州,历时近三年考察新农体系。
“故而,由这些对新农体系有切身体会的诸公入内阁,可使得内阁内部更为团结一心,推行大汉新制阻力最小。”
“吾可没体验过新农体系。”王允叫了起来。
“哈哈。”蔡成爽朗一笑。“据我所知,子师公为对抗十常侍两次下狱,一心只为重振皇权、再兴大汉。故而只要我没有反心,而且真心扶持陛下,子师公会反对我吗?”
王允顿时目瞪口呆。
半晌后,才问蔡成:“这便是汝让特战队联系吾的理由?”
蔡成微笑着点头。
“汝过于弄险!”王允有些怒了。“万一吾非汝所想,岂不是害了陛下?”
“当然不会。”蔡成非常真诚。“如若子师公向董卓告密,或者特战队发现了皇宫内有异动,特战队便会冲入宫中,随时救出陛下,并杀出京都。诸公不会怀疑五千特战队有这个能力吧?”
“胡闹!”王允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一路厮杀,汝就不担心陛下为刀枪箭矢所伤?”
“特战队早在打造一有透气孔的箱子,自皇宫内抢出陛下,便马上让陛下避入箱中,并由一大力士背上,大力士身上甲胄刀枪不破、箭矢难穿,如何不能保陛下周全?”
大家都看出来,成公子这是在打趣王允。
只是刘虞突然目光一凛,问道:“可特战队要如何才能冲入皇宫、找到陛下?”
这可是要害。
如果特战队真如蔡成所说那样,一路杀入皇宫,一旦没能及时找到陛下,那可就麻烦了。
“当年袁绍屠戮皇宫,导致宫内十室九空,别说藏上百人,就是藏上千人,恐怕都没人能发现吧?”
“特战队早已在宫中保护陛下?”众人惊问。
蔡成肯定地答道:“正是!在董卓鸩杀太后与少帝后,特战队便已入宫,日夜保护陛下。”
一旁的刘协听到原来他师尊竟然在那时便在保护他,大为感动,从记录的几案前,走到蔡成的身旁,牵着蔡成的袖口,小声且感激地说道:“多谢恩师!”
蔡成把拥抱了一下刘协,微笑着示意他继续去记录。
众臣把这些看在眼中,内心感慨:公子护徒,陛下知恩。
突然之间,王允又来劲了,厉声质问:“那汝为何不阻止董贼淫乱后宫?”
众人一听,对呀,成公子明显有能力阻止董卓淫乱后宫。
蔡成从容地说道:“特战队先取函谷,再战孟津,然后并未有丝毫歇息,便利用黑夜潜入京都。
“只是特战队潜入京都时,董贼早已淫乱后宫多时了。
“而之前我布置在皇宫中保护陛下的人手,只能保陛下万全,却不足以阻止董贼。”
大家想了想护民军抵达京都城下的时间,马上了然,成公子所言皆实。
“多谢公子保全陛下!”
刘虞、刘岱、刘繇等皇室宗亲,包括卢植等阁老和各部尚书,齐齐起身,对着蔡成郑重一礼。
这就是汉代,极为讲究礼数,哪怕说句话,都要先拱拱手。
就连蔡成当年在东莱、在青州,也被感染后,学会了说话前先致礼。
中华的礼仪之邦,可不是嘴上说说,而是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深沉。
哪怕发展到至今,也没有人说过“礼多人不怪”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