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坐在马车上,目光被前方素衣布裙的小姑娘吸引。
“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黛玉心头一动,开口问道:“家里可还有兄弟姐妹?”
小姑娘闻声转身,眸子清澈如秋水,微微福了一礼,脆生生答道:“回夫人,我叫翠儿。”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是翠鸟的翠,飞在水边、羽毛闪着光的那种鸟。”
“很好听的名字。”黛玉闻言,唇角微扬道:“翠色如烟,灵动婉转,想必你父母为你取名时,心中满是期许与疼爱。”
小翠低头抿嘴,眼中浮起一丝温情:“是的,夫人。我娘生我时难产,伤了根本,从此再未能添丁。家中唯有我一个女儿,爹娘待我,确是千般怜惜、万般呵护。”
话音未落,她语气微颤,似有思念如藤蔓悄然缠绕心间,眼底泛起薄薄水光。
黛玉听罢,心头蓦地一紧,仿佛有根无形的丝线,轻轻牵动了她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她不自觉地垂下眼帘,望着脚下斑驳的石纹,喃喃问道:“那你家中如今可有亲戚往来?”
这句问话轻如落叶,却重重落在她自己的心上。
她想起自己的娘亲,一时间,孤寂如雾,悄然弥漫。
此时的皇上正端坐一旁,一直默默关注着黛玉的一举一动。
此刻听到她语带哀思,明白她心中所念。
立即不动声色地握住黛玉微凉的小手,掌心传来的温度如暖流般缓缓渗入,直达心灵深处。
皇上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并未多言,只是轻轻捏了捏她的手,以无声的陪伴,抚平她心头的波澜。
小翠恭敬地垂首答道:“回夫人,我家祖籍在南边,原不是苏州人士,早年因生计迁来,苏州城内并无近亲往来,眼下家中只有爹娘与我三人相依为命。”
她语气平静,却掩不住话语中那一丝漂泊的孤意。
“那你会做点心吗?”黛玉无奈地问道:“都会做什么样子的,愿意做给本夫人吃吗?”
“当然愿意,夫人可是小翠的救命恩人。”小翠抬眼,眸光微闪,唇角浮起一抹浅笑:“回夫人,我自幼随母亲学做南边的甜糯点心,最拿手的是桂花糖藕、杏仁豆腐,还有用晚稻米磨浆蒸的青团,里头裹着豆沙与松子碎,咬一口软糯清甜,仿佛能尝到秋日水乡的风。”
她声音渐柔,似忆起旧景,“每逢寒食,母亲总在灶前忙碌,我则在旁打下手,看蒸汽氤氲,染白了屋檐下的蛛网。”
黛玉听得入神,眉间愁绪稍展。
小翠继续轻声道:“若夫人不嫌粗陋,明日我便采些新晒的桂花,配井水镇过的藕节,做一碟‘雪藕凝香’。南人讲究‘食中有画’,我亦会将点心摆成莲塘小景——莲叶用碧梗雕,荷花以糖霜吹制,中央一尾小鱼,是用杏仁膏捏的,游在‘水’上,活灵活现。”
她顿了顿,眼中掠过一丝俏皮:“我娘爱读《楚辞》,时常在点心里藏一句‘制芰荷以为衣兮’,待一家人细细寻味。”
听到这里,黛玉不禁轻笑出声,窗外绯红色的晚霞,悄然漫过窗棂,仿佛也为这舌尖上的江南,镀上一层温柔的底色。
“小翠,你有一个很好很好的娘。”黛玉沉吟片刻,目光如秋水般幽深,语气中带着几分温柔与怜惜,“她虽不在你身边,但那份牵挂,想必从未断过。如今你孤身一人,漂泊无依,进城以后,你先跟在我身边吧。”
“真的吗?”小翠睁大了眼睛,声音微微发颤,像是寒夜里忽然照进一缕暖阳。她双手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眸中泛起晶莹的光,“夫人……您愿意收留我?多谢夫人,多谢夫人!”她语无伦次,却满是真心。
黛玉微微侧首,唇角浮起一丝淡笑,却不显张扬, “先别说谢。”她语气转为沉静,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仪,“我留你,是因一时恻隐,也是看你本性不坏,暂且安置你在身边罢了。”
她顿了顿,目光重新投向窗外,语气渐缓:“我不求你报恩,只望你守本分、知进退,莫负这一段机缘。”
此时,马车已穿过青石铺就的城门,轱辘声在石板路上沉稳回响。
苏州城正值初秋,天光澄澈,云影淡薄。
街市渐次热闹起来,茶肆酒楼飘出袅袅香气,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吴侬软语的温软腔调。
梧桐叶开始泛黄,随风轻旋,落在屋檐、巷口、行人肩头,仿佛整座城都被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诗意。
风从帘隙间吹入,拂动黛玉鬓边一缕青丝。
她不动声色地将帘子放下,车内重归幽静。
马车的轮轴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而悠长的声响。
马车缓缓走进一家客栈,车帘微动,一只纤纤素手掀开帘角,黛玉轻步下车,素白面纱随风轻扬,遮住了她倾城容颜,却遮不住那骨子里透出的超然气质。
“贵客临门,蓬荜生辉!”客栈老板见多识广,看出这两人非富即贵,满脸堆笑,躬身引路,口中连声道:“这边请,这边请,雅间早已备好,临窗望月,最是清幽。”
黛玉微微颔首,步履轻盈,如烟似雾般步入楼阁深处。
她的身影在烛光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留白处尽是遐想。
然而,就在她转身入室的刹那,隔壁雅间那扇雕花木窗的缝隙后,一双深邃如寒潭的眼眸悄然睁开。
那人静坐不动,手中茶盏氤氲着热气,目光却如鹰隼般锁定了那抹素影。
他心中微动,低语呢喃:“这是谁家姑娘?竟似九天仙子误落凡尘。”
面纱虽掩其容,可那双眼睛——清澈如秋水,却宛如寒夜中独自绽放的昙花,只一眼,便令人魂魄俱摄。
他心头一震,暗自思忖:“如此风华绝代之人,若落入林承业之手,岂非明珠暗投?那林承业贪色好利,惯以权势欺压良家女子,绝不能让他盯上她。”
此人正是苏州知府之子海澜之,文武双全,素有侠名。
他与林承业虽自幼相识,却因林承业行事阴狠、欺压百姓而心生鄙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