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元年十一月初一,寒风渐起。
浙江官道上,旌旗飘扬,剑气如霜。楚国公、明军兵马大都督孙稷侠统帅六万明军,班师回朝。
鼓角争鸣半年之久的江南,似要恢复平静矣。
明军撤军的消息传回江宁,自豫亲王多铎以下,清廷满汉官将们尽皆松弛,明军带给他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尤其是现在这个节点,但好在对方最终还是选择了罢兵休战,这样清军就能集中力量去剿灭山东贼军了。
在座的清军官将们,打孙家军那是屡次败北,不要说战功财货了,本钱都损失了不少。现在听说对方撤军,那一下子又支棱起来了,个个都想去山东贼那里刷点战绩,弥补下前阵子战败的损失,毕竟清军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被敌军攻占过的城池,无论己我,都能再屠一遍。
也就是说宿迁、沭阳、清河、安东、淮安那一大片闹贼的地域,清军还能再杀烧抢掠一遍!
战功、财帛动人心呐~
眼见帐下众将再度恢复了往日那般活力,多铎心中也是十分高兴,当即准备点兵点将。
唯有江南总督洪承畴忧心忡忡,他与孙稷侠交手这么久,实战证明对方是一位善于谋略的统帅,洪总督不认为对手会舍弃这么好的机会。
但现在江宁城里,豫亲王多铎才是“一把手”,连他也得服从多铎的号令。
“王爷,前日已调希尔艮部五千八旗铁骑北上,江南大营现在兵力已减,若是再抽调其他兵马北去,待孙稷侠率主力回师再攻,下官唯恐江宁有失啊~”
多铎不以为意道:“洪大人多虑矣,本王在杭州耳目众多,早在半月前便已探知明军将士多有思乡者,明军高层亦早有班师回朝之论,故孙稷侠此时率军撤离杭州,本王观之,不似作伪。”
“况且半月前,山东贼匪尚被围困于淄川城内,孙稷侠本人也远在福州。孙贼再怎么神通广大,也无法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贼匪勾连,作出此等两面夹击之计策来。本王推断,这贼匪祸乱淮南,大概率还是因为被马光辉围剿的走投无路了。”
“至于杭州明军主力撤军,不过是题中之意,再说了,那孙贼不还留了杜怀仁的浙军在此。既走主力,又留偏师,这分明是打着和我们对峙的打算嘛。”
多铎轻呷了一口龙井茶后,气定神闲的说道。
对于多铎的话,洪承畴是无言以对,但他心中始终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具体是哪里又说不上来。
他生性谨慎,还是劝道:“王爷,孙稷侠此人诡计多端,下官以为,军争之势,多加慎重终不会有错。”
听人劝吃饱饭,在满清贵胄中,多铎还是一个比较能听得见劝告的王爷。
对于洪承畴的观点,多铎也颇为认同,“洪总督说得对,咱们还是以求稳为重。诸位还是耐着性子看看局势吧,若是明军果真撤军,再议剿贼也不迟。”
随后他下令江南、江北两大营,分派侦骑、探马、细作前往明军境内,刺探军情,监视动向。
诸将尽皆跪地奉令。
但是局势正向多铎等人所期待的那般发展,一连九天,多铎接到的前线军报,报的都是明军撤军的行程图,虽说明军的行军速度有点慢,九天才到徽州,但毕竟还是在稳步回撤嘛。
到了第十天,当多铎听到明军主力已进入江西境内时,终于不再怀疑,随即从江宁驻军中,再次抽调五千步军增援淮南。
明军主力的动向,让洪承畴也产生了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他太多虑了?
当此之时,山东义军已经将淮南闹了个底朝天,连淮安府城都被义军攻陷,兵力更是像滚雪球一样,暴增至两万五千余人,虽说其中大多是裹挟了众多失地的百姓和流民,但其造成的声势依然非常惊人。
追着义军后面吃灰的冀鲁豫三省总督马光辉,已经接连两次被多尔衮下旨申饬,而马光辉的政治智慧亦非常人,他向多尔衮上折子推托说:“贼窜江淮,足可证鲁地剿匪之有力;然今贼死灰复燃,实乃江南省之过也”。
一句话将洪承畴气得直骂娘,“好你个马光辉,当年老夫松山之败,就是坏在你们这群辽东败军手上。现在同在清廷为官,你小子又来坏我的事不说,还乱扣屎盆子,真当老夫不是真神,没有三分火气不是?”
于是洪承畴以剿匪不力之由向清廷弹劾马光辉,至于多铎从江宁派兵剿贼一事,洪承畴也不再过问。
而此时,明军主力已行至江西饶州。
甫一进入饶州境内,楚国公、明军兵马大都督孙稷侠,随即下令明军“夜不收”全出,驱散清军探马,待明军主力周围五十里再无敌军侦骑踪迹时,孙稷侠即令全军调转方向,北进九华山。
山中早已构筑了营垒,消失多日不见的明军后勤大总管黄思勉,也早早候在了此处,等候孙稷侠率大军前来。
九华山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正是一处绝佳的藏兵之处。昔日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常遇春征讨陈友谅,就曾于此处藏兵,最后才有败陈友谅于池州之战绩。
现在孙稷侠效仿常遇春故技,亦将明军主力藏兵于此,屏蔽清军耳目。
九华山大营中,物资充沛、军械齐全。明军入营后,各军各营即按顺序进行相应休整补充,唯有一点,禁火!孙稷侠严令各军宪督、营镇抚使,日夜巡察,但有点火、燃烟者,立斩不饶。
袭取南都的任务当属绝密,绝不可泄露半点风声,直至此时,知道此次作战任务的人,也只有明军最高决策层的几个方面大将,和黄思勉、张若淳、张煌言等核心人物知晓,就连杜仕希、顾青锋这等高级将领都没有透露半分,普通明军将士们就更不可能知道了。他们原以为即将回朝,结果进入江西后却突然转向进驻了九华山,这波谜之操作,让将士们皆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只是碍于严苛的军纪,不敢过多议论而已。
作为统帅的孙稷侠对军中动态一清二楚,他知道将士们出征大半年,思乡心切,但也正是因为这一心理,他才能将“减兵计”用到极致,成功迷惑江南清军。
六万明军在九华山中,一连隐蔽多日,就在官兵们都要闲得蛋疼之时,中军大帐前的那面沉寂许久的牛皮大鼓忽然被敲响,江南决战时刻终于要拉开序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