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南京城无眠,喊杀声持续了整整一夜,城内早已草木皆兵,许多人披衣遥望那被火把映红了的穹庐天幕,不约而同的想起一件事情——南京城又要变天了吗?
多铎和洪承畴二人一宿没睡,早在明军发动攻势之时,他们便已匆匆赶至了江宁总督署内。
但他们除了等候外城军报外,什么也做不了。因为此时江宁城内的清军主力都在御守外城,内城仅余一万清军,他们绝无可能抽调内城清军增援,不然一旦外城战败,内城将再无御守可能。
待天色放亮,多洪二人终于等来了军报,外城失陷!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等多铎问清外城战败经过后,却是雷霆大怒。
多铎脸色铁青的骂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本王定要禀明皇上和摄政王殿下,将巴山定罪,家人发配披甲人为奴!”
随后他又看向了低头跪地的江苏绿营提督、外城协管李成栋,余怒未消之下,多铎怒斥道:“失陷主将,尔等安敢遁回?左右,将逃将李成栋绑至午门,斩首示众,以正军纪!”
一旁的四个戈什哈,立马上前打掉李成栋的顶戴,然后就准备将其架起往外拖。
跪在地上的李成栋闻言大惊,他是万万没想到,多铎会拿他杀鸡儆猴,早知如此,还不如在外城就降了明军。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此时此刻,他除了以头抢地,求饶请罪外,再也没有其他办法。
清军中,失陷主将乃是重罪,多铎杀他完全在理,只不过一旁的洪承畴却看不下去,李成栋是他的人,杀李成栋不就是在打他的脸吗?
“王爷,手下留情,李成栋虽然罪不可赦,但其毕竟有守城之苦劳,现在又带回了两万将士,为御守内城保全了元气。还请王爷念在李成栋的微末之功上,允其戴罪立功。”
洪承畴的一番话,如同是李成栋的救命梵音。
多铎冷哼一声道:“既如此,本王姑且留着你的项上人头,若有再犯,定斩不饶。”
从鬼门关前走了一圈的李成栋,冷汗直流,慌忙稽首道:“罪将知矣,罪将知矣~”
处理完这档子事后,多洪二人又将内城防务再次进行了一番调整,洪承畴预测明军对内城的主攻方向将会定在聚宝门、通济门和正阳门一线,因为此三门靠近核心城区,又毗邻外城的凤台门和夹岗门,首当其冲之下,必会受到明军重点围攻。
多铎亦认同洪承畴的观点,于是将此三门驻军增补至了一万五千人,随后又令前锋参领鄂硕,率两千满洲八旗兵驻防正阳门,统领三门防御。鄂硕乃是豫王多铎帐下第一猛将,随其南征北战,立下诸多功劳,深受其信重。
至于李成栋,则被其打发到了清凉门一线守城,真正得“清凉”去了。
洪承畴从外城军报中,已经得知了明军破城之手段,即利用地道,将火药送至城墙下,然后再将其爆破。为了防止明军故技重施,洪承畴即令城内诸门,多加布置瓮缸,并派遣耳力出众者,日夜监听,以防明军掘道。
就在清军紧锣密鼓的布置防务时,明军已经大举入城。
十二月十一日,楚国公孙稷侠率明军主力进驻雨花台;李昭率左军各部兵临清凉门;郑成功率闽军威逼神策门;杜怀仁则将浙军大营移至紫金山,成居高而下之势。
作为明朝曾经的京城,内城之防,固若金汤,远比外城要难打。其以多重城墙为依托,仪凤门至正阳门一线,还引入了秦淮河作为护城河;另外,每城门筑以坚固瓮城,并配置投石机、火炮等守城利器,辅以密集敌台箭楼,形成了立体严密防御。
面对这样一只“刺猬”,孙稷侠颇有无从下口之感,遂问计于军师。
张煌言笑而答曰: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孙稷侠若有所思,待腹中方略成型后,即令自己的笔杆子兼秘书张若淳起草一份劝降信,准备用于攻心。
张若淳作为黄道周的亲传弟子,自是文采斐然,眨眼间一封劝降信便已成文:“王师兵至,解民倒悬。还于旧都,复我河山。金陵将破,困兽何抗?弃戈降顺,方得生路。凡擒虏首多铎、洪承畴者,赏金千两、官拜上将军,生死不论,无论满汉。”
孙稷侠看后,非常满意,即令幕府秘书郎们誊抄千份,飞箭射入城内。
一时间,南京城里到处飞舞着明军的劝降书。
于此同时,他再令明军各部,每日于内城前,或排兵布阵,或火炮齐射,以演练攻城之法,并让匠营及辅兵营堂而皇之地打造攻城器械,给御守内城的清军将士造成了极大威慑。
明军的这一招“攻心计”,不可谓不狠,让多铎和洪承畴极为紧张,他们深知坚城往往破于内部,尤其惧怕内部生乱,于是多铎亲派自己的戈什哈,巡查全城,搜缴敌书,但有隐匿不缴者,一律视为通敌,就地格杀。
随后,蛮横的戈什哈们便开始了大肆搜剿、捕杀行动,以致于城内人心惶惶,清军内部间生嫌隙。
清凉门,李成栋站在箭楼上,眺望远方明军军阵,只觉军容齐整、雄武有力。
此时,副将杜永和气冲冲的上前痛斥道:“大人,今日咱们又有十五个弟兄因为上缴降书不及时,被那群狗鞑子捕杀,传首各门!”。
李成栋闻言,青筋暴起,他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陕北汉子,手下这些弟兄大都是跟着他和高杰从陕北高原南征北战出来的,情谊深厚,却没想到他们没死在战场上,反倒死在了这自己人手上。
随后,他又想起了自己差点也被多铎斩首一事,心中的那股怒火再也压抑不住,明明是他率军于外城苦战明军十余日,多铎却反过头来要因为那废物巴山之事,欲斩杀自己,岂不让人愤恨?
他终于定下决心!
李成栋与杜永和耳语几句,“老杜,我看这南京迟早要完,咱们没必要给这群狗鞑子陪葬,你且传信给老弟兄们,今夜,咱们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