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秦哀歌 > 第677章 洛邑之战划句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个曾铁骨铮铮、宁死不降的赵国军人,此刻,在秦王以“王服王剑”所具象化的、不容置疑的“信义”面前,他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了。

蒙恬看着这一幕,听着那压抑的哭声,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他知道,刑丘河畔那一步险棋,在秦臻的坚持和秦王的背书下,终于开始在这片充满仇恨的土地上,绽放出第一朵名为“希望”的花。

这朵花,饱含着血泪和屈辱,却无比珍贵。或许稚嫩,却代表着一条全新的道路。

秦臻独立高台,玄衣在风中微动。

他俯瞰着下方情绪汹涌的降卒海洋,听着那“秦王万年”、“秦帅恩德”的呼喊,心中并无多少喜悦。

韩非的话语犹在耳边回响,眼前这看似归心的场面,有多少是真心臣服?多少是恐惧下的权宜之计?

又有多少刻骨的仇恨只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生路”暂时压制,深埋心底伺机而动?

但无论如何,最艰难的第一步,已经在他手中,借着秦王的无上威仪,重重迈了出去。

此刻,洛邑平原上的血腥味,似乎被这浩荡的“王恩”之风吹淡了些许。

一种新的、复杂的、混杂着卑微希望、审慎疑虑、和暂时服从的氛围,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弥漫开来。

嬴政以王服王剑赋予了他代行王权的无上权威,也赋予了他将这怀柔之策贯彻到底的责任,亦将大秦接下来的国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深深地烙印在了这些降卒的命运之中,也必将烙印在大秦东出、兼并列国的历史轨迹之上。

他握紧了穆公剑的剑柄,目光越过跪伏的人海,投向更远的东方。

洛邑,不再仅仅是战场。

它更将成为大秦新秩序、新国策的试验之田。

而消化这降卒,将是比洛邑之战更为艰难、更为漫长、也更为关键的一场战役。

.........

时间流逝,来到秦王政五年,九月初。

战争的喧嚣彻底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着秩序感的忙碌。

在秦臻强有力的掌控下,在秦王赋予的假节钺权威下,洛邑正以惊人的效率转变为一座巨大的“消化”工场。

秩序取代了混乱,劳作的号子声取代了战场的厮杀。

而在秦国东境,临近阳武的一片荒芜旷野上,一场最后的清剿正在进行。

王贲与阿古达木率领的精锐骑兵部队,目标是一支约八百人的魏国溃兵。

这支部队由魏国一位宗室将领率领,在洛邑大溃败中侥幸逃脱,一路向东溃逃,企图穿越秦国边境返回魏国。

他们是洛邑战场上最后一股成建制的、仍在秦国境内负隅顽抗的敌军残兵。

战斗毫无悬念,甚至显得有些残忍。

面对养精蓄锐、士气高昂的秦军精锐,这支早已是惊弓之鸟、缺粮少械、连武器都磨损不堪的溃兵,抵抗微弱地可怜。

恐惧,远比勇气更能支配他们的行动。

不到两刻钟,喧嚣的战场便重归死寂。

魏军主将被王贲亲手斩杀阵前,残部或死或降。

当最后一名试图反抗的魏卒被秦军长戟刺穿胸膛,阳武的旷野上,只剩下秦军胜利的呼喝和降卒绝望的哭泣。

至此,历时近一月的洛邑之战及其后续清剿行动,终于画上了一个彻底的句号。

此刻,战争的巨账得以最终清算。

五国联军倾力集结的六十五万大军,消融殆尽。

其中,二十八万人成为了秦国的俘虏,他们被分散在洛邑周边及关中、各郡县新建的降营中,成为这场战争留下的最庞大、最棘手、却也蕴含着转化潜力的遗产。

十六万条生命,永远留在了洛邑平原及后续的追击战场上。

剩余者,命运各异。

或如惊弓之鸟,遁入秦国境内的深山老林,在恐惧与饥饿中苟延残喘,成为日后郡县官吏和驻军需要持续清剿的匪患;

或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一丝侥幸,穿越封锁线,九死一生地逃回了各自风雨飘摇的母国。

他们带回去的,不仅是洛邑地狱般的亲身经历,更是秦国不可战胜的恐怖威名,以及那匪夷所思却又真实存在的“秦王生路”传说。

而秦军自身,亦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五万八千余忠魂就此长眠,他们的英魂与洛邑的土地融为一体。

然而,对比彻底打垮五国主力、打断山东脊梁的辉煌战果,这份代价在嬴政和整个秦国看来,有足够的理由接受。

对于这些阵亡的秦军将士,秦臻严格兑现了承诺,更是执行了嬴政额外的恩典。

双倍的抚恤、粮食、布帛,由府库拨付,再由各级官吏,甚至是王贲、阿古达木这样的将领亲自带队,一户户送到阵亡者家属手中。

来自咸阳的嘉奖和额外的恩赏,如赢子楚在位时期颁布的免除部分赋役、赐予爵位田宅等,也陆续送至阵亡者、乃至因战争导致身残者家中。

关中乡野,虽弥漫着失去亲人的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泣不绝于耳,但“大王仁厚恩深”、“秦帅信义无双”的称颂之声,亦在悲痛中悄然传播,扎根。

极大地稳定了后方民心,更凝聚了前线将士的军心。

秦王的威望,秦臻的信誉,在秦人的心中,进一步夯实。

洛邑方面,随着阳武最后一支溃兵被剿灭,萧何亲自押送的、由太原、河东两郡紧急调拨的半数存粮,也顺利抵达。

这些粮草,暂时缓解了二十余万降卒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嬴政那“以工代赈”、“化敌为用”诏令被秦臻以铁腕与细致结合的方式不折不扣地推行下去。

二十八万降卒被迅速组织起来,他们不再是消耗粮食的累赘,而是被强制转化为重建新秩序、夯实秦国东进根基的庞大劳动力。

在秦军严密而纪律森严的监工队伍,主要由老秦人组成的郡县兵负责看管下,他们开始投入到劳役中。

在经验丰富的工师带领下,他们在规划好的区域夯土筑基,为未来的新城和移民点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