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秦哀歌 > 第699章 临别巡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赵拓一家居住的归化营南区,几间简陋但已能遮蔽风雪的土屋前,几个半大的孩子正追逐嬉闹,小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属于孩童的纯粹笑容。

“慢些跑!莫摔了!”

赵七的妻子和几个邻家妇人围在屋角新垒的土灶旁,用节省下来的杂粮混合着采集的干菜,费力地熬煮着一锅勉强可称为“羹”的食物。

那点暖意与食物特有的香气,已足够慰藉冰冷的身心。

赵拓与几个同样首批接回家眷的降卒,此刻正将几块削得歪歪扭扭的桃木板钉在门框两侧。

这是他们记忆中故乡的年节习俗。

没有朱砂描摹的祥瑞,没有玉帛包裹的祝福,只有这粗粝的木板和用烧黑木炭留下的歪扭字迹,寄托着对平安的祈求,对脚下这片新“家”的认同。

“大哥,你看这样行吗?”赵七扶着梯子,仰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

赵拓退后两步,眯着眼看了看那在风中微微晃动的桃符。

薄木板上,是他亲手用炭条写下的“五谷丰登,家宅平安”八个秦字。

那是他跟着蒙学里的老秦吏,一笔一划学会的。

字迹虽粗陋,甚至有些笔画重叠,却透着一股子扎根的渴望和笨拙的真诚。

“行!”

赵拓用力点点头,继续道:“安宅,就是安家!有家,有地,有活路,就有奔头!”

他重重地拍了拍弟弟的肩膀,目光扫过不远处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里一笔一划认真摹写秦字的小侄,又望向那座由他们亲手夯筑、虽简陋却属于他们的房屋,心中百感交集。

秦臻的承诺,正一点点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尽管前路依旧艰难。

不远处,由老秦吏主持的简陋蒙学却没有停歇。

透过糊着厚厚草纸的窗棂缝隙,能听到里面传来孩子们稚嫩而认真的诵读声,断断续续,却异常清晰: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不从王令…罪死不赦…”

那童声带着口音,发音亦不甚标准,却带着一种令人动容的、试图融入新秩序的认真。

那秦律条文,已如种子般,悄然植入这些在洛邑土地上降生或成长的第一代“新秦人”心田。

秩序,从蒙昧之初,便开始重塑。

这诵读声,是希望,也是无形的枷锁。

秦臻在王贲、涉英及一队亲卫的陪同下,缓步穿行在归化营略显泥泞的小径上。

他没有穿那身象征“代王”权威的玄色王服,只着一件寻常的深衣,试图融入这片他亲手构建的秩序之中。

但所到之处,无论是巡逻的秦军郡县兵,还是正忙碌的降卒家眷,无不立刻放下手中活计,恭敬地匍匐行礼,眼中交织着深刻的敬畏与一丝难以言喻的、对生存的依赖。

他是这片土地上秩序的化身,是生杀予夺的主宰,也是那条名为“生路”的绳索的绝对掌控者。

这是他启程返回咸阳前的最后一次巡视。

望着赵拓一家门楣上那歪斜却充满生气的桃符,耳中捕捉着孩童无邪的笑语与蒙学里传出的、带着口音的秦律诵读,秦臻那双深邃的眼眸中,终于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微澜。

紧绷了数月的心弦,似乎在这一刻,获得了极其短暂的松弛。

“先生,营中人心稍定,年节增粮之举,收效颇显。”涉英在一旁低声道,看着眼前的景象,紧绷的神经也略略放松,脸上难得露出一丝轻松。

秦臻微微点头,眼前这一幕幕,正是他呕心沥血、以铁血怀柔交织的手段想要塑造的图景。

在绝望的土壤里,挣扎着萌发出生存与归属的嫩芽。

这景象,足以令任何一位统帅欣慰

然而,这丝松弛转瞬即逝。

他太清楚了,这短暂的祥和如同冬阳下的薄冰,看似晶莹剔透,底下却是湍急的暗流与未化的坚冻。

二十多万颗心,来自五国的、带着离散伤痛与故国烙印的魂魄,岂是短短数月安顿、一纸“三年之约”就能彻底收服?

细作的阴影、故国的牵绊、秦法执行中的严苛与不公、粮食的匮乏、疫病的威胁……

桩桩件件,都随时可能撕碎这脆弱的平静。

他看到了人群中几个低头匆匆走过的魏卒身影,眼神闪烁,刻意避开他的视线,步履间藏着难以言说的心事;

也注意到一处偏僻窝棚前,几个楚人围坐,低声交谈,气氛压抑,其中一人捏紧的拳头泄露了内心的激愤。

思乡之情在年节时分会格外浓烈,旧恨与新怨也极易在此刻发酵,酿成苦果。

“祥和是假象,懈怠是危机。根基初显,然远未深固。”

秦臻的声音不高,打破了涉英短暂的欣慰,侧头对其吩咐:“增粮为安民,非为纵容。

令萧何与各营军法官,严加巡视,年节期间,凡聚众滋事、传播流言者,罪加一等。

若有异动苗头,无论何人,立斩不赦,悬首示众。”

但随即,他的话音又稍稍放缓,补充道,“然…年节祭祖,人之常情。允各营降卒,以什伍为单位,于指定地点,焚香遥祭,时间不得逾一刻。

所需香烛,由营内统一限量配发,登记造册,不得私藏。

违者,以私藏禁物论处。”

“喏!”涉英凛然应命。

言罢,秦臻最后望了一眼这片在血与火中艰难孕育着新生希望的土地。

接着,他收回目光,神情恢复了一贯的冷峻与沉凝,再无一丝波澜。

洛邑的棋局已布下,根基初具雏形,降卒转化的“信义行动”在无数风险中蹒跚前行,归化营的模式正被萧何打磨得日渐成型。

但秦臻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仅仅是开始。

真正的考验,在庙堂,在人心,在咸阳那无形的旋涡之中。

萧何,是坐镇此地的关键棋子。

而他,也是时候返回咸阳了,去面对那片更复杂、更凶险的庙堂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