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特战女兵在古代 > 第393章 非战之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一会,钟文才就被宣入宫中,他刚进书房,

众人的眼光顿时齐刷刷地看向他。

只见钟文才约莫二十三四岁年纪,

身形高挑挺拔,站在那里如青松立岸。

他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的清朗,

却又在挺直的肩背和沉稳的站姿里藏着习武之人的利落劲儿。

一身青色常服衬得他肤色白皙,发髻束得一丝不苟,

眼神明亮而沉静,既有文人的温润雅致,

又透着武将的刚毅风骨,确是一副能文能武的好模样。

龙椅座上的皇帝见他这副模样,目光在他身上稍一停留,

心中瞬间掠过一阵欢喜,

暗道这般年轻俊彦竟有如此气度,爱才之心当即油然而生。

嗯,看来苏爱卿确实诚不欺我呀!

只见,钟文才脚步轻稳地在中央站定,

先对着龙椅深深一揖。

他腰背挺直却不僵硬,双手交叠于腹前,

指尖微收,躬身时目光落在地面,

礼数周全却不显局促:

“小人钟文才,奉旨觐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等他直起身时,他眼角余光未敢乱瞟,

只瞥见两侧端坐的几位老者与中年官员,

便又转向他们微微欠身,声音更添几分恭谨:

“小人钟文才,见过诸位大人。”

说话间,束发的布带随着动作轻晃,

衣袂微拂,却始终身姿端正,不见半分慌乱。

龙椅上的皇帝见他行礼从容得体,

礼数周全又不失沉稳,原本略带沉郁的眉眼瞬间舒展开来,

脸上漾起满脸春风般的笑意,眼角的细纹都染上暖意。

他不等钟文才躬身完毕,便扬了扬手,

声音里满是难掩的欢喜:

“文才,快快请起,不必多礼!哈哈。”

龙椅上的皇帝只觉这些日子以来,

因苏睁殉国积下的沉郁愁绪,

竟被钟文才这一番从容气度扫去了大半,

心头像是被春日暖阳烘得暖意融融,

连带着看窗外的晨光都亮堂了几分。

他脸上的笑容,如同是破了洞的沙袋,收都收不住。

顿了顿,他又将目光转向一旁也略带赞赏之色的那几位臣子,

眼底带着几分了然的期许。

台下的那些群臣他们是何等精明,

一见皇帝这神情便知考较已正式开始,

看来,皇帝肯定是想让自己来扮演这“恶人”的角色。

兵部尚书清了清嗓子,收敛了多余神色,

目光锐利地投向钟文才,语气沉肃如铁:

“嗯,钟文才,老夫来问你,

眼下我大周与大夏之前的战事,你有何看法?”

钟文才闻言,先是将目光看向龙椅的皇帝与其他的群臣。

见皇帝笑意吟吟地点头后,他才敢开始发言。

钟文才微微颔首,目光从容扫过众人,

双手在腹前轻轻一拱,身姿依旧挺拔如松。

他清了清嗓子,语气沉稳却带着恰到好处的谦逊:

“禀陛下,诸位大人,

那小人便于战事虽有浅见,却未必周全。

今日斗胆直言,若有不妥之处,

还望陛下与诸位大人海涵见谅。”

说罢,他腰背微挺,眼神清亮地望向众人,

却不见半分畏缩。

一旁的丞相捻着花白胡须,指尖动作微顿,

眼底的审视悄然化作一丝赞许,

暗叹这年轻人礼数周全,面对重臣诘问竟无半分慌乱;

兵部尚书紧绷的眉峰微松,

目光在他挺直的腰背上多停留了一瞬,

心道这般沉稳气度,倒比军中那些咋咋呼呼的小将更显定力;

太傅望着钟文才腰背挺直的模样,

长须轻晃,心中暗赞:

临事不乱,眼神里有股子韧劲儿,倒有几分苏元帅的风骨;

几位翰林官交换了个眼神,眼底的轻视渐渐淡去,

暗道这文书出身的年轻人,

竟比朝堂上某些夸夸其谈的官员更显沉稳得体。

“小人认为我大周与大夏之间,无论是前年之战,

亦或者是今年在大夏京城的战事,

屡败屡战,皆是非战之罪!”

一旁的太傅听后,当场冷笑一声,“好个非战之罪,

钟文书可真会给我军找一块遮羞布呀!”

众人听后,纷纷脸上略带笑意,只觉得这小子一身的书呆子气。

“大人,且听小人继续说来,两国之间的战争,

永远都是在比拼国力与士兵的军心士气。

站在我大周的角度来看,

大夏伪朝的始帝乃我大周先祖的皇子,

其倒反天罡,私自建国,私自建国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这些年大夏朝堂更是祸乱纲常,

权臣只顾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朝堂之上乌烟瘴气,

对治下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赋税苛重,

徭役不断,多少我大周血脉的同胞在那里受尽盘剥,

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日夜盼着王师北上。

我大周兴兵,并非贪功好战,实在是为拨乱反正、

解救黎民于水火,这才不得不战。”

皇帝闻言,两眼瞳孔瞬间放大数倍,哈哈,

这小子说的话让朕听得舒服。

而群臣们也互相看了看对方,点了点头,

都觉得这小子说得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但陛下,诸位大人,凡事都有两面性,

我方的所有动机虽具备合理性。

但由于大夏伪朝与我大周朝廷分庭而治,

已有数百年历史。

我大夏的那些同胞们早已被大夏伪朝的权贵所蛊惑,

那么大夏伪军的士兵们,自然会将我军的所有战事视之为侵略!

从而会激发他们的斗志与反抗的决心。

因此,我军与大夏数十年以来的战事,

基本都是胜少财多,这才是我方失利的最根本的核心。

故而小人才会以非战之罪来做评论。”

他话音刚落,整个书房的空气仿佛被凝固了那般。

丞相捻着胡须的手指猛地一顿,花白的眉毛微微扬起,

心中暗惊:这后生竟能跳出“战力”“粮草”的表层,

直戳“民心”这层百年积弊?

寻常武将只知论兵戈,文臣只晓谈礼法,

他却能将战事与人心连在一起,这份眼界,

倒真不像个寻常文书。

兵部尚书紧绷的下颌线条悄然柔和,

握着茶盏的手松了松,他征战半生,

见惯了因粮草不济、兵甲陈旧败北的惨状,

从未想过“民心向背”竟能成为战事的关键症结。

钟文才这话像一把钥匙,

忽然打开了他心中某处未曾细想的关节,

让他忍不住重新审视这数十年的拉锯战。

太傅长须轻颤,眼底的不以为然早已散去,

取而代之的是几分郑重与惊讶。

他原以为这年轻人不过是拾人牙慧的书生之见,

却没料到他能透过表象看到深层的矛盾,

连“分治百年民心易变”都看得如此透彻,

这份洞察力,便是朝中浸淫政事多年的老臣也未必能及。

几位翰林官交换着眼神,眼底的轻视彻底烟消云散,

只剩下难掩的佩服。

他们日日埋首文卷,论起经义头头是道,

却从未想过战事背后竟有这般复杂的人心纠葛,

钟文才这番话,竟让他们觉得以往的议论都失了些格局。

龙椅上的皇帝指尖依旧摩挲着龙纹扶手,

面上笑意温和如常,眼底却悄悄泛起亮色,

藏着一丝“果然没看错人”的欣慰。

他没说话,只是目光在钟文才身上多停留了片刻,

那眼神里的赞许,如同春日暖阳,

虽未言说,却已悄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