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 第745章 西伯利亚的战略意义(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45章 西伯利亚的战略意义(上)

奉天城,奉王府议事偏殿。

虽是沐休之日,但殿下急召,众臣皆是迅速赶来,殿内气氛肃然。

各部重臣接到紧急传召,皆匆匆赶来。

文武分列在殿内两侧,泾渭分明。

文臣一侧,以诸葛哲、霍端孝为首,其后是文载尹、陶潜、陈规等阁臣,队伍排得满满当当,几乎要站到殿门外去。

如今奉国文道昌盛,奉国大学每年都能稳定提供相当多毕业生,入职各个部门基层。

朝廷也多次送来各地官员,皆是受世家排挤的寒门学士,其中实干之才也不少。

当今的奉国已今非昔比,完全不缺治理地方的官员了。

反观武将一侧,则显得寥落许多。

几位在奉天轮值的年轻将领,皆是近些年从基层提拔,凭借军功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

倒不是奉国重文轻武,武将没落。

毕竟李彻以武起家,在奉国军人的地位依然崇高。

只是随着奉国疆域急剧扩张,大批宿将如杨忠嗣、贺从龙等人皆被派往四方重镇坐镇。

拱卫中枢的将军,反而多是些资历尚浅的新锐,不能独当一面。

不过,李彻已经在想解决办法了。

军校正在筹建中,李彻起名为‘奉军讲武堂’框架已经搭建得差不多了,但尚未正式招生。

待到人员来得差不多了,秋白推门进来,殿内瞬间变得落针可闻。

李彻身着常服,步履沉稳地步入殿中,在主位落座。

在王永年的带领下,众臣齐齐躬身行礼:

“参见殿下。”

“诸卿平身。”

李彻声音平静,面带微笑:“今日沐休,本该让诸卿好生歇息,在家陪陪夫人孩子。”

“然而,北疆有紧急军情,不得不急召诸位议事,扰了诸卿休息,是本王之过。”

众人皆动容,连忙拱手应道:“臣等不敢,为国分忧,乃臣等本分!”

李彻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

“杨将军于北境冻土之上,与一支来历不明的异族军队遭遇,并爆发激战。”

“此战,我军大胜,全歼其先锋万人队,并截获其国家情报。”

听到了李彻的话,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吸气声。

不声不响全歼万人队,杨帅果然宝刀未老!

不过,这战绩虽然出众,但放在武德充沛的奉国之中,也只能算得寻常。

众人更敏锐地捕捉到了‘来历不明’、‘异族’等关键信息,北面又多了一个国度,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李彻从袖中拿出一卷由信鸽带回的军报,当众朗声宣读起来。

内容详尽,包括哥萨克人的来历、罗斯帝国的存在、其庞大的体量、东进的动机等等。

军报读完,殿内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响起一片压抑的议论声。

在座的皆是饱学之士,杨忠嗣他们没听过的这个罗斯帝国,在史籍中却有着零星记载。

此国在史书中,名为罗刹国,只是大多数人将其视为边荒传说,未曾想竟真有如此一个庞大帝国存在。

陶潜捻须沉吟:“竟是罗刹国,史载其民‘肤白如雪,深目高鼻,好裘衣’,果然不虚!”

“人口万万,常备军二十万......此等体量,绝非疥癣之疾,不可小觑!”文载尹面色凝重,“若其东进,恐又是一心腹大患。”

“杨帅打得好,挫其锋锐,扬我国威!”

陈规却是兴奋地一挥拳,引得众人齐齐侧目。

“殿下!如今既然已经接战,且我军新式火炮初显神威,正该乘胜追击!”

“以杨帅之能,辅以热气球俯瞰,迫击炮开道,再调集精锐步骑。必可一举荡平其勒拿河据点,将这股罗刹势力彻底逐出北疆!”

作为文臣中的鹰派,陈规的请战在预料之中,但也瞬间激起了更多讨论。

文载尹立刻皱眉反驳:“陈大人豪气干云,然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我军对罗刹国之了解,仅凭俘虏口供及史书零散记载,其余一概未知。”

“其国内虚实、军力部署、器械水平、补给能力......这些重要情报尚需查明。”

“那罗刹国遥远,补给线漫长,贸然深入其据点,若对方据点坚固,援军骤至,恐有倾覆之险!”

说罢,文载尹看向李彻,建言道:“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派遣精干细作,深入其据点及更西方向,刺探详实情报,绘制精确舆图,待情报完备,再定行止不迟。”

紧接着,又有几位大臣发言,观点大同小异。

无非是以维稳为主,先固边防,广布斥候,摸清其路,再做定夺。

奉国刚刚稳步发育了三年,大家的心思大多是不想折腾。

讨论持续了近一个时辰,以陈规为首的主战派与以文载尹为代表的维稳派各抒己见。

李彻始终端坐主位,面色平静,并未打断任何一方的发言,只是偶尔在关键处微微颔首或蹙眉。

待到众臣说得差不多了,殿内声音渐歇,李彻才缓缓开口:

“诸卿所言,皆为老成谋国之言,本王已尽知。此事关系重大,牵涉北境长久安宁,需慎之又慎。”

“今日且议到此,诸卿可先行散去,容本王再思量一番。”

“臣等告退。”

众臣躬身行礼,鱼贯退出大殿。

李彻又开口道:“诸葛哲、霍端孝留下。”

偌大的偏殿,只剩下李彻与两位核心重臣。

殿门被秋白无声地合拢,李彻的坐姿也变得更加放松。

“正则,子渊,方才众议纷纷,你二人却一言未发,何故?”

霍端孝上前一步,拱手道:“回禀殿下,臣之所以不言,只因清楚殿下心中早有决断。”

“哦?”李彻饶有兴趣地看去。

霍端孝继续说道:

“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罗刹国窥视东土,其先锋已踏足我北疆,此等行径,已非边衅,实乃入侵!”

“殿下雄才大略,志在寰宇,岂能容忍此等强邻在侧?此战避无可避,不得不打!”

李彻看向霍端孝的目光带着赞许:“知我者,正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