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这个影帝不务正业 > 第867章 《火星》进入收官阶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67章 《火星》进入收官阶段

bJ的九月下旬,正是夏末秋初的当口,天气却已经显出一种利落的分明来。晨起时,凉意是扑面的,仿佛一夜之间有人将空气在冷水中浸过,吸进鼻子里,竟有些清冽的刺痛。天色亮得晚了,六点钟光景,东方才慢吞吞吐出鱼肚白,那白也是掺了灰的,不像夏季那般明晃晃的刺目。

白昼里,日头还是有的,却失了威风,只懒懒地悬在湛蓝得非常干净的天上。阳光变得稀薄、透明,照在身上不再发烫,只余一点暖意,像隔了一层毛玻璃。云极少,即便有,也是薄薄几缕,如同扯散了的棉絮,很快便被风吹得无踪无影。

这时的风最有意思,它不再挟着暑热的黏腻,而是干爽的、带着劲儿的,掠过胡同口的老槐树,树叶便沙沙地响成一片,有些性急的,已经泛了黄边,偶尔旋下一两片来。

一到傍晚,凉意便急匆匆地攫住整座城市。太阳一下山,那点可怜的暖意立刻消散无踪,空气里弥漫着的是属于夜的清寒。若是在四合院里,便能看见一方墨蓝色的天,极高极远,星星疏疏落落地钉在上面,亮得发冷。这时候须得披一件外衣了,否则小风钻进领口袖口,会激起一身鸡皮疙瘩。

bJ的秋,来得从不拖泥带水,它干脆,甚至有点不由分说的霸道。空气是干燥的,摸什么都觉得脆,仿佛一碰就会碎。人们说话的声音,也似乎被这干燥滤过,变得格外清晰。这便是北平之秋了,明净、疏朗,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凛冽,提醒着人时节终究是更迭了。

最近一段时间,《火星救援》的拍摄主要是在位于bJ西北郊的华夏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及在怀柔影视基地精心搭建的华夏国家航天局控制中心实景。

这两地的戏份,是《火星救援》故事的另一条核心脉络,与火星上马克的孤军奋战遥相呼应,展现的是地球大本营倾尽全力的救援行动,尤其是华夏航天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不仅仅是背景板,更是体现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示华夏航天实力与担当的重头戏。

秋日的bJ,天高云淡,阳光透过道路两旁挺拔的白杨树,洒下斑驳的光影。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大门庄严肃穆,身着工装的研究人员步履匆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低调而高效的科研气息。

数辆挂着剧组通行证的车辆缓缓驶入,杨简、柳亦妃与副导演兼执行导演郭番,美术指导郜昂,视效总监徐飞、丁大伟、常宏松,摄影指导刘寅等人率先下车。

接着就是一众演员,有韩山屏、张国榕、刘得桦、陈保国、黄博、雷嘉音、张松文、林大川、黄达岸、胡鸽、邓潮、李乃闻、王智飞、沈藤、马莉、袁荃、舒倡、韩佳女、王豹强、刘浩然等人。

对了,还有一个是饶小智推荐的演员章宇,这是杨简和饶小智的老乡,杨简自然也知道他,加上他现在是天眼影业的签约演员,所以就给了他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原版《火星救援》里那个计算轨道参数的小黑。

就这个阵容,拿出去都要羡慕死一众人。

《火星》剧组早已获得相关部门的特许和支持,允许在真实科研机构外围及部分允许的区域进行取景拍摄。

与接待他们的工作人员简单聊了几句,没有多余的废话,剧组所有的人各司其职,高效地运转起来。

“各部门准备!演员就位!我们争取一小时内拿下这个外围镜头!”郭番这个执行导演拿着扩音器喊道。

为了追求极致的真实感,剧组依然没有完全依赖棚内搭建,而是经过严格的审批和协调,获准在华夏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以及bJ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部分实景拍摄。

今日的拍摄地,正是bJ航天城内一处经过精心布置的指挥大厅。这里本身就是华夏航天任务的神经中枢之一,无数指令从这里发出,连接着寰宇之上正在建设的天宫空间站和遥远深空的探测器。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严谨、精密而又充满使命感的特殊氛围。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不再是绿幕,而是动态模拟出的火星轨道、神舟号飞船的实时状态、以及马克所在的火星基地舱内视频信号(后期会替换为杨简的表演画面)。下方,数十个操作台整齐排列,穿着华夏航天局浅蓝色制服或白色实验服的“工作人员”们——由专业演员和真实科研人员客串出演——正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胡鸽饰演的航天局医疗部门负责人,正紧锁眉头,盯着屏幕上模拟出的马克生理数据,对着麦克风沉声道:“指挥长,马克的体重下降速度超出预期,而且基地遭受破坏,他无法继续种植土豆,按照食物储备的情况,即使按最低配额计算,也无法支撑到下次任务窗口。我想我们必须立刻制定营救方案,否则马克将会……将会直接饿死!”

胡鸽现在的演技的确是进步了,话剧没白演,他现在的表演沉着内敛,将科学家式的严谨与对同事的担忧完美结合。

另一边,袁荃饰演的系统操作员,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操作,调出复杂的轨道计算公式和数据模型,语速快而清晰:“利用地球引力弹弓效应加速的方案理论上可行,但需要对神舟号的轨道进行极其精确的微调,任何一点偏差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甚至飞船失控。我需要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支持,进行至少十万次模拟演算!”她的眼神专注而锐利,透露出技术精英的自信与执着。

现场的气氛紧张而有序。杨简坐在监控器后,神情严肃,不时通过对讲机与各个岗位沟通。执行导演郭番大声喊着指令,摄影师操控着稳定器,在密集的操作台之间灵活穿梭,捕捉着每一个关键的表情和操作细节。

“好!保持住!演员情绪给到位!”

“轨道组,把那个三维星图动态效果再调清晰一点!”

“收音注意!把敲击键盘和环境底噪再收干净一些!”

“c区群演注意,你们不是在发呆,是在监控数据!要有反应!”

杨简一手拿着对讲机,另一只手托着下巴,身体前倾,全神贯注地盯着监控器。他不仅是在关注其他演员的表演,更是在感受整个“华夏航天局”的氛围。作为被救援的对象,他需要理解地球上这群人为他所付出的努力,这种情感将帮助他更好地在火星的独角戏中做出反应。

“咔,停一下,所有人待在原地不要动。”杨简忽然指了指屏幕上袁荃的一个特写,皱了皱眉,在对讲机里喊道:“荃姐,在提出计算需求时,可以再加一点……焦灼感。角色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但计算量和风险都巨大,那种‘必须成功’的压力可以外化一点,比如无意识地咬一下嘴唇,或者手指下意识地蜷缩一下。”

“好的,我明白了。”这点调整对于袁荃来说不难,都不用去监视器前看之前画面,她自然明白该怎么做。

“我们保一条,就按照我刚才说的,加点压力下的细微动作试试。”

袁荃在那边比了个“oK”的手势,深吸一口气,重新进入状态。

拍摄继续进行。

杨简和郭番在监视器后紧紧盯着画面。

“好!保持状态!”

“荃姐,头再低一点,对,专注看数据!”

“韩叔,脚步可以再沉一点,显出事情的重量!”

“二号机,抓一个全景,把空间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和‘严慎细实’的标语拍进去!”

“好的,我们保一条,我觉得大家可以更好,再来一遍。”

“好的,不错,这条过了,休息5分钟,我们转场开始下一条。”

今天的拍摄计划很紧凑,5分钟的时间过得很快,拍摄再度开始。

“各部门清场,3…2…1,开始!!”

随着打板声落下,演员们又迅速进入状态。他们从不同的方向汇入主路,走向那栋充满现代科研气息的大楼。没有人交头接耳,但彼此交换的眼神和微微蹙起的眉头,已经将“事态紧急”、“高层会议”的氛围渲染出来。

袁荃一边快步走着,一边低头快速滑动着手中的平板,仿佛在最后确认关键数据;胡鸽饰演的医疗负责人则面色凝重,似乎在思考宇航员长期孤独生存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

大家已经换上了符合身份的服装,是更贴近科研人员实际的商务休闲装或行政夹克,不少人还戴着工牌,拿着文件夹或平板电脑。

他们需要表现出一种凝重的紧迫感,步伐快速而坚定,眼神中带着思索和决断。

在模拟的航天局会议室里,韩山屏、张国榕、刘得桦、陈保国、黄博几人饰演的领导、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等正在激烈争论。一方坚持按最稳妥但希望渺茫的原计划等待,另一方则力主冒险实施“疯狂”的地球引力弹弓加速方案,为神舟号节省燃料,争取救援时间。

对于这段剧情,杨简不想改变原版剧情,保留了戏剧冲突。

不管在哪里,什么国家,什么部分,都会有人为了自身的前途考量,害怕承担责任,而且每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看法肯定有差别。

如果一开始就众志成城,没有分歧,也缺少了戏剧冲突,那就没意思了。

观众观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平。

“我们必须考虑最坏情况!如果加速失败,我们损失的不仅是一个宇航员,更是整个神舟号和她上面所有的宇航员!这个责任谁来负?”陈保国饰演的负责人声色俱厉。

“但如果什么都不做,马克必死无疑!而且这是我们目前计算出的,唯一有可行性的方案!科学探索本身就伴随着风险!我们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就放弃战友!我们要把他带回来,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死去。”张国榕饰演的工程师据理力争。

争论的气氛几乎要溢出屏幕。这场戏不仅要展现决策的艰难,更要凸显华夏航天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内核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科学魄力。

杨简和众人都看得入神,他低声对郭番等人说:“这种争论太真实了。没有绝对的英雄,每个人都有其立场和顾虑,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成功。这种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正是我们华夏的一个重要特点。”

郭番深以为然:“没错,我们展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个系统、一个国家为了拯救一个生命所能爆发出的惊人力量和组织力。”

陈保国欲言又止,最终化成一声叹息,会议室内陷入一片安静。

不知道过了就多,韩山屏饰演的局长看了看众人,说道:“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战友,但是这其中的风险又太大。那这样,连线一下神舟号小组成员,问问他们的意见,如果他们同意,就需要我们拿出最可靠的方案,如果不同意……”

从理性上讲,用让那个更多的人冒着牺牲的风险去救一个人,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太空探险不会一次事故都不发生,总不能每次都放弃,这其实也是为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故探寻经验。

而且这件事情现在是全世界皆知,西方对华夏航天事业的诋毁也需要进行反击。

“我相信他们会同意的。”

最终,在经过反复权衡和模拟计算后,地面指挥中心通过了那套“疯狂”的方案。

但这套方案要完全实施,还要征求神舟号的机组成员。

神舟号机组成员的戏份早已经拍摄完成,今天不用继续拍摄,后期剪辑处理一下就好。

神舟号机组成员自然是同意了营救方案,他们在知道自己的战友、伙伴被自己留在了火星,心里本就自责,加上一直以来华夏都讲究奉献和牺牲精神,他们就更不会拒绝了。

随着命令下达的那一刻,整个指挥大厅仿佛一台精密的机器,瞬间以最高效率运转起来。

杨简想要营造的,就是这群华夏航天人的身影被镜头捕捉,传递出一种冷静而强大的力量感。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有能力、不放弃自己人且有能力救援的大国形象。

拍摄还在紧张而有序的进行当中。

“各部门准备!引力弹弓加速行动,第一次轨道修正,开始!”郭番大声喊道。

所有的摄像机对准了大屏幕上模拟的飞船轨道变化,对准了操作人员紧张的面庞,对准了不断跳动的数据和曲线……

“咔!这条过了!”

现场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放松的呼气声,但很快又投入到下一个镜头的准备中。

所有的人都将刚刚的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不免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和震撼。虽然知道是在演戏,但置身于这近乎真实的航天指挥环境中,在杨简这位国际着名的电影大师的带领下,同时看着一群优秀的演员和专业人员共同努力,去呈现华夏航天人的智慧、勇气与担当,他们仿佛真的看到了背后那个强大的祖国,为了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安全而不惜代价、全力以赴的景象。

这,就是杨简想要制作的华夏版《火星救援》的核心灵魂——不再是孤胆英雄的自我救赎,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凭借其集体力量、科技实力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共同书写的太空救援史诗。

剧组所有的人都知道,当这些镜头最终与他们在金昌和怀柔摄影棚完成的火星戏份剪辑在一起时,将会产生无比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他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在航天城连续拍摄了三天的时间,外景拍摄结束后,大队人马迅速转场回到怀柔影视基地。这里1:1复刻了华夏航天飞控中心,甚至更加具有戏剧张力和未来感。

巨大的环形空间,正面是超大型的主屏幕墙,此刻显示着模拟的火星轨道图、各类飞行器参数以及地球与火星的实时位置关系。下方是一排排整齐的计算机控制台,穿着蓝色航天局工服的技术人员们(由专业群演和真正技术人员指导)坐在操作台前,严阵以待。

灯光营造出一种紧张而专注的氛围,主光源集中在控制台和大屏幕上,其他地方相对昏暗,只有无数指示灯和屏幕闪烁着幽蓝或绿色的光芒。

今天这里要拍摄的是利用“后羿推进器”为救援飞船提供加速的关键操控戏份。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协同、精确到秒的操作,充满了紧张感和科技感。

杨简依然坐在属于导演的位置上,盯着监视器,掌控全局。火星任务小组的演员也全员回归,张亦拍摄完bJ的戏份,没有跟着《湄公河行动》剧组一起前往滇省边境,而是留下来先把《火星救援》的戏份拍完。

柳亦妃饰演的火星小组任务队长梅丽站在飞控中心的核心指挥位上,她身着剪裁合体的宇航服内衬服装,身姿挺拔,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全场。

“各部门最后确认!特效组,屏幕数据流同步!”

“摄影组准备就绪!”

“演员准备!”

“3…2…1,开始!”

飞控中心内,气氛瞬间绷紧!

“轨道参数确认!”

“推进器点火程序载入!”

“倒计时一分钟准备!”

各岗位操作员清晰冷静的报告声此起彼伏,敲击键盘的嗒嗒声密集而富有节奏感。

柳亦妃(梅丽)深吸一口气,对着麦克风,用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发出指令:“bJ飞控中心授权,后羿推进器,点火!”

“点火!”

“推进器工作正常!”

“速度提升中……”

“预计三小时后抵达预定加速节点!”

大屏幕上,复杂的轨道示意图发生着动态变化,代表救援飞船的光点沿着新计算的轨道快速移动。

所有演员都需要表现出极度专注下的紧张,以及步骤成功后的短暂松弛和欣慰。柳亦妃的眼神尤其重要,要在冷静果决中,透露出对遥远太空同事的关切和对任务成功的期盼。

“咔!很好!保一条!”

“道具,检查一下三号控制台的屏幕显示,有个数据跳错了!”

“群演老师,报告的时候身体可以再前倾一点,表现出紧迫感!”

拍摄在高度重复和精细调整中进行。每一个镜头的完成,都需要导演、演员、摄影、特效、灯光、道具等部门的完美配合。

一旦发现问题或者说是小瑕疵,杨简就会亲自走到飞控中心场地内,亲自给演员说戏,或者与特效指导确认某个操作手势是否与后期特效画面匹配。

他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

“这里,在报告参数确认的时候,手指要在这个按键上有一个坚定的按压动作,即使这个按键可能没实际功能,但要给观众一种‘就是这里,确认无误’的真实感。”

“老胡,作为医疗官,此刻的关注点可以更多地在生命保障系统的远程监测数据上,即使镜头没给特写,但您的状态要一直在。”

在这种高强度、高精度的拍摄中,时间过得飞快。当杨简终于满意地喊出“这条过了!准备下一场”时,窗外早已是夜幕低垂。

工作人员和演员们稍事休息,准备转场拍摄夜戏。杨简走到飞控中心巨大的模拟舷窗前(窗外是绿幕,后期会合成星空),看着眼前这一切。

虽然只是拍摄,但置身于这个高度还原的飞控中心,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听着耳机里模拟的通讯声,他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那种跨越亿万公里营救同伴的紧迫与豪情。

地球上的戏份,与杨简在火星的个人独角戏比起来,同样重要。它们构建了救援行动的坚实基础,展现了人类在危机面前的协作与智慧。这里的每一次计算、每一次指令、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或挫折后的坚持,都是最终救援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