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 金线织新章:非洲农场的春耕与职场初心
清晨六点,肯尼亚内罗毕的阳光穿透桉树叶子,在“中非友谊农场”的泥土上洒下斑驳光斑。李渊蹲在田埂边,指尖捏着一把黑褐色的土壤,凑近鼻尖轻嗅——带着雨后的湿润与有机肥的醇厚,这是他和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改良的土壤,如今正孕育着来自中国的杂交玉米种。
“爸,第一批玉米苗该间苗了!”18岁的李阳扛着锄头跑过来,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落,却丝毫没影响他眼中的亮意。这是他考上农业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放弃了国内的夏令营,执意要来非洲跟着父亲学种地。
李渊直起身,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指了指田里刚冒头的幼苗:“间距要保持在三十厘米,留壮苗去弱苗,记得别碰伤根系。你苏瑶阿姨说,这批玉米关系到周边三个村庄的口粮,咱们不能出半点差错。”
不远处的农场办公室里,苏瑶正对着电脑屏幕,眉头微蹙。屏幕上是非洲分公司发来的报表,“金线计划”旗下的农产品加工车间,上月的玉米淀粉产量比预期低了15%。她拿起手机,拨通了车间主任卡玛尔的电话,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卡玛尔,我看了报表,是设备老化还是原料供应的问题?我们下午去车间现场看看。”
挂了电话,苏瑶转头看向坐在旁边写作业的16岁女儿李悦,无奈地笑了笑:“悦悦,妈妈下午要去车间,可能没法陪你去内罗毕博物馆了。”
李悦放下笔,起身走到母亲身边,轻轻抱了抱她的胳膊:“没事妈妈,我可以跟阳阳哥一起去农场帮忙,还能跟当地小朋友学斯瓦希里语呢。对了,我昨天教阿米娜写汉字,她已经会写‘友谊’两个字了!”
苏瑶心中一暖,伸手揉了揉女儿的头发。自从三年前全家跟着“金线计划”来到非洲,孩子们的变化让她既欣慰又愧疚——欣慰的是他们学会了包容与担当,愧疚的是自己和李渊忙于工作,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但她知道,“金线计划”不只是一项商业项目,更是连接中非人民的纽带,他们在这里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这条“金线”添砖加瓦。
下午一点,李渊和李阳刚完成玉米田的间苗工作,就接到了苏瑶的电话。“老林,加工车间的问题找到了,是烘干设备的温控系统出了故障,需要更换零件。但供应商那边说,最快也要一周才能到货,这样会影响后续的订单交付。”苏瑶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焦急。
李渊擦了擦汗,沉吟道:“我记得咱们农场仓库里有一套备用的温控系统,是去年从国内带来的,本来是准备给新车间用的。你先让卡玛尔把设备拆下来检修,我现在就安排人把备用零件送过去,争取今天就能修好。”
挂了电话,李阳看着父亲,疑惑地问:“爸,备用零件不是给新车间留的吗?万一新车间那边需要怎么办?”
李渊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望着远处正在田间劳作的非洲农民,缓缓道:“新车间的投产还能往后推一推,但周边村庄的农民还等着用玉米换钱买化肥和种子。咱们做‘金线计划’,不能只算商业账,更要算人心账。只有让当地百姓真正受益,这条‘金线’才能扎得稳、走得远。”
李阳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父亲往仓库走去。路上,他看到几个非洲小朋友在田埂上追跑打闹,手里拿着他昨天送给他们的中国结。其中一个叫姆巴的小男孩看到李阳,立刻跑过来,用生硬的中文喊道:“阳阳哥哥,玉米,好吃!”
李阳笑着蹲下身,摸了摸姆巴的头:“等玉米成熟了,哥哥教你做玉米粥,比你们平时吃的玉米饼更香甜。”
姆巴兴奋地拍手,又拉着李阳的手,指向不远处的村庄:“我妈妈,做了Ugali(非洲玉米糊),请你吃!”
李渊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欣慰。他想起三年前刚到非洲时,当地百姓对他们还带着几分警惕,觉得这些中国人是来“抢生意”的。但随着他们手把手教农民改良土壤、种植高产作物,帮村里建学校、修水井,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开始接纳他们,甚至把他们当成了家人。
下午三点,加工车间里一片忙碌。卡玛尔带领着工人,在李渊带来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在更换烘干设备的温控零件。苏瑶站在车间角落,一边记录着设备检修的进度,一边和分公司的负责人视频会议,沟通后续的订单调整方案。
“苏总,按照现在的进度,设备今天晚上就能修好,明天就能恢复生产,不会影响给南非客户的订单交付。”卡玛尔走过来,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谢谢您和李总,每次遇到问题,你们总能第一时间找到解决办法。”
苏瑶笑着摇头:“我们是合作伙伴,应该互相帮助。‘金线计划’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对了,下个月的农业技术培训,你安排好了吗?要确保每个村庄都有农民能参加,特别是要多邀请妇女和年轻人。”
卡玛尔点头:“都安排好了,我已经让村里的长老通知大家了。很多农民都很期待这次培训,他们说想学习中国的大棚种植技术,这样就算雨季也能种蔬菜了。”
苏瑶欣慰地点头。她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金线计划”不仅要帮助非洲人民提高农产品产量,更要教会他们先进的农业技术,让他们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她和李渊一直坚持的理念——商业合作的本质是共赢,只有让当地人民真正成长起来,中非之间的友谊才能长久。
傍晚六点,夕阳西下,将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加工车间的设备检修终于完成,第一批次的玉米开始进入烘干程序。李渊和苏瑶站在车间外,看着传送带源源不断地将玉米送入设备,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
“终于赶在天黑前修好了,明天就能正常生产了。”苏瑶靠在李渊的肩膀上,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
李渊轻轻握住她的手,柔声道:“辛苦你了,这段时间一直连轴转。等忙完这阵子,咱们带着孩子们去马赛马拉草原看看,放松一下。”
苏瑶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期待。这时,李阳和李悦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用玉米叶编的小兔子。
“爸妈,你们看,这是姆巴教我编的!他还说,等玉米成熟了,要跟我们一起去草原看长颈鹿。”李悦兴奋地举着玉米叶兔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李渊和苏瑶相视一笑,心中满是幸福。他们知道,“金线计划”的道路还很长,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他们一家人携手并肩,带着真诚和善意,就一定能在这条“金线”上书写更多关于友谊、关于成长、关于幸福的动人篇章。
夜幕降临,农场里亮起了灯火。远处的村庄传来了非洲鼓的声音,伴随着村民们欢快的歌声。李渊站在院子里,望着天上的繁星,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自己当年从部队退伍后,放弃了安稳的工作,选择加入“金线计划”,来到非洲这片陌生的土地。如今看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在这里,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职场价值,更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知道,这条连接中国与非洲的“金线”,不仅仅是一条商业合作的纽带,更是一条友谊的纽带、一条成长的纽带。它见证着中非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前行的美好历程,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闪耀在山海之间,书写更多属于中非人民的精彩故事。
苏瑶走到李渊身边,轻轻靠在他的怀里。两人静静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远处的歌声,感受着非洲夜晚的宁静与美好。他们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他们去做,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们坚信,只要心中的“金线”不褪色,只要对友谊和幸福的追求不停止,他们就一定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而他们的孩子们,李阳和李悦,也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继续成长,继续学习,成为“金线计划”的新一代传承者,将中非友谊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让这条闪耀的“金线”,永远连接着中国与非洲,连接着梦想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