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雨汛急情牵农心 家校同心筑暖巢
肯尼亚的雨季总来得猝不及防。清晨五点,密集的雨点砸在“中非友谊农场”宿舍的铁皮屋顶上,噼啪声响如鼓点,将李渊从睡梦中惊醒。他翻身坐起,抓起外套就往门外冲——昨夜临睡前,他特意去玉米田查看过,第一批杂交玉米刚抽穗,正是需水却怕涝的关键期,这样的暴雨若持续半天,低洼处的农田大概率会积水。
“老林,你等等我!”苏瑶也迅速起身,抓起雨衣和雨靴追了出来。两人踩着积水往玉米田跑,裤脚很快被泥水浸透,冰凉的雨水顺着衣领往下淌,却丝毫没放慢脚步。
远远望去,田埂间已出现浑浊的水流,靠近排水沟的几垄玉米苗,根部已被积水淹没,嫩绿的叶片开始发蔫。李渊蹲下身,手指插入泥土,触感湿黏得能攥出泥水,眉头瞬间拧紧:“得赶紧挖临时排水沟,再把地势低的玉米苗移到高处,不然这批苗就废了!”
苏瑶立刻掏出手机,拨通农场技术员和当地雇工的电话,声音因着急而微微发颤:“大家辛苦下,暴雨快淹玉米田了,带上铁锹和锄头,到东片区集合,咱们先抢排积水!”
挂了电话,她转头看见李渊已扛起铁锹,在田埂边挖起沟来。雨水模糊了他的眼镜,他干脆摘下塞进兜里,任凭雨水打在脸上,动作却依旧麻利。苏瑶也拿起锄头,跟着在旁边清理堵塞的旧排水沟,两人默契配合,很快挖出一条浅沟,积水顺着沟道缓缓流向远处的蓄水池。
“李总!苏总!”半小时后,技术员老周带着十多个雇工赶来,每个人都披着雨衣,手里拿着工具。当地雇工姆博戈跑在最前面,看到田里的积水,不由得失声:“天哪,这么大的雨,要是再晚来一会儿,这些玉米就全完了!”
“大家别慌,”李渊直起身,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指着农田划分区域,“老周带三个人,去检查所有排水沟,确保没有堵塞;姆博戈你带五个人,跟着我挖临时排水沟,沿着地势从高到低挖,间距五米一条;剩下的人跟苏总一起,把低洼处的玉米苗移栽到高处的空田里,注意别伤了根系!”
指令清晰,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雨声、铁锹挖泥声、雇工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在暴雨中的农田里奏响紧急的抢收曲。苏瑶蹲在田里,小心翼翼地扶起一株发蔫的玉米苗,用手轻轻拂去根部的泥水,再连带土坨一起挖起,递给旁边的雇工,叮嘱道:“移栽时坑要挖深点,把土压实,这样苗才稳。”
她的手指被泥水浸泡得发白,指甲缝里塞满了泥土,却顾不上清理。偶尔抬头,看到李渊正站在齐膝深的积水中,奋力挥动铁锹,雨水顺着他的短发往下滴,后背的衣服早已湿透,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依旧挺拔的身形——哪怕离开军营多年,他身上那股临危不乱、雷厉风行的兵王特质,从未消失。
上午十点,暴雨终于减弱,变成淅淅沥沥的小雨。经过五个小时的奋战,农田里的积水基本排尽,低洼处的玉米苗也移栽完毕。众人瘫坐在田埂上,浑身湿透,却看着田里重新挺立的玉米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姆博戈拿起身边的水壶,喝了一口递给李渊:“李总,幸好有你们,不然我们今年的收成就没指望了。这些玉米,可是我们三个村庄下半年的口粮啊!”
李渊接过水壶,喝了一口,又递给苏瑶,笑着说:“我们是一家人,本来就该互相帮忙。等雨停了,我们再给玉米苗施点肥,补充养分,应该能赶上正常生长进度。”
苏瑶点点头,拿出手机查看天气预报,眉头又微微皱起:“未来三天还有小雨,咱们得尽快加固田埂,再在农田周围挖一圈截水沟,防止再次积水。”
正说着,苏瑶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女儿李悦学校的老师打来的。她连忙接起,脸色渐渐变得凝重。挂了电话,她对李渊说:“悦悦学校的教室漏雨了,有几个孩子的课本和书包被淋湿,老师说学校的修缮材料不够,想让我们帮忙想想办法。”
李渊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孩子上学的事不能耽误,咱们先回农场拿点防水布和修缮工具,我跟你一起去学校看看。”
两人匆匆赶回农场,让老周安排雇工继续加固田埂,自己则带着防水布、钉子、锤子等工具,驱车前往李悦所在的“中非友谊小学”。这所学校是“金线计划”资助修建的,主要招收当地非洲儿童和在非华人子女,李悦和哥哥李阳都在这里上学。
抵达学校时,雨还在下。教学楼的几间教室屋顶,正不断往下滴水,地面上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桶,接满了雨水。李悦正和几个同学一起,将淋湿的课本摊在课桌上,用干毛巾轻轻擦拭。看到父母赶来,她连忙跑过去:“爸妈,好多同学的课本都湿了,老师说屋顶的瓦片坏了,漏得很厉害。”
苏瑶蹲下身,拿起一本湿淋淋的课本,心疼地说:“这课本要是晒干了,字迹也会模糊,得想办法尽快修好屋顶。”
李渊走到教室门口,抬头查看屋顶,发现好几处瓦片已经破损,雨水正从缝隙中往下渗。他对赶来的校长卡鲁说:“卡鲁校长,我们带了防水布,先把破损的地方盖住,防止继续漏雨。等雨停了,我们再从农场调些瓦片和水泥过来,彻底修好屋顶。”
卡鲁校长感激地点头:“太谢谢你们了,李总、苏总。要是没有你们帮忙,孩子们可能要停课了。”
李渊和苏瑶立刻行动起来,李渊爬上屋顶,用防水布盖住破损的瓦片,再用钉子固定好;苏瑶则在教室里,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将淋湿的课本和书包搬到干燥的办公室,用吹风机小心吹干。
李悦也跟着帮忙,她把自己的干毛巾分给非洲同学,还安慰道:“别担心,我爸妈会修好屋顶的,我们的课本也会没事的。”
非洲女孩阿米娜握着李悦的手,用生硬的中文说:“悦悦,谢谢你爸爸妈妈,你们都是好人。”
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苏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想起自己刚到非洲时,看到当地孩子因为没钱上学,只能在路边玩耍,心中满是不忍。如今,“金线计划”不仅帮助非洲人民发展农业,还资助修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让越来越多的非洲孩子能走进教室,这或许就是“金线”最珍贵的意义——不仅连接着中非的经济合作,更连接着孩子们的未来与希望。
下午两点,屋顶的破损处终于用防水布盖好,教室里的雨水也清理干净。李渊从车上搬下几箱新课本,递给卡鲁校长:“这些课本是我们额外准备的,先给淋湿课本的孩子用,等后续再给学校多备一些,以防万一。”
卡鲁校长接过课本,激动地说:“太感谢了!你们为学校做的一切,我们都会记在心里。这些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中非友谊的桥梁。”
离开学校时,雨渐渐停了。李悦拉着苏瑶的手,轻声说:“妈妈,我以后也要像你和爸爸一样,帮助更多的人。今天看到阿米娜因为课本淋湿难过的样子,我特别想帮她。”
苏瑶摸了摸女儿的头,笑着说:“悦悦长大了,懂得关心别人了。帮助别人,不仅能让别人快乐,自己也会觉得很幸福。这就是你爸爸常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回到农场时,已是傍晚。老周汇报说,田埂加固和截水沟挖掘工作已经完成,雇工们都在收拾工具,准备回家。李渊和苏瑶走进厨房,简单煮了点面条,吃完后又去玉米田查看了一圈,确认没有新的积水,才放心地回到宿舍。
洗漱完毕,李渊坐在书桌前,看着墙上挂着的“金线计划”地图,上面用红线标注着从中非到非洲的合作项目,从农场到加工厂,从学校到水井,每一个红点都代表着一个希望。他想起自己当年从部队退伍,放弃了城市里的安稳工作,选择加入“金线计划”,来到非洲这片陌生的土地,最初也曾有过迷茫和犹豫,但现在,他无比庆幸自己的选择。
苏瑶走到他身边,轻轻靠在他的肩膀上:“今天虽然累,但很充实。看到玉米苗保住了,学校的屋顶也暂时修好了,心里特别踏实。”
李渊握住她的手,轻声说:“这就是我们选择的路,虽然辛苦,但值得。‘金线计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去做。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这条连接中非的‘金线’,一定会越来越亮。”
这时,房门被轻轻推开,李阳和李悦走了进来。李阳手里拿着一张画,递给李渊:“爸,这是我今天在农场画的,画的是我们和姆博戈叔叔一起挖排水沟的场景。我想把它挂在教室里,让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怎样保护玉米苗的。”
李悦也拿出一张画,画上是一所漂亮的学校,屋顶上没有漏洞,孩子们在教室里开心地读书。“妈妈,这是我画的未来的学校,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在干燥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李渊和苏瑶接过画,看着画上稚嫩却充满希望的笔触,眼中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自己的付出,不仅在影响着当下的非洲,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友谊与希望的种子。
夜深了,农场里一片寂静,只有远处传来的虫鸣声。李渊和苏瑶躺在床上,聊着白天的事情,规划着未来的工作。他们知道,明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给玉米苗施肥,要联系瓦片供应商,要准备下周的农业技术培训……但他们并不觉得疲惫,因为他们心中有信念,眼中有希望。
这条“金线”,不仅连接着中国与非洲的土地,更连接着两国人民的心。李渊、苏瑶和他们的孩子们,将继续带着真诚和善意,在这条“金线”上,书写更多关于奋斗、关于友谊、关于成长的故事。而这片充满希望的非洲大地,也将因为他们的付出,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