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旱情突至寻水源 校企携手育新苗
肯尼亚的旱季比往年早到了半个月。七月的太阳炙烤着“中非友谊农场”的土地,原本绿油油的玉米田渐渐失了生机,叶片卷成了筒状,土壤裂开了手指宽的缝隙,一脚踩下去能扬起细碎的尘土。李渊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景象,眉头拧成了疙瘩——这是他和团队在非洲种玉米的第五年,还从未遇到过如此严重的旱情。
“爸,昨天测的土壤湿度已经低于15%了,再不下雨,这批玉米就要绝收了。”李阳拿着检测仪跑过来,脸上满是焦急。他刚结束农业大学的暑期实践,本想跟着父亲好好研究杂交玉米的高产技术,却没想到遇上了旱情。
李渊接过检测仪,屏幕上的数字刺眼地闪烁着。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山脉,那里本该有一条季节性河流,可今年旱季提前,河流早就断流了。“农场的蓄水池还剩多少水?”他问道。
“只剩下三分之一了,只够维持农场员工的日常用水,根本不够灌溉玉米田。”李阳的声音低了下去,“周边村庄的水井也快干了,昨天姆博戈叔叔还来问我们有没有多余的水。”
李渊沉默了片刻,转身对李阳说:“你去通知苏瑶阿姨,让她联系分公司,看看能不能调运一些抽水设备过来。我带着老周和几个雇工,去周边找找水源,说不定能找到地下水。”
说完,李渊拿起水壶和铁锹,又从仓库里翻出一台老旧的地下水探测仪——这是他当年从部队带出来的设备,没想到时隔多年,竟在非洲派上了用场。老周和三个当地雇工早已等候在农场门口,每个人都背着水和干粮,脸上带着坚定的神情。
“李总,我们跟您一起去,就算挖遍周边的山,也要找到水!”姆博戈拍着胸脯说。他是农场的老雇工,家里种着几亩玉米,要是玉米绝收,全家人下半年的口粮就没了着落。
李渊点点头,带着众人朝着东边的山脉出发。太阳越来越毒,地面的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走在上面像是踩在滚烫的铁板上。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身上,嘴唇也渐渐干裂。
“李总,歇会儿吧,喝口水。”老周递过来一壶水,声音有些沙哑。
李渊接过水壶,喝了一口,又递给其他人:“再坚持一会儿,前面就是山谷,说不定那里有地下水。”
众人继续前行,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了山谷。李渊拿出地下水探测仪,沿着山谷慢慢行走,仪器的指针偶尔会轻微晃动,却始终没有出现强烈的信号。就在他快要失望的时候,探测仪的指针突然剧烈跳动起来,发出“滴滴”的警报声。
“找到了!这里有地下水!”李渊兴奋地喊道。众人立刻围过来,姆博戈拿起铁锹,率先挖了起来。土壤坚硬无比,一铁锹下去只能挖起一小块土,没多久,大家的手上就磨出了水泡。
李渊接过铁锹,用力挖了起来。他的手臂上青筋暴起,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泥土里,瞬间就被蒸发了。老周和雇工们也轮流上阵,终于在深夜时分,挖到了一米多深的地方,湿润的泥土渐渐显露出来。
“再加把劲,马上就能出水了!”李渊喊道。众人干劲更足,又挖了半米深,一股清澈的地下水终于冒了出来,顺着坑壁缓缓流淌。
“出水了!出水了!”姆博戈激动地跳了起来,其他雇工也纷纷欢呼。李渊看着涌出的地下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有了这处水源,玉米田就有救了,周边村庄的百姓也不用再为水发愁了。
第二天一早,苏瑶带着分公司调运的抽水设备赶到了山谷。看到涌出的地下水,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太好了,老林,有了这处水源,我们就能搭建灌溉管道,把水引到玉米田和周边村庄了。”
李渊点点头,立刻安排众人搭建灌溉管道。李阳和农场的技术人员负责安装抽水机,苏瑶则联系周边村庄的长老,让他们组织村民过来帮忙铺设管道。村民们听说找到了水源,都积极响应,纷纷带着工具赶来帮忙。
接下来的几天,农场里一片忙碌。抽水机日夜不停地运转,清澈的地下水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玉米田和周边村庄。看着玉米田渐渐恢复生机,叶片重新舒展开来,村民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李总,苏总,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我们今年就全完了。”村庄长老握着李渊和苏瑶的手,激动地说。
李渊笑着说:“我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等玉米成熟了,我们还要一起庆祝丰收呢。”
解决了旱情,李渊和苏瑶又开始忙碌起来。“金线计划”旗下的农产品加工厂接到了一笔大订单,需要在三个月内生产出一万吨玉米淀粉,供应给非洲的食品加工厂。为了完成订单,苏瑶每天都泡在加工厂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而李渊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农业技术培训上。他和李阳一起,在农场里开设了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周边村庄的农民来学习杂交玉米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李阳还把自己在农业大学学到的知识,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教材,用斯瓦希里语和中文双语讲解,深受农民们的欢迎。
“大家看,这是玉米螟的幼虫,会啃食玉米的茎秆和叶片,我们可以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在玉米田里放养赤眼蜂,让赤眼蜂寄生在玉米螟的卵里,从而消灭玉米螟。”李阳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一只装着赤眼蜂的盒子,向农民们讲解着病虫害防治技术。
农民们听得认真,不时提出问题,李阳都耐心地一一解答。李渊站在一旁,看着儿子熟练地讲解技术,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李阳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成为“金线计划”的新一代传承人。
这天下午,苏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肯尼亚当地一所农业大学打来的,希望能和“金线计划”合作,开展农业科研项目,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苏瑶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渊,两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和农业大学合作,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还能为非洲培养更多的农业技术人才,这对‘金线计划’的长远发展很有好处。”李渊说。
苏瑶点点头:“我明天就去学校和校长面谈,商量合作的具体事宜。我们可以在农场里建立科研基地,让学生们过来实习,还可以邀请学校的教授来农场指导技术。”
第二天,苏瑶如约来到农业大学。校长卡姆拉对“金线计划”的农业项目早有耳闻,对合作充满了期待:“苏总,‘金线计划’在非洲的农业发展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学校很愿意和你们合作,共同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推动非洲的农业发展。”
苏瑶笑着说:“卡姆拉校长,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可以在农场里建立‘中非农业科研实习基地’,学校可以派学生来基地实习,我们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支持他们的学业。同时,我们还希望能和学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适合非洲气候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
卡姆拉校长非常赞同苏瑶的提议,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合作意向,签订了合作协议。
回到农场后,苏瑶把合作的消息告诉了李渊和孩子们。李阳兴奋地说:“太好了,这样我就能和学校的教授一起做科研项目了,还能和学生们一起交流学习。”
李悦也开心地说:“那我可以去学校给学生们教中文吗?我还可以教他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苏瑶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我们可以在学校里开设中文课程,让更多的非洲人了解中国文化,增进中非之间的友谊。”
接下来的日子里,“中非农业科研实习基地”在农场里正式建立起来。农业大学的学生们陆续来到基地实习,农场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李阳负责指导学生们进行玉米种植实验,苏瑶则邀请教授们对加工厂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李渊则忙着组织农民们开展新的农业项目。
李悦也没闲着,她在基地里开设了中文小课堂,每天下午都会教学生们和农民们学中文,还教他们唱中国歌曲、写中国书法。非洲学生们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好奇,学习热情很高,没多久就能用中文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悦悦老师,这个‘友谊’怎么写呀?”非洲学生阿米拉拿着毛笔,好奇地问。
李悦耐心地教阿米拉写“友谊”两个字,一边写一边说:“‘友谊’就是朋友之间的感情,就像我们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一样,永远不会改变。”
阿米拉点点头,认真地写着“友谊”,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时间过得很快,三个月过去了。农产品加工厂顺利完成了一万吨玉米淀粉的订单,农场里的玉米也迎来了丰收。周边村庄的农民们看着满仓的玉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农业大学的学生们也结束了实习,他们带着在基地里学到的农业技术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回到了学校。很多学生表示,毕业后要回到家乡,把学到的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农民,为非洲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丰收的庆典在农场里举行,村民们、农场员工、农业大学的师生们都来了。大家载歌载舞,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李渊站在台上,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各位朋友们,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庆祝丰收。这不仅是玉米的丰收,更是中非友谊的丰收。”李渊的声音洪亮而有力,“‘金线计划’来到非洲,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在这五年里,我们和非洲人民一起奋斗,一起成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携手前行,在这条‘金线’上,书写更多关于合作、关于友谊、关于希望的故事!”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苏瑶走到李渊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温柔。李阳和李悦也站在父母身边,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自豪。
夜幕降临,庆典还在继续。篝火在农场中央燃起,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非洲鼓的声音欢快而激昂,人们围着篝火跳着舞,歌声传遍了整个农场。
李渊看着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心中充满了幸福。他知道,“金线计划”的道路还很长,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他们一家人携手并肩,和非洲人民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在这条“金线”上,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而这条连接中国与非洲的“金线”,也将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闪耀,见证着中非人民守望相助、携手前行的美好历程,永远流淌在山海之间,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