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687章 山海共守岁:金线上的团圆与新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87章 山海共守岁:金线上的团圆与新望

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山海共守岁:金线上的团圆与新望

非洲埃塞俄比亚,阿达玛光伏电站的中控室里,苏瑶盯着大屏上跳动的发电数据,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窗外的夕阳正把成片的光伏板染成金红色,像铺在草原上的万千面小镜子,映得整个电站都暖融融的。

“苏总,今天的发电量突破预期了!”年轻的技术员小张拿着报表跑进来,声音里满是雀跃,“按照这个速度,月底就能提前完成第一阶段并网目标,周边三个州的牧民过年就能用上稳定电了。”

苏瑶抬头笑了笑,目标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牵挂。她拿起手机,屏幕上是早上李渊发来的照片——李阳正帮着非洲胶农阿莫检修割胶机,李悦蹲在旁边,手里拿着画板,正对着橡胶树勾勒轮廓。照片下方还有一行字:“孩子们都盼着你早点回来,悦悦说要给你留她最爱的巧克力。”

“小张,这里交给你盯一会儿,我去打个电话。”苏瑶走到走廊尽头,拨通了李渊的视频电话。屏幕刚亮起,就传来李悦清脆的声音:“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画了好多光伏板的画,还画了我们一家人在草原上放风筝的样子!”

镜头里,李悦举着画板凑过来,画纸上的光伏板泛着淡蓝色的光,天空中飘着一只印着中国结图案的风筝,风筝线的两端分别系着黄皮肤和黑皮肤的小手。李渊坐在旁边,正帮李阳整理背包里的农业资料,笑着补充:“我们已经收拾好东西了,明天一早就从卡鲁河出发,争取后天中午到你那儿。这次带了不少国内的年货,还有你爱吃的腊鱼和腊肠。”

苏瑶看着屏幕里熟悉的笑脸,心里的暖意像潮水般漫上来。这是他们一家人第一次在非洲过年,原本她还担心项目进度赶不上,没想到团队里的中国技术员和当地员工一起加班加点,硬是把并网时间提前了半个月,让她能安心陪家人过个团圆年。

挂了电话,苏瑶沿着光伏电站的小路往宿舍走。路过员工宿舍区时,看到几个当地员工正围着中国厨师学包饺子。面团在他们粗糙的手里转着圈,虽然捏出来的饺子形状各异,有的像小月亮,有的像元宝,却都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

“苏总,快来试试!”厨师老王看到她,热情地招呼,“这些小伙子学得可快了,刚才还问我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我跟他们说,饺子像元宝,吃了能招财,还像一家人团圆,把福气都包在里面。”

苏瑶笑着拿起面团,手把手教旁边的当地员工阿贝捏褶子:“阿贝,你看,这样捏一下,再往中间合,就像把我们中国和非洲的友谊紧紧包在一起。”阿贝跟着学,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笑得格外开心:“我学会了!过年的时候要给家人包,还要告诉他们,这是中国的团圆饭。”

第二天一早,李渊带着李阳和李悦坐上了前往阿达玛的越野车。车窗外的风景从橡胶林变成了草原,远处的长颈鹿慢悠悠地走过,几只雄鹰在天空盘旋。李悦趴在车窗上,手里拿着画板不停速写,嘴里还念叨着:“妈妈说光伏电站的夕阳特别美,我要把它画下来,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妈妈。”

李阳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非洲农业常见问题手册》,不时跟李渊讨论:“爸,你上次说的那个抗病虫害的橡胶树种,我查了资料,发现埃塞这边的气候也适合种植。等过了年,我想跟当地的农业部门聊聊,看看能不能在光伏电站周边种一些,既能防风固沙,又能给当地村民增加收入。”

李渊转头看了看儿子,眼里满是欣慰。自从李阳决定来非洲做农业帮扶,就没闲着,不仅跟着他在橡胶种植园学习实践,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当地语言和农业技术,现在已经能独立解决不少种植难题了。

“想法不错,但要先了解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还要尊重村民的意愿。”李渊拍拍儿子的肩膀,“非洲的很多部落都有自己的种植习俗,比如有些地方不允许在特定的月份耕种,我们不能只靠技术,还要融入当地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李阳点点头,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他想起上次跟着阿莫去部落里,因为不了解当地的习俗,差点误了割胶的最佳时间。后来还是阿莫教他说当地的谚语,跟部落长老沟通,才化解了误会。从那以后,他就明白,技术固然重要,但尊重和理解才是打开合作之门的钥匙。

傍晚时分,越野车终于抵达阿达玛光伏电站。苏瑶早就站在门口等了,看到他们下车,快步走过来,一把抱住李悦:“悦悦,妈妈好想你!”李悦搂着苏瑶的脖子,把画递过去:“妈妈,这是我给你的新年礼物,你看,光伏板在夕阳下是不是特别美?”

苏瑶看着画纸上金灿灿的光伏板和一家人的笑脸,眼眶有些湿润。李阳走上前,递给苏瑶一份资料:“妈,这是我做的光伏电站周边农业种植方案,你看看能不能跟你们的项目结合起来。”

苏瑶接过资料,认真翻看着,越看越惊喜:“阳阳,你这个方案很好!光伏电站的板下空间正好可以利用起来,种一些耐阴的作物,既不影响发电,又能增加收益。等过了年,我跟当地政府沟通一下,咱们一起推进这个项目。”

晚上,电站的食堂里热闹非凡。中国员工和当地员工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饺子、腊鱼、腊肠,还有当地特色的手抓饭和烤肉。苏瑶站起来,举起酒杯:“今天是我们中国人的除夕,也是我们大家的团圆日。感谢大家这一年来的努力,是你们让这条‘中非金线’更加闪亮。新的一年,希望我们继续携手,让更多非洲人民用上稳定的电,过上更好的生活!”

“干杯!”大家齐声欢呼,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李悦拉着阿贝的手,教他用筷子夹饺子:“阿贝哥哥,你看,这样夹,饺子就不会掉啦!”阿贝学着李悦的样子,虽然好几次都夹掉了,却笑得格外开心。

饭后,大家一起在电站的空地上放烟花。绚烂的烟花在非洲的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成片的光伏板,也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李阳看着身边的父母和妹妹,又看了看周围其乐融融的中外员工,突然明白了“金线”的意义——它不仅是连接中国与非洲的经济纽带,更是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民心灵的桥梁。

夜深了,李悦靠在苏瑶的怀里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幅画。李渊和苏瑶坐在床边,看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相视一笑。

“你说,等阳阳的种植项目推起来,悦悦的画能在非洲的学校展出,那该多好。”苏瑶轻声说。

李渊握住苏瑶的手,眼神坚定:“会的。这条‘金线’会一直延伸下去,我们的孩子,还有更多的年轻人,会继续守护它、传承它。总有一天,非洲的草原上,不仅有闪亮的光伏板和茂盛的橡胶树,还有更多的笑声和希望。”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温柔地笼罩着一家人。远处的光伏电站还在静静地工作,蓝色的指示灯像星星一样闪烁,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电能,也输送着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深情厚谊。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在这条跨越山海的“金线上”,李渊一家的故事还在继续,无数“金线守护者”的故事也在继续。他们用坚守和付出,书写着中非合作的新篇章,让这条“金线”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闪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也照亮着中非人民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