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六章 :金线映初心:山海相连的守护与传承
非洲某国,卡鲁河畔的晨光刚漫过棕榈树梢,李渊便踩着露水钻进了橡胶种植园。胶农们黝黑的脸上挂着笑意,见他来,纷纷用带着当地口音的中文打招呼:“李工,今天的胶乳质量又稳了!”
李渊笑着点头,手指抚过橡胶树身上整齐的割胶线——这些由中国团队设计的“螺旋式割胶法”,比当地传统方式能多产30%的胶乳,还能保护树干不受损伤。他蹲下身,接过胶农递来的取样杯,对着晨光晃了晃,乳白色的胶乳里没有一丝杂质,心里踏实了不少。
“老周,设备运行怎么样?”李渊拨通国内的视频电话,屏幕那头立刻跳出周明熟悉的脸。周明是他在“中非金线”项目组的老搭档,此刻正坐在国内工厂的监控室里,身后的大屏上满是非洲种植园的实时数据。
“一切正常,就是你上次说的那个压力传感器,我让技术部换了个新批次的,耐温性更好,非洲中午的高温应该扛得住。”周明说着,调出一组曲线图表,“你看,这是近一个月的胶乳产量趋势,稳中有升,等下个月新的烘干设备一到,加工效率还能再提15%。”
李渊望着屏幕上平滑上扬的曲线,想起五年前刚到这里的场景——那时的卡鲁河两岸还是一片荒坡,当地村民靠砍树烧炭为生,雨季一来,河水泛滥,冲走了不少茅草屋。如今,种植园里的橡胶树成了“摇钱树”,河畔建起了现代化的胶乳加工厂,村里的孩子能在新盖的学校里学中文,妇女们在加工厂的包装车间上班,每月能拿到比以前种地多三倍的工资。
“对了,苏瑶那边有消息吗?”周明突然话锋一转,眼底带着几分调侃,“你家‘总指挥’这次去埃塞俄比亚谈光伏项目,据说又拿下个大单?”
李渊嘴角忍不住上扬。苏瑶作为项目组的商务负责人,这些年跑遍了非洲十几个国家,从坦赞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到肯尼亚的光伏电站建设,到处都有她的身影。上次视频,苏瑶还兴奋地跟他说,埃塞俄比亚的光伏项目建成后,能解决周边三个州的用电问题,当地牧民再也不用靠煤油灯照明了。
“昨天跟她通了电话,说项目签约很顺利,就是那边温差大,让她多带件外套。”李渊的语气里带着藏不住的牵挂,“孩子们呢?阳阳的中考成绩出来没?”
“刚跟嫂子聊完,阳阳考了全市前五十,悦悦的绘画比赛还拿了一等奖,画的就是你跟她讲的卡鲁河风光,老师说有‘中非融合’的灵气呢!”周明说着,把手机镜头转向旁边的办公桌,上面摆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李渊和苏瑶在非洲项目现场的合影,另一张是李阳和李悦在学校门口的笑脸。
挂了电话,李渊沿着种植园的小路往加工厂走。路过村口时,看到几个孩子在新修的篮球场上打球,其中一个穿红色运动服的小男孩,正是当地胶农阿莫的儿子卡姆。卡姆看到李渊,抱着篮球跑过来,用流利的中文说:“李叔叔,你上次教我的投篮姿势,我昨天投进了三个三分球!”
“不错啊,下次我带个新篮球过来,咱们再比一场。”李渊揉了揉卡姆的头,想起去年卡姆发烧,苏瑶特意从国内带的退烧药,还有李悦画的卡通画——画里的卡姆抱着篮球,旁边站着黄皮肤、黑皮肤的小朋友,背景是非洲的草原和中国的长城。
走进加工厂,车间里的机器嗡嗡作响,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分拣、过滤、烘干设备。厂长马库斯是当地大学的农业专业毕业生,五年前跟着李渊一起学习胶乳加工技术,如今已经能独立管理整个工厂。
“李工,你看这批胶乳的烘干度,已经达到出口标准了。”马库斯拿着检测报告走过来,脸上满是自豪,“昨天有个欧洲的采购商来考察,说我们的橡胶质量比东南亚的还好,想跟我们长期合作。”
李渊接过报告,仔细看了看各项指标,满意地点点头:“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过我们不能满足于此,下一步还要开发橡胶深加工产品,比如医用乳胶手套、高端轮胎原料,这样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村民受益。”
马库斯用力点头:“我明白!我已经跟国内的技术团队联系好了,下个月去中国学习深加工技术,争取早日把生产线建起来。”
傍晚时分,李渊回到宿舍,刚打开电脑,就收到了苏瑶发来的视频请求。屏幕里的苏瑶穿着职业套装,背景是埃塞俄比亚光伏项目的施工现场,远处的太阳能板在夕阳下泛着金光。
“今天去看了电站的选址,地形比预想的还要好,没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施工难度小很多。”苏瑶的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当地政府很支持,还承诺会帮忙协调周边的运输路线,确保设备能按时进场。”
“辛苦了,记得按时吃饭,别总熬夜。”李渊看着她眼底的红血丝,心疼地说,“孩子们刚才给我发了视频,阳阳说想报考农业大学,以后也来非洲搞种植项目,悦悦说要当画家,把非洲的美景都画下来。”
苏瑶笑了:“这两个孩子,跟你一样有股韧劲。对了,下个月是阳阳的生日,我争取赶回去,咱们一家人一起过。”
挂了视频,李渊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卡鲁河。河水静静流淌,映着漫天的晚霞,像一条金色的丝带,连接着非洲的土地和远方的祖国。他想起项目组刚成立时,老领导说的话:“这条‘中非金线’,不仅是经济合作的纽带,更是民心相通的桥梁。我们要把中国的技术和经验带过来,也要把非洲的友谊和希望带回去。”
这些年,他亲眼见证了“金线”上的变化:坦赞铁路上的列车跑得更快了,载着非洲的矿产和农产品驶向港口,也载着中国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人员驶向内陆;肯尼亚的光伏电站点亮了草原的夜晚,让牧民的孩子能在灯下读书;埃塞俄比亚的纺织厂里,当地妇女用中国的纺织技术织出精美的布料,销往世界各地。
而这条“金线”上的故事,远不止这些。有中国医生在非洲的乡村医院里救死扶伤,有中国教师在非洲的学校里传授知识,有中国工程师在非洲的工地上挥洒汗水……他们像一颗颗螺丝钉,牢牢地铆在“金线”上,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编织着中非人民守望相助的美好画卷。
深夜,李渊躺在床上,手机里传来李阳发来的消息:“爸爸,我今天去图书馆查了很多关于非洲农业的资料,发现有很多地方还需要改进的技术,我以后一定要像你一样,去非洲帮助更多的人。”
看着儿子的消息,李渊的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像李阳一样,怀揣着梦想,踏上了支援非洲的道路。如今,儿子也接过了接力棒,这份跨越山海的守护与传承,正是“中非金线”最珍贵的财富。
第二天一早,李渊又准时出现在种植园里。胶农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割胶刀在橡胶树上划出整齐的弧线,乳白色的胶乳顺着导管流入胶杯,像一串串珍珠,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远处的天空中,一架中国的货运飞机正在降落,机上载着新的烘干设备和深加工技术资料。李渊知道,这条“中非金线”还会继续延伸,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闪耀。它会见证更多的合作与友谊,见证更多的成长与变化,永远流淌在山海之间,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而他和苏瑶,还有千千万万的“金线守护者”,会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中非合作的新篇章,让“金线”上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