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689章 田野解难题:金线下的智慧与山海间的共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89章 田野解难题:金线下的智慧与山海间的共情

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 :田野解难题:金线下的智慧与山海间的共情

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奥莫部落,清晨的雾霭还没漫过茅草屋顶,李阳就跟着部落长老卡鲁穿过成片的金合欢树。脚下的红土地沾着露水,踩上去软乎乎的,远处传来牛羊的叫声,混着部落妇女们洗衣的歌谣,像一首自然的晨曲。

“前面就是我们的田地。”卡鲁长老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一片干裂的土地,语气里满是无奈,“每年旱季一到,河水退下去,地里就浇不上水,种的玉米和豆子一半都活不了。”

李阳蹲下身,手指捻起一把红土。土块在指尖轻轻一捻就碎了,没有一点湿气。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奥莫河,河水在旱季缩成了一条细流,离田地足有两里地远。“长老,之前试过挖水渠吗?”

“挖过!”旁边的年轻部落男子阿吉接过话,黝黑的脸上带着几分挫败,“去年雨季的时候挖了条小渠,可旱季一到,渠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且土太松,渠壁还总塌。”

李阳顺着阿吉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田边有一段废弃的土渠,渠壁上满是坍塌的痕迹,渠底还积着一层干硬的泥块。他站起身,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和指南针,一边在本子上画草图,一边问:“部落里有竹子或者棕榈叶吗?还有能编筐的藤条?”

卡鲁长老愣了愣,随即点头:“有!后山有一片竹林,棕榈叶和藤条也多的是,你要这些做什么?”

“用来修水渠。”李阳把画好的草图递过去,上面画着一条用竹子和棕榈叶加固的水渠,渠底还铺着一层混合了草木灰的黏土,“用竹子做渠壁的支架,棕榈叶铺在里面防水,再用草木灰和黏土混合夯实渠底,这样既能防止坍塌,又能减少水分蒸发。”

卡鲁长老和部落村民围过来看草图,虽然看不懂上面的文字,却能从图画里明白李阳的意思。阿吉指着草图上的支架,兴奋地说:“这样一来,渠壁就不会塌了!而且棕榈叶我们多的是,不用花一分钱!”

“不仅不用花钱,还能让部落的人都参与进来。”李阳笑着补充,“挖渠、砍竹子、编棕榈叶,每个人都能出份力,水渠修好了,大家种的庄稼都能受益。”

卡鲁长老紧紧握住李阳的手,黝黑的脸上满是激动:“小伙子,谢谢你!要是真能把水引到田里,你就是我们部落的恩人!”

当天下午,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男人们拿着锄头去挖渠,女人们背着竹筐去后山砍竹子、摘棕榈叶,孩子们也跟着帮忙捡拾藤条。李阳和阿吉一起,教大家如何把竹子切成均匀的竹片,如何用藤条将竹片固定成渠壁支架,如何将棕榈叶层层铺在支架里,再用草木灰和黏土混合夯实。

苏瑶和李渊得知消息后,也带着李悦赶了过来。苏瑶从电站调来了几卷防水布,帮着村民们铺在渠底,增加防水效果;李渊则跟着男人们一起挖渠,还教他们如何根据地形调整水渠的坡度,让水流得更顺畅;李悦则拿着画板,在田埂上画下村民们劳作的场景,时不时还会跑过去,帮女人们递递藤条、擦擦汗。

“妈妈,你看阿吉嫂子编棕榈叶编得多好!”李悦拉着苏瑶的手,指着不远处正在忙碌的阿吉妻子,“她还教我编小篮子呢,说等编好了,给我装刚摘的芒果。”

苏瑶笑着摸了摸李悦的头,目光望向田里忙碌的人群——中国的技术人员和非洲的部落村民,黄皮肤和黑皮肤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共同为了一片田地的丰收而努力。她突然觉得,这就是“金线”最动人的样子:不是冰冷的项目数据,不是宏大的合作协议,而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互助与共情。

傍晚时分,水渠的主体工程终于完成了。李阳和阿吉一起,带着几个年轻村民去奥莫河引水。当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缓缓流进田地,滋润着干裂的红土时,部落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孩子们围着水渠跑着、跳着,大人们则激动地互相拥抱,卡鲁长老更是热泪盈眶,对着李阳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中国朋友!你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希望!”

李阳连忙扶起卡鲁长老,心里满是触动。他想起自己刚到非洲时,还担心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做不好农业帮扶工作。可现在他才明白,只要真心为当地人民着想,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就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友谊。

当天晚上,部落里举办了盛大的篝火晚会。村民们杀了羊,煮了玉米粥,还跳起了传统的部落舞蹈。李悦跟着部落的小朋友们一起,围着篝火又唱又跳,脸上沾着锅灰也不在意;李阳则和阿吉坐在一旁,喝着当地的米酒,聊着未来的种植计划——阿吉说,等水渠的水稳定了,想跟着李阳种中国的优质大豆和蔬菜,卖到中国的超市去;李阳则答应阿吉,等过几天,就带他去阿达玛光伏电站的试验田,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

李渊和苏瑶坐在篝火旁,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相视一笑。苏瑶轻声说:“没想到阳阳能这么快融入这里,还能想出这么接地气的办法解决灌溉问题。”

“这孩子,随你,脑子活,还能吃苦。”李渊握住苏瑶的手,目光望向远处的星空,“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非洲时,也是在这样的篝火旁,跟当地村民一起吃饭、聊天。那时候我们就说,要让更多的中国技术、中国经验,真正扎根在非洲的土地上。现在看来,我们做到了,而且孩子们会做得更好。”

苏瑶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她想起自己刚做商务谈判时,因为不了解当地的习俗,好几次谈判都陷入僵局。后来还是李渊教她,要先走进当地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找到合作的突破口。如今,他们的孩子不仅继承了他们的事业,还用更年轻、更鲜活的方式,续写着中非友谊的故事。

第二天一早,李阳和阿吉带着部落的几个年轻村民,去了阿达玛光伏电站的试验田。李阳教他们如何检测土壤的肥力,如何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调整浇水和施肥的量,如何识别和防治常见的病虫害。阿吉学得很认真,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笔记,还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当地的肥料不足,能不能用草木灰和动物粪便混合代替;比如遇到极端天气,该如何保护作物。

李阳耐心地解答着阿吉的疑问,还跟他一起制定了详细的种植计划:先在部落的田地里试种一小片大豆和蔬菜,等有了收成,再带动更多的村民一起种;同时,跟国内的“农联易购”平台对接,确保种出来的作物能及时卖出去,让村民们能实实在在赚到钱。

“等我们的大豆丰收了,我要去中国看看!”阿吉兴奋地说,“我想看看中国的农场是什么样子,想尝尝中国的豆腐和豆浆,还想跟中国的农民朋友聊一聊。”

“没问题!”李阳笑着说,“等项目稳定了,我带你去中国,去我老家看看,那里有大片的农田,还有很多先进的农业设备。”

与此同时,苏瑶正在光伏电站的中控室里,跟国内的技术团队视频会议。屏幕里,国内的工程师正在演示新研发的光伏储能设备:“苏总,这款设备不仅储能容量大,还能适应高温、高湿度的环境,特别适合非洲的气候。等下个月第一批设备运到,就能安装在奥莫部落附近的光伏小电站,让部落的村民们也能用上稳定的电,晚上还能在灯下给作物育苗、加工农产品。”

苏瑶看着屏幕里的设备图纸,心里满是期待:“太好了!有了稳定的电和充足的水,部落的农业发展就能更上一层楼。到时候,我们还能在部落里建一个小型的农产品加工厂,把新鲜的蔬菜和豆子加工成干货、罐头,延长保质期,卖个好价钱。”

会议结束后,苏瑶走出中控室,看到李悦正趴在院子里的石桌上画画。画纸上,奥莫部落的红土地上,一条清澈的水渠蜿蜒流淌,水渠旁种满了绿油油的大豆和蔬菜,田埂上,黄皮肤和黑皮肤的人们手拉手笑着,远处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天空中还飘着一只印着中国结和非洲图腾的风筝。

“妈妈,你看我的画!”李悦举起画纸,兴奋地说,“我要把它送给卡鲁长老,告诉他,等部落的庄稼丰收了,这里会变得更漂亮!”

苏瑶接过画纸,轻轻抚摸着上面的色彩,眼眶再次湿润。她知道,这幅画里,不仅有李悦对部落的祝福,还有孩子们对中非友谊最纯真的期待。

当天下午,李渊、苏瑶带着李阳和李悦,跟奥莫部落的村民们告别。卡鲁长老把一串用红玛瑙和象牙雕刻的项链送给李悦,说这是部落最珍贵的礼物,代表着他们对中国朋友的祝福;阿吉则把一袋自己家种的玉米种子送给李阳,说希望这些种子能在中国和非洲的土地上,都长出丰硕的果实。

车子驶离部落时,村民们还在路边挥手送别。李悦趴在车窗上,用力挥着手,直到部落的身影消失在视野里。李阳握着阿吉送的玉米种子,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自己跟奥莫部落的故事,跟非洲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回到阿达玛光伏电站后,李阳立刻投入到部落种植计划的推进中。他跟国内的农业专家视频连线,根据奥莫部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调整了大豆和蔬菜的种植品种;他还跟“农联易购”平台对接,确定了农产品的收购标准和物流方案;苏瑶则忙着协调光伏储能设备的运输和安装,确保部落的小电站能尽快投入使用;李渊则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给李阳和苏瑶提供建议,帮他们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几天后,国内的第一批优质大豆种子和蔬菜种子运到了电站。李阳和阿吉一起,把种子送到了奥莫部落。村民们看到种子,都兴奋地围了过来,卡鲁长老还特意举行了简单的播种仪式,祈求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播种那天,李阳和阿吉一起,教村民们如何整地、播种、覆盖土壤。李悦也跟着一起,帮着村民们撒种子,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学得很认真。苏瑶和李渊则在一旁,用手机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打算把这些照片和视频发给国内的媒体,让更多的人看到中非人民携手合作的故事。

夕阳西下时,播种工作终于完成。看着田地里整齐的种子沟,村民们脸上满是期待。卡鲁长老拉着李阳的手,指着远处的奥莫河,轻声说:“中国朋友,你们就像这奥莫河的水,滋润了我们的土地,也滋润了我们的心。我们会永远记得你们的帮助,永远珍惜这份友谊。”

李阳点点头,心里满是感动。他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话:“所谓‘金线’,不是一条看得见的路,而是一条看不见的纽带,连接着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心。只要这条纽带还在,中非友谊就会永远传承下去。”

如今,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条“金线”,藏在奥莫部落的水渠里,藏在光伏电站的阳光里,藏在村民们丰收的笑容里,也藏在他和阿吉紧握的手心里。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去形容,不需要宏大的仪式去见证,它就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在每一次真诚的互助里,在每一份沉甸甸的信任里,慢慢生长,慢慢闪耀。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条“金线”还会继续延伸。它会延伸到奥莫部落的农田里,让那里的庄稼年年丰收;它会延伸到阿达玛的光伏板上,让那里的灯光永远明亮;它会延伸到中国和非洲的每一个角落,让两国人民的友谊永远深厚。而李渊、苏瑶、李阳、李悦,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会继续守护着这条“金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让它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闪亮,永远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