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九十章: 金穗满田畴:山海共情的丰收与传承的新程
埃塞俄比亚奥莫部落的雨季来得比往年早了些。清晨的雨滴敲打着棕榈叶,淅淅沥沥的声响里,李阳踩着泥泞的田埂走进大豆地,指尖拂过豆苗顶端的嫩芽——淡绿色的叶片上还挂着水珠,在晨光里透着勃勃生机。
“李阳!你快看!这几株豆苗又长高了!”阿吉的声音从田埂那头传来,他手里攥着一把刚拔的杂草,黝黑的脸上满是兴奋,“按照这个速度,下个月就能开花了!”
李阳笑着点头,蹲下身翻开随身携带的《作物生长日志》。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每天的气温、降雨量和豆苗生长高度,旁边还画着简单的生长曲线——这是他跟着国内农业专家学的方法,能更精准地掌握作物生长节奏。“阿吉,昨天我跟国内专家视频,他们说这个阶段要注意防蚜虫,我带了些生物农药过来,等雨停了我们就喷洒。”
阿吉接过李阳递来的农药瓶,小心翼翼地放进竹筐:“都听你的!上次你说的那个‘生物防治’,比我们以前用的土办法管用多了,既不伤害豆苗,还能保护地里的益虫。”
两人正说着,远处传来李悦清脆的喊声。只见她撑着一把小花伞,怀里抱着画板,身后跟着几个部落的小朋友,一路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哥哥!阿吉哥哥!我画了豆苗的生长过程,你们看像不像?”
李悦打开画板,纸上用彩笔清晰地画着豆苗从播种、发芽到长叶的全过程,每一幅小画下面都标着日期,旁边还歪歪扭扭地写着“要好好长大”。阿吉凑过去看,忍不住笑出声:“太像了!等豆子成熟了,我们把这幅画挂在部落的仓库里,让大家都看看豆苗是怎么长大的!”
孩子们围着画板叽叽喳喳地讨论,李阳趁机给他们讲大豆的营养价值:“这些豆子成熟后,可以煮着吃、炒着吃,还能磨成豆浆、做成豆腐,富含蛋白质,吃了能长高高、身体棒。”孩子们听得认真,其中一个叫姆巴的小男孩举起手:“李阳哥哥,等豆子丰收了,我能跟着你学做豆腐吗?我想做给爸爸妈妈吃。”
李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等丰收了,我们就在部落里办个‘美食节’,教大家做各种豆制品,好不好?”孩子们欢呼着答应,田埂上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雨停后,李渊和苏瑶也带着光伏电站的技术员赶来了。他们这次来,是为了给部落安装新的光伏储能设备——之前苏瑶协调的设备已经运到,只要安装调试完成,部落的每户人家都能用上稳定的电,晚上还能在灯下给作物育苗、加工农产品。
“李阳,这边的土壤湿度检测了吗?”李渊走到田埂边,手里拿着一个便携式检测仪,“雨季土壤容易积水,要是根部泡坏了,会影响后期收成。”
李阳接过检测仪,插进地里:“早上测过了,湿度在正常范围内。我跟阿吉商量好了,等下就去加固田埂,挖几条排水沟,防止积水。”
苏瑶则跟着部落妇女去了新村的加工厂。加工厂是上个月刚建好的,里面放着从中国运来的小型烘干设备和包装机。“这些设备操作很简单,按下这个绿色按钮就能启动,温度和时间都已经预设好了。”苏瑶一边演示,一边教妇女们如何将新鲜蔬菜和豆子烘干、包装,“烘干后的农产品能保存更久,还能卖个好价钱,以后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赚钱了。”
部落妇女们听得认真,纷纷上手尝试。阿吉的妻子阿依第一次操作包装机,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苏瑶耐心地指导她调整包装袋的位置,看着第一包烘干大豆顺利封装完成,阿依激动得抱住苏瑶:“谢谢你!苏姐姐!以后我再也不用怕豆子放坏了,还能给孩子们买新衣服了!”
傍晚时分,光伏储能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当部落的第一盏路灯亮起时,村民们都围了过来,看着明亮的灯光,脸上满是惊喜。卡鲁长老拉着李渊的手,指着路灯说:“以前我们晚上出门只能靠月光和火把,现在有了电灯,晚上也能在田里干活、在村里散步了。中国朋友,你们给我们带来了光明,也带来了希望!”
李渊握着卡鲁长老的手,真诚地说:“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中非友谊就像这路灯一样,会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接下来的日子里,奥莫部落的田间地头、加工厂里、新村的街道上,到处都能看到李阳一家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李阳和阿吉带领村民们防治病虫害、加固田埂、清理排水沟;苏瑶指导妇女们操作加工设备,对接国内的“农联易购”平台,确定农产品的发货时间和物流路线;李渊则忙着给部落的孩子们上课,教他们认识农作物、学习中文,还带着他们做科学小实验,培养他们对农业和科技的兴趣;李悦则每天跟着部落的小朋友们一起,用画笔记录下部落的变化,还教他们画中国的熊猫、长城和故宫。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大豆和蔬菜丰收的季节。奥莫部落的田地里,金黄的大豆挂满枝头,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拿着镰刀、背着竹筐,喜气洋洋地走进田里,开始收割。李阳和阿吉穿梭在田间,教大家如何正确收割、脱粒,确保颗粒归仓。
“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太多了!”卡鲁长老看着满仓的大豆,笑得合不拢嘴,“按照这个产量,除了自己吃,还能卖出去不少,我们部落的日子终于好起来了!”
丰收的第二天,部落里举办了盛大的“丰收节”。村民们杀了牛羊,煮了玉米粥,还把刚收割的大豆做成了豆浆、豆腐、豆干,摆了满满一桌子。李阳和苏瑶也从电站带来了月饼和糖果,跟村民们一起分享。
“这是中国的月饼,象征着团圆和丰收。”苏瑶给卡鲁长老递过一块月饼,“希望我们中非人民能像月饼一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卡鲁长老接过月饼,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太好吃了!以后每年丰收节,我们都要吃月饼,庆祝我们的友谊!”
丰收节上,李悦还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画展”,把她这段时间画的作品都挂了起来。有部落村民收割庄稼的场景,有光伏电站的夕阳,有奥莫河的晨雾,还有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笑脸。前来参加丰收节的其他部落的长老和村民们,都被这些画作吸引,纷纷称赞李悦是“中非友谊的小画家”。
“这些画不仅好看,还记录了奥莫部落的变化,记录了我们的友谊。”邻部的长老马库斯看着画作,真诚地说,“我们也想跟中国朋友合作,学习你们的农业技术和光伏技术,让我们部落的日子也能好起来。”
苏瑶笑着说:“只要大家有需求,我们随时都愿意帮忙。中非合作是开放的、共赢的,我们希望更多的非洲部落能受益,更多的非洲人民能过上好日子。”
丰收节后,第一批烘干后的大豆和蔬菜通过“农联易购”平台发往中国。当李阳告诉村民们,这些农产品在平台上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时,村民们都激动得欢呼起来。阿吉拿着手机,看着平台上的订单信息,兴奋地说:“我们的豆子卖到中国去了!以后我们要种更多的豆子,卖更多的钱,让更多的中国朋友吃到我们种的粮食!”
李阳拍着阿吉的肩膀,笑着说:“这只是个开始。等明年,我们还要扩大种植面积,引进更多的优质品种,建更大的加工厂,让奥莫部落成为非洲的‘农业示范基地’,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学习、合作。”
与此同时,国内的媒体也报道了奥莫部落的丰收故事。报纸上、电视里、网络上,到处都是李阳一家和村民们一起劳作、一起庆祝丰收的照片和视频。很多中国网友都留言说:“这才是真正的中非友谊,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像李阳一样,去非洲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非金线越来越亮!”
在遥远的中国,李阳的大学同学们看到报道后,也纷纷联系他,表示想来非洲看看,加入他的农业帮扶项目。“我们都觉得你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也想为中非合作出一份力。”同学们在视频里说,“等我们毕业,就去非洲找你!”
李阳看着视频里同学们热情的脸庞,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关注非洲、走进非洲,这条“中非金线”正在被更多的人守护和传承。
这天晚上,李阳一家坐在部落新村的屋顶上,看着远处的光伏电站闪烁的灯光,听着村里传来的欢声笑语,心里满是欣慰。
“没想到我们能在非洲收获这么多。”苏瑶靠在李渊的肩上,轻声说,“有村民们的信任,有孩子们的成长,还有这么多年轻朋友的加入。”
李渊握着苏瑶的手,目光望向星空:“这就是传承的意义。我们不仅要自己做好,还要带动更多的人,让这条金线延伸得更远,让中非友谊传承得更久。”
李阳看着身边的妹妹,笑着说:“悦悦,以后你想做什么?要不要跟哥哥一起,把非洲的农业做得更好?”
李悦眨了眨眼睛,认真地说:“我要做一名画家,把非洲的美景、中非的友谊都画下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和非洲是好朋友,我们一起努力,就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一家人相视而笑,屋顶上的月光温柔地笼罩着他们。远处的奥莫河静静流淌,河边的大豆地里,金黄的豆穗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也在诉说着中非人民携手前行的故事。
这条跨越山海的“中非金线”,正因为无数像李渊、苏瑶、李阳、李悦这样的人的守护与传承,变得愈发闪亮。它连接着中国与非洲的土地,连接着两国人民的心;它见证着丰收的喜悦,见证着友谊的成长;它照亮了非洲的夜晚,也照亮了中非人民共同的未来。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条“金线”还会继续延伸。它会延伸到更多的非洲部落,让更多的非洲人民用上稳定的电、种出丰收的粮;它会延伸到更多的中国乡村,让更多的中国人民吃到非洲的优质农产品、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它会延伸到更多的年轻人心中,让他们成为中非友谊的传承者、中非合作的推动者。
而李渊、苏瑶、李阳、李悦的故事,也会像奥莫河边的大豆一样,在岁月的浇灌下,结出更多的果实,永远流传在山海之间,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也永远铭记在中非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