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702章 草原风劲燃薪火,患难与共情更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02章 草原风劲燃薪火,患难与共情更浓

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草原风劲燃薪火,患难与共情更浓

桑布鲁部落的晨光总带着几分野性,金色的阳光穿过稀疏的金合欢树,在红土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李渊蹲在刚开垦的田埂边,指尖捻起一撮湿润的泥土,凑到鼻尖轻嗅——泥土里混着麦种萌发的清香,还有尼罗河水汽的温润,这是他在非洲十年里,最熟悉也最安心的味道。

“爹,老酋长说东边那片坡地得再挖两条排水沟,不然雨季来了容易淹苗。”李阳扛着铁锹跑过来,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阳光下闪着光。他身上的粗布工装沾了不少泥土,却丝毫掩不住少年人挺拔的身姿,像极了当年刚入军营、浑身是劲的李渊。

李渊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笑着点头:“你跟老酋长合计着办就行,注意别让部落的孩子们靠太近,铁锹沉,小心碰着。”话音刚落,就见不远处的草地上,李悦正牵着几个桑布鲁族小孩的手,蹲在画板前教他们画梧桐树。孩子们黝黑的小脸上满是好奇,用沾了颜料的手指在纸上涂涂画画,偶尔发出清脆的笑声,像草原上的百灵鸟。

苏瑶提着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煮好的绿豆汤,用粗陶碗盛着,还冒着热气。“歇会儿吧,喝碗汤降降温。”她把碗递给李渊和李阳,目光落在李悦身上时,眼底泛起温柔的涟漪,“悦悦这孩子,跟你一样心细,知道孩子们喜欢画画,特意把家里的颜料都带来了。”

李渊接过碗,喝了一口绿豆汤,清甜的凉意顺着喉咙滑下去,驱散了燥热。他望着妻儿的身影,忽然想起十年前初到非洲的那个夜晚——也是这样的星空,却没有如今的热闹。那时苏瑶抱着刚满五岁的李悦,坐在漏风的帐篷里,轻声安慰着哭着要找奶奶的孩子;而他则在帐篷外,望着漆黑的草原,心里满是忐忑:自己这个“兵王”,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给家人一个安稳的未来吗?

“在想什么呢?”苏瑶在他身边坐下,递给他一块手帕。她今天穿了件浅蓝色的棉布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纤细却结实的手腕——这十年里,她从一个在都市里养尊处优的医生,变成了能扛着药相走几十里山路、能在田里跟村民一起种麦的“苏大夫”,手上多了不少茧子,却更有力量了。

李渊接过手帕,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摇头:“在想十年前,你第一次给部落的孩子看病,紧张得手都抖了,结果人家孩子还反过来安慰你,说‘阿姨别怕,我不疼’。”

苏瑶脸颊微红,轻轻捶了他一下:“都多少年的事了,还提!那时候谁知道非洲的孩子这么坚强,摔破了膝盖,抹点草药就蹦蹦跳跳的。”她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的草原,“不过也多亏了这些孩子,我才知道,咱们来这里做的事,是真的有意义。”

正说着,部落的方向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呼喊声。李渊和苏瑶对视一眼,立刻站起身,朝着声音的方向跑去。只见几个桑布鲁族的汉子抬着一个受伤的青年,慌慌张张地朝着他们的临时医疗点跑去,青年的腿上缠着血淋淋的布条,脸色苍白如纸。

“怎么回事?”苏瑶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急救包,一边让汉子们把青年放在草席上,一边快速检查伤口。

“是鬣狗!”一个汉子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他去草原深处找丢失的牛,遇到了鬣狗群,被咬伤了腿!”

苏瑶的心一沉——鬣狗的牙齿带着剧毒,若是不及时处理,伤口很容易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她抬头对李阳说:“阳阳,快去把医疗点的消毒水和抗生素拿来,再烧一壶开水!悦悦,你去叫部落的女人们来帮忙,准备干净的布条!”

李阳和李悦立刻行动起来。李渊则守在苏瑶身边,帮她按住青年的腿,防止他因为疼痛挣扎。青年疼得浑身发抖,却咬着牙不肯出声,只是紧紧攥着拳头,眼底满是倔强。

“别怕,很快就好。”苏瑶轻声安慰着,用剪刀剪开青年腿上的布条。伤口很深,血肉模糊,还能看到几道清晰的齿痕。她深吸一口气,用消毒水仔细清洗伤口,动作麻利而轻柔——这十年里,她处理过无数这样的伤口,从最初的慌乱,到如今的镇定,每一次都像是在与死神赛跑。

李渊看着苏瑶专注的侧脸,心中满是心疼。他还记得,当年苏瑶为了学习非洲常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熬夜看了多少本专业书籍;为了给偏远部落的百姓看病,她多少次顶着烈日、冒着暴雨,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这个曾经连蟑螂都怕的女人,如今已经成了部落百姓口中最信赖的“苏大夫”。

“好了,伤口已经处理好了,接下来要每天换药,不能沾水,也不能走动太多。”苏瑶用干净的布条把青年的腿包扎好,又给他喂了一片抗生素,“我再给你开一副草药,煮水喝,能帮助伤口愈合。”

青年感激地看着苏瑶,用桑布鲁语说了一句“谢谢”。老酋长走过来,拍了拍青年的肩膀,又对苏瑶说:“苏大夫,真是太谢谢你了。如果不是你,他这条腿可能就保不住了。”

苏瑶笑着摇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以后让部落的人去草原深处,一定要多带几个人,注意安全。”

处理完伤口,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苏瑶收拾好医疗包,准备跟李渊一起回临时住处做饭,却见李悦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画纸:“爹,娘,你们看!这是孩子们画的‘未来的部落’,他们说要把学堂建得像画里一样,还要种好多梧桐树!”

李渊和苏瑶接过画纸,只见纸上画着一座漂亮的学堂,屋顶是茅草做的,墙壁是白色的,学堂后面种着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树下有孩子们在看书、玩耍,远处还有一片金黄色的麦田,麦田里有几个大人在劳作——正是他们一家人的样子。

“画得真好。”李渊摸了摸李悦的头,眼中满是欣慰,“等学堂建好了,咱们就把这张画挂在学堂的墙上,让大家都看看孩子们的心愿。”

李悦用力点头,小脸上满是兴奋:“好!我还要教孩子们画长城,画黄河,让他们知道咱们华夏有多么美丽!”

一家人说说笑笑地回到临时住处。这是一间用红土夯筑的小屋,虽然简陋,却收拾得干干净净。屋里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小的相框,里面是他们一家人在华夏老家的合影——照片里,李阳和李悦还是小小的孩子,李渊穿着军装,苏瑶穿着白大褂,一家人笑得格外开心。

苏瑶系上围裙,走进简易的厨房,开始准备午饭。李渊则坐在屋门口的小板凳上,拿出地图,仔细研究着“中埃2号”项目的下一步计划。李阳和李悦则在屋外的空地上,帮着部落的孩子们制作简易的玩具——用树枝做的小木马,用布条做的小玩偶,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午饭很简单,一碗番茄炒蛋,一碗炒青菜,还有一锅香喷喷的米饭。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却是一家人最熟悉的味道。苏瑶给每个人盛了一碗饭,笑着说:“今天的番茄是部落的大婶送的,特别甜,你们多吃点。”

李阳拿起筷子,夹了一块番茄放进嘴里,点了点头:“嗯,真甜!比咱们老家的番茄还甜!”

李悦则夹了一口青菜,对苏瑶说:“娘,你做的菜真好吃,比学堂里的阿姨做的还好吃!”

李渊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又看了看身边温柔的苏瑶,心中满是幸福。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带着家人来到非洲,虽然这里条件艰苦,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满足。

吃过午饭,李渊和李阳继续去田里干活,苏瑶则带着李悦去部落的医疗点坐诊。医疗点就在临时住处旁边,是一间小小的红土屋,里面摆放着几张简易的病床和一些常用的药品。部落的百姓们听说苏瑶坐诊,都纷纷赶来,有的是来看病的,有的是来送些自家种的蔬菜和水果的。

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走了进来,孩子发着高烧,小脸通红。苏瑶连忙给孩子量了体温,又仔细检查了一下,说道:“孩子是感冒了,有点炎症,我给你开点退烧药和消炎药,按时吃,过几天就好了。”她一边说,一边给妇人写了用药说明,还特意用桑布鲁语标注了用法用量。

妇人感激地接过药品和说明,对苏瑶说:“苏大夫,真是太谢谢你了。你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总是这么关心我们。”

苏瑶笑着说:“不用谢,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就这样,苏瑶和李悦在医疗点忙了一下午,直到太阳快落山了,才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李悦揉了揉酸痛的胳膊,对苏瑶说:“娘,原来当医生这么辛苦啊,你每天都要这么忙吗?”

苏瑶摸了摸李悦的头,温柔地说:“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大家康复后的笑容,娘就觉得很开心。你看,咱们能帮到这么多人,是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李悦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坚定:“娘,我以后也要当一名医生,像你一样,帮助更多的人!”

苏瑶欣慰地笑了,她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了,也懂得了“奉献”的意义。

傍晚时分,李渊和李阳从田里回来了。李阳的脸上沾了不少泥土,却笑得格外开心:“爹,娘,我们今天把东边的排水沟挖好了,老酋长说,就算雨季来了,咱们的麦子也不会被淹了!”

李渊也笑着说:“是啊,今天大家都很努力,部落的汉子们也帮了不少忙。等麦子成熟了,咱们就能给部落的百姓们分粮食了。”

一家人坐在屋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夕阳渐渐落下,把草原染成了一片金黄色。尼罗河的风从远方吹来,带着草原的清香,也带着一丝凉意。苏瑶起身回屋,拿了一件外套给李渊披上:“晚上风大,别着凉了。”

李渊接过外套,披在身上,握住苏瑶的手:“谢谢你,老婆。这十年里,辛苦你了。”

苏瑶笑着摇头:“不辛苦,只要能跟你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觉得很幸福。”

李阳和李悦坐在一旁,看着父母相握的手,脸上都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李悦轻声对李阳说:“哥,你看爹和娘多恩爱啊,以后我也要找一个像爹一样的人,跟他一起,做有意义的事。”

李阳摸了摸李悦的头,笑着说:“傻丫头,你还小呢,等你长大了,哥帮你找一个最好的。”

夜色渐渐降临,草原上的星星越来越亮,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钻石。部落的中央燃起了篝火,桑布鲁族的百姓们围着篝火,唱起了欢快的歌谣,还邀请李渊一家人一起参加。

李渊牵着苏瑶的手,李阳牵着李悦的手,走进了篝火圈。百姓们热情地给他们让出位置,还递给他们一些烤肉和水果。大家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唱着歌,偶尔还会跳上一段桑布鲁族的传统舞蹈。

李阳被几个部落的青年拉着,一起跳了起来。他学得很快,虽然动作还有些生疏,却充满了活力。李悦则坐在篝火旁,跟几个部落的小女孩一起,用桑布鲁语唱着她教她们的华夏儿歌。

李渊和苏瑶坐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又看了看身边热情的百姓们,心中满是感动。苏瑶靠在李渊的肩上,轻声说:“你看,咱们在这里,不是外人,而是一家人。”

李渊紧紧握住苏瑶的手,眼中满是坚定:“是啊,这里就是咱们的家。以后,咱们要在这里,把‘中埃2号’项目做好,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让华夏的薪火,在非洲的草原上,永远燃烧下去。”

篝火越烧越旺,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也照亮了草原的未来。这一夜,歌声、笑声、欢呼声,在草原上回荡了很久很久,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爱、关于奉献、关于跨越山海的友谊的故事。

次日清晨,天还没亮,李渊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了。他起身打开门,只见老酋长神色慌张地站在门口,说道:“李,不好了!草原上的‘黑风帮’来了,他们说要让我们交出所有的粮食和牲畜,不然就烧了我们的部落!”

李渊的心一沉——“黑风帮”是草原上的一个恶霸团伙,经常在各个部落之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没想到,这个团伙竟然会找到桑布鲁部落。

“老酋长,你别慌,我跟你去看看。”李渊一边说,一边穿上衣服,又叫醒了苏瑶、李阳和李悦,“你们在家待着,锁好门,不要出去。”

苏瑶担心地看着李渊:“你小心点,要不要跟埃方的驻军联系一下?”

李渊点了点头:“我已经让阳阳去联系了,你放心,我会没事的。”

李渊跟着老酋长来到部落的入口,只见十几个手持武器的壮汉站在那里,为首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脸上有一道长长的刀疤,眼神凶狠,一看就不是善茬。

“你们就是桑布鲁部落的人?”刀疤男开口说道,语气嚣张,“听说你们最近跟一群中国人走得很近,还种了不少麦子?识相的就赶紧把粮食和牲畜交出来,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

老酋长站出来,说道:“我们没有多少粮食和牲畜,这些都是我们用来活命的,不能给你们!”

“不能给?”刀疤男冷笑一声,“看来你们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兄弟们,给我上,把他们的粮食和牲畜都抢过来,再烧了他们的部落!”

就在这时,李渊站了出来,说道:“住手!你们要是敢动部落的一草一木,我绝不饶你们!”

刀疤男看向李渊,眼中满是不屑:“你是什么人?敢管老子的事?”

“我是‘中埃2号’农业合作项目的负责人,也是桑布鲁部落的朋友。”李渊语气坚定,“你们要是再在这里胡作非为,埃方的驻军马上就到,到时候你们想走都走不了!”

刀疤男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李渊竟然联系了埃方的驻军。他犹豫了一下,又看了看身边的手下,说道:“哼,算你们运气好!我们走!”说完,就带着手下们灰溜溜地离开了。

看着“黑风帮”的人走远了,老酋长松了一口气,对李渊说:“李,真是太谢谢你了。如果不是你,我们的部落就遭殃了。”

李渊摇了摇头:“不用谢,保护部落的百姓,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过‘黑风帮’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得尽快想办法,加强部落的防御,防止他们再来捣乱。”

老酋长点了点头:“你说得对,我们听你的安排。”

接下来的几天,李渊和埃方的驻军一起,帮桑布鲁部落加固了防御工事,还教部落的男人们一些基本的防身术和战斗技巧。苏瑶则带着李悦,给部落的百姓们普及安全知识,告诉他们遇到危险时该如何应对。李阳则负责跟埃方的驻军保持联系,随时关注“黑风帮”的动向。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桑布鲁部落的防御越来越坚固,百姓们的安全感也越来越强。而“中埃2号”项目的推进也没有受到影响,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播种的种子也都长出了嫩绿的芽,学堂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一天,学堂终于建成了。桑布鲁部落的百姓们都来到学堂,参加开学典礼。学堂的屋顶是茅草做的,墙壁是白色的,窗户上贴着孩子们画的画,看起来温馨而充满希望。学堂的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用中文和桑布鲁语写着“中埃友谊希望小学”。

李渊站在学堂的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他走上前,拿起话筒,对大家说:“今天,‘中埃友谊希望小学’正式建成了。这不仅是一座学堂,更是中埃两国友谊的象征。我们希望,这里的孩子们能够在这里学到知识,增长见识,将来成为中埃友谊的传承者,成为草原上的希望!”

百姓们纷纷鼓掌,掌声在草原上回荡。老酋长走上前,给李渊和苏瑶献上了桑布鲁族最珍贵的礼物——用兽皮做的披风,这是对最尊敬的人的祝福。

李悦牵着几个部落的小女孩,走进学堂,给她们分发课本和文具。孩子们抱着崭新的课本,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李阳则在学堂的后面,种下了几棵梧桐树的幼苗,他希望,这些梧桐树能够像孩子们一样,在草原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