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703章 风雨同舟护家园,薪火相传续华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03章 风雨同舟护家园,薪火相传续华章

第一千七百零三章 :风雨同舟护家园,薪火相传续华章

桑布鲁草原的雨季来得猝不及防。清晨还晴空万里,正午时分就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砸在金合欢树的枝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很快就在红土路上汇成了泥泞的小溪。李渊站在学堂的屋檐下,眉头紧锁地望着远处的麦田——新播的麦苗刚长出三寸高,若是雨水再这么下,东边的低洼地怕是真要淹水。

“爹,我跟几个部落的叔伯去东边挖排水沟了,您在家守着学堂,别让雨水漏进教室。”李阳扛着铁锹跑过来,裤脚已经沾满了泥点,却依旧笑得爽朗。他身后跟着四五个桑布鲁族汉子,每个人都背着蓑衣,手里握着锄头,眼神里满是坚定——这半年来,他们早已把麦田当成了自己的命根子,把李渊一家当成了最亲的人。

李渊拍了拍儿子的肩膀,递过一把加固过的木柄铁锹:“注意安全,别往深沟边靠,实在不行就先回来,等雨小了再说。”他看着李阳和汉子们的身影消失在雨幕中,转身走进学堂。教室里,苏瑶正和李悦一起,用木板挡住漏雨的窗缝,地上摆着几个陶盆,用来接屋顶渗下的雨水。

“屋顶的茅草还是薄了点,等雨季过了,得再铺一层。”苏瑶擦了擦额角的汗珠,语气里带着几分担忧。她今天穿了件耐脏的灰色布衫,袖口挽得很高,露出的手腕上沾了些泥污,却丝毫掩不住那份从容。这十年在非洲的历练,早已让她从当年那个娇弱的医生,变成了能扛事、能定心的“主心骨”。

李悦抱着一摞课本,小心翼翼地放在高处的木架上,生怕被雨水打湿:“娘,我已经把孩子们的课本都收好了,明天要是雨停了,就能正常上课了。”她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像极了苏瑶当年对医学执着的模样——如今的李悦,不仅能流利地用桑布鲁语给孩子们上课,还跟着苏瑶学了不少基础的医疗知识,成了部落里小有名气的“小大夫”。

李渊走到苏瑶身边,帮她扶住木板:“别担心,等雨停了,我去山里砍些粗壮的树枝,把屋顶加固一下。对了,医疗点的药品都收好了吗?可别让雨水泡坏了。”

“早就收好了,我昨天就把药品搬到了咱们住的屋子,那里地势高,安全。”苏瑶笑着点头,目光落在李渊沾了泥的裤脚上,“你也别总想着忙活,歇会儿喝口热水,这雨天凉,别冻着。”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桑布鲁部落的老酋长披着兽皮蓑衣,浑身湿透地跑了进来,嘴里还不停念叨着:“李!不好了!西边的牛圈被雨水冲垮了,好几头牛跑丢了!”

李渊心里一紧——那些牛是部落百姓半年的口粮,若是丢了,今年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他立刻拿起墙角的蓑衣:“老酋长,您别急,我这就带人去找!苏瑶,你在家守着学堂和医疗点,我带阳阳他们去西边的山谷看看,牛群说不定躲在那里避雨。”

苏瑶连忙给李渊递过一把油纸伞:“你拿着伞,注意脚下的泥坑,我已经把急救包准备好了,放在你随身的背包里,万一受伤了,记得及时处理。”她看着李渊的眼神里满是担忧,却也带着信任——她知道,这个曾经的兵王,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扛过去。

李渊接过伞,大步走出学堂。雨幕中,他很快就追上了正在挖排水沟的李阳和汉子们,简单说了牛圈被冲垮的事,大家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跟着他往西边的山谷跑去。雨水模糊了视线,红土路又滑又泞,几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跑,裤腿和鞋子早已被泥水泡透,却没人抱怨一句。

“爹,你看!前面山谷口有牛蹄印!”李阳突然停住脚步,指着地上的泥坑喊道。李渊蹲下身,仔细看了看——蹄印很新鲜,还带着水渍,显然是牛群刚留下的。他站起身,朝着山谷深处望去:“大家分头找,注意别走散了,找到牛群就吹口哨示意!”

几个人立刻分散开来,沿着山谷的两侧往里走。山谷里的树木更密,雨水顺着枝叶往下滴,打在脸上生疼。李渊走在最前面,手里握着一把砍刀,时不时砍断挡路的藤蔓。他的目光锐利如鹰,仔细观察着周围的动静——这草原上常有野兽出没,牛群受惊后,很可能会遇到危险。

“爹!这边有动静!”不远处传来李阳的喊声。李渊立刻朝着声音的方向跑去,只见李阳正站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指着前方——十几头牛正躲在一棵巨大的猴面包树下避雨,其中一头小牛的腿被藤蔓缠住了,动弹不得,其他的牛围在它身边,发出“哞哞”的叫声。

“太好了!牛群都在!”李渊松了一口气,快步走上前。他和李阳一起,小心翼翼地解开缠住小牛腿的藤蔓,小牛获救后,亲昵地蹭了蹭李阳的手,像是在表达感谢。其他的汉子们也陆续赶了过来,大家一起把牛群赶到开阔地带,清点数量——还好,只是跑丢了这十几头,没有少。

“咱们得赶紧把牛群赶回部落,雨要是再大,山谷里可能会发山洪。”李渊看了看天色,眉头又皱了起来。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在前边引路,有的在后边赶牛,小心翼翼地往山谷外走。刚走到山谷口,就听到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响——山洪来了!

“快!往高处跑!”李渊大喊一声,一把拉起身边的一个年轻汉子,朝着旁边的山坡跑去。大家也纷纷跟着往上跑,刚爬上山坡,就看到浑浊的洪水顺着山谷冲了下来,瞬间淹没了他们刚才站立的地方。

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年轻汉子拍着胸口,对李渊说:“李大哥,谢谢你!要不是你,我们今天就危险了!”

李渊摇了摇头,喘着气说:“大家都没事就好。牛群暂时安全了,咱们等洪水小一点,就把它们赶回部落。”

雨渐渐小了,洪水也慢慢退去。李渊带着大家,小心翼翼地把牛群赶回了部落。老酋长看到牛群平安归来,激动得热泪盈眶,拉着李渊的手说:“李,你真是我们部落的救星!要是没有你,我们今年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部落的百姓们也都围了过来,有的给他们递热水,有的给他们拿干净的衣服,还有的忙着给牛群喂食。苏瑶和李悦也赶了过来,看到李渊和李阳平安无事,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苏瑶拿出急救包,给李阳处理被藤蔓划伤的小腿:“你这孩子,怎么不知道小心点?要是伤得重了,娘该担心了。”

李阳笑着说:“娘,我没事,一点小伤而已。能把牛群找回来,比什么都强。”

晚上,部落的篝火又燃了起来。百姓们杀了一头羊,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羊肉汤,邀请李渊一家人一起分享。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喝着羊肉汤,聊着白天的惊险经历,偶尔发出阵阵笑声。老酋长举起陶碗,对李渊一家人说:“李,苏,阳阳,悦悦,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知道,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克服!”

李渊也举起陶碗,看着身边的妻儿和部落的百姓们,心中满是温暖:“老酋长,不用谢。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和你们一起面对,一起把桑布鲁部落建设得更好!”

篝火越烧越旺,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也照亮了草原的未来。这一夜,歌声和笑声在草原上回荡了很久很久,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团结、关于希望、关于风雨同舟的故事。

雨季很快就过去了,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麦田里的麦苗长得郁郁葱葱,眼看就要抽穗了;学堂里的孩子们每天都按时上课,朗朗的读书声在草原上回荡;医疗点也越来越热闹,苏瑶和李悦每天都要接待很多来看病的百姓,偶尔还会去偏远的村落义诊。

这天清晨,李渊正在田埂上查看麦苗的长势,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汽车的轰鸣声。他抬头望去,只见几辆越野车朝着部落的方向驶来,车身上印着“中埃农业合作项目”的字样——是国内派来的考察团!

李渊连忙跑回部落,告诉了苏瑶和孩子们这个好消息。大家都很兴奋,忙着打扫部落的场地,准备迎接考察团的到来。老酋长也特意穿上了最隆重的兽皮服饰,还让部落的孩子们准备了欢迎的舞蹈。

很快,越野车就开到了部落的广场上。考察团的团长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下车后,紧紧握住李渊的手说:“李同志,辛苦你们了!我们在国内就听说了你们的事迹,今天特意来看看,没想到你们把‘中埃2号’项目做得这么好!”

李渊笑着说:“团长,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多亏了国内的支持,还有部落百姓的配合,我们才能把项目做好。”

考察团的成员们参观了麦田、学堂和医疗点,看到绿油油的麦苗、明亮的学堂和忙碌的医疗点,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在学堂里,看到孩子们用流利的中文背诵古诗,团长感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桑布鲁部落的孩子们竟然能把中文说得这么好,你们真是为中埃友谊做了大贡献啊!”

在医疗点,苏瑶向考察团介绍了这半年来的医疗工作,还展示了他们整理的病历和药品清单。团长看着清单,对苏瑶说:“苏同志,你们不仅要照顾好部落的百姓,也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国内已经给你们寄来了一批新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很快就会到了。”

考察团在部落待了整整一天,临走时,团长对李渊说:“李同志,我们已经向国内汇报了你们的工作,上级决定给你们记大功!而且,‘中埃3号’项目也已经提上了日程,希望你们能继续带领大家,把这个项目做好,让更多的非洲百姓受益!”

李渊坚定地说:“请团长放心,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不辜负国内的期望,不辜负非洲百姓的信任!”

考察团的越野车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尘土中,部落的百姓们还在广场上欢呼雀跃。老酋长走到李渊身边,激动地说:“李,你们真是太厉害了!以后,我们桑布鲁部落一定会越来越好!”

李渊看着身边的妻儿和部落的百姓们,心中满是感慨。他知道,这半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不仅给桑布鲁部落带来了希望,也为中埃友谊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这天晚上,李渊一家人坐在屋门口的小板凳上,望着草原上的星空。李阳兴奋地说:“爹,娘,以后我们要做‘中埃3号’项目了,是不是就能帮助更多的部落了?”

李渊点了点头,摸了摸李阳的头说:“是啊,以后我们要去更多的草原,帮助更多的百姓种麦子、建学堂、开医疗点,让华夏的薪火在非洲的土地上燃烧得更旺!”

李悦也笑着说:“那我以后要教更多的孩子学中文,学知识,让他们成为中埃友谊的小使者!”

苏瑶靠在李渊的肩上,轻声说:“无论以后去哪里,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李渊紧紧握住苏瑶的手,望着璀璨的星空,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有妻子的陪伴,有孩子们的支持,有部落百姓的信任,还有身后祖国的坚强后盾。

他仿佛看到,几年后,非洲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田,一座座学堂和医疗点拔地而起,孩子们的读书声和百姓们的笑声在草原上回荡;他仿佛看到,中埃两国的友谊越来越深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非洲,帮助非洲百姓建设家园,越来越多的非洲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技术和文化;他仿佛看到,华夏的薪火在非洲的土地上代代相传,照亮了非洲的未来,也照亮了中埃友谊的明天。

夜色渐深,草原上的风轻轻吹过,带来了麦田的清香,也带来了希望的气息。李渊一家人坐在屋门口,聊着未来的计划,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知道,只要他们风雨同舟,携手并进,就一定能在非洲的草原上,续写更多关于爱、关于奉献、关于薪火相传的华章。

几天后,国内寄来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到了。苏瑶和李悦忙着整理药品,给医疗点添置新的设备;李渊和李阳则带着部落的百姓们,开始为“中埃3号”项目做准备,他们去附近的部落考察,了解当地的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

桑布鲁部落的百姓们也都主动加入进来,有的帮着整理药品,有的帮着绘制地图,有的则去附近的部落宣传“中埃3号”项目。大家都相信,在李渊一家人的带领下,他们一定能把“中埃3号”项目做好,让更多的非洲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天,李渊带着李阳去附近的“卡鲁部落”考察。卡鲁部落比桑布鲁部落更偏远,条件也更艰苦,部落里没有学堂,没有医疗点,百姓们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看到李渊和李阳的到来,卡鲁部落的老酋长非常激动,他握着李渊的手说:“李,我们早就听说了你们的事迹,也盼着你们能来我们部落,帮我们种麦子、建学堂、开医疗点!”

李渊笑着说:“老酋长,我们这次来,就是为了‘中埃3号’项目。只要你们愿意,我们就会帮你们开垦土地、播种麦子,帮你们建学堂、开医疗点,让你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卡鲁部落的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欢呼雀跃起来。他们围着李渊和李阳,不停地问着关于麦子、学堂和医疗点的事,眼中满是期待。

李阳拿出地图,给卡鲁部落的百姓们介绍“中埃3号”项目的计划:“我们会先帮你们开垦两百亩土地,种上高产的麦种,然后建一座学堂和一座医疗点。等麦子成熟了,我们还会教你们如何储存粮食,如何制作面粉……”

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们知道,李渊和李阳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考察结束后,李渊和李阳回到了桑布鲁部落。他们把卡鲁部落的情况告诉了苏瑶和李悦,还有老酋长。大家都很兴奋,开始制定详细的计划,准备尽快启动“中埃3号”项目。

苏瑶说:“我和悦悦可以先去卡鲁部落做一次义诊,了解当地百姓的健康状况,顺便给他们普及一些医疗知识。”

李阳说:“我可以带着桑布鲁部落的汉子们,去卡鲁部落帮忙开垦土地,争取早日把麦子种下去。”

老酋长也说:“我们部落可以给卡鲁部落送一些种子和农具,帮他们尽快启动项目。”

李渊看着大家积极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中埃3号”项目一定会成功,因为他们有一群团结、善良、充满希望的伙伴。

很快,“中埃3号”项目就正式启动了。苏瑶和李悦带着药品和医疗设备,去了卡鲁部落做义诊;李阳带着桑布鲁部落的汉子们,去了卡鲁部落开垦土地;李渊则忙着协调国内的资源,给项目提供更多的支持。

卡鲁部落的百姓们也都积极参与进来,有的帮着开垦土地,有的帮着搭建医疗点和学堂,有的则帮着苏瑶和李悦照顾病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几个月后,卡鲁部落的麦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学堂和医疗点也建成了。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认真地学习中文和知识;百姓们有了病痛,也能及时去医疗点看病。卡鲁部落的百姓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李渊一家人带来的,都是“中埃3号”项目带来的。

这天,李渊一家人来到卡鲁部落,参加学堂和医疗点的落成典礼。卡鲁部落的百姓们都穿着隆重的服饰,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还为李渊一家人献上了最珍贵的礼物。

老酋长握着李渊的手,激动地说:“李,谢谢你!是你们改变了我们卡鲁部落的命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的帮助!”

李渊笑着说:“老酋长,不用谢。中埃两国是好朋友,好伙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以后,我们还会一起努力,把卡鲁部落建设得更好,把‘中埃3号’项目做得更好!”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卡鲁部落的草原上,洒在绿油油的麦田上,洒在孩子们幸福的笑脸上。李渊一家人站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幸福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