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跨洲传情牵故土,草原筑梦续新篇
汽车在草原上行驶了整整两天,终于抵达了“中埃4号”项目的目的地——瓦卡部落。这里比马萨部落更靠近沙漠边缘,红土路上满是碎石,风一吹就卷起漫天黄沙,远处的茅草屋在风沙中若隐若现,透着几分苍凉。
李渊刚下车,就被一阵熟悉的手机铃声惊到——是国内老家的号码。他连忙接起,电话那头传来母亲苍老却充满活力的声音:“阿渊啊,你们在非洲还好吗?我跟你爸看新闻,说你们又帮着建学堂了,真为你们骄傲!”
“娘,我们都好,您跟我爸别担心。”李渊的声音不自觉放柔,手指摩挲着手机壳——那是苏瑶去年特意给他换的,上面印着一家人的合照,“最近家里天气怎么样?我爸的腿还疼吗?”
“挺好的,你爸天天去公园遛弯,腿比以前好多了。”母亲笑着说,“对了,你堂哥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学的农业专业,说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去帮着别人种庄稼呢!”
挂了电话,李渊心中满是暖意。他抬头看向苏瑶,正好对上她温柔的目光:“是妈打来的吧?家里都好?”
“都好,妈说爸的腿好多了,还说堂哥家的孩子考上农业大学了。”李渊握住苏瑶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没想到咱们做的事,还能影响到老家的孩子。”
李阳和李悦也围了过来,李悦好奇地问:“爹,奶奶有没有说想我们呀?我还想跟奶奶视频,给她看瓦卡部落的麦子呢!”
“肯定想啊,等咱们把营地安顿好,就跟奶奶视频。”李渊笑着摸了摸李悦的头,目光转向不远处——瓦卡部落的老酋长正带着一群人朝他们走来,为首的老人穿着深蓝色的兽皮长袍,手里握着一根镶嵌着贝壳的木杖,脸上满是皱纹,却眼神明亮。
“欢迎你们,来自中国的朋友!”老酋长用生硬的中文说道,身后的族人纷纷点头,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眼中的热情却让人倍感温暖。老酋长身后跟着一个年轻姑娘,梳着两条麻花辫,手里捧着一个陶碗,碗里盛着清澈的水:“这是我们部落的‘欢迎水’,喝了它,就是一家人了。”
李渊接过陶碗,一饮而尽——水带着淡淡的甜味,是从远处的井里打来的。他递还陶碗时,注意到姑娘的手臂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像是被什么东西划伤的。
“这是我的孙女阿雅,”老酋长介绍道,“去年沙漠里的狼群闯进部落,她为了保护孩子,被狼咬伤了。”
苏瑶心中一紧,连忙拉过阿雅的手臂查看:“伤口愈合得不太好,还会疼吗?”阿雅点了点头,眼里闪过一丝怯意。苏瑶从药箱里拿出药膏,轻轻涂在阿雅的伤疤上:“这是消炎的药膏,每天涂两次,过段时间就不疼了。”
阿雅感激地看着苏瑶,用部落的语言说了句“谢谢”,虽然听不懂,但那真诚的眼神,却让苏瑶心中一暖。
接下来的日子,李渊一家人开始忙着安顿营地。瓦卡部落的条件比之前的部落更艰苦,没有稳定的水源,土地也更贫瘠,沙子多、泥土少,根本不适合种麦子。部落的人大多靠挖野菜、摘野果为生,孩子们瘦得只剩皮包骨,看到李渊他们带来的饼干,眼睛都亮了。
“爹,这里的土地太沙了,种麦子肯定不行。”李阳蹲在地上,抓起一把土,沙子从指缝间簌簌落下,“咱们得想办法改良土壤,不然种子种下去也发不了芽。”
李渊点了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沙漠:“我跟国内的农业专家联系过,他们说可以用‘沙改土’的办法,把秸秆、粪便混合到沙子里,增加土壤的肥力。另外,咱们还得挖一口深井,解决水源的问题。”
说干就干。李渊带着李阳和部落的汉子们,每天天不亮就去远处的草原割秸秆,再把部落里的牛羊粪便收集起来,混合到沙土里;苏瑶则带着李悦和阿雅,挨家挨户地给族人看病,教她们如何储存食物、预防疾病,还帮着照顾生病的孩子;阿雅也成了李悦的小帮手,她熟悉部落的语言,帮着李悦给孩子们讲课,教她们认识汉字,学唱中文儿歌。
可困难还是接踵而至。割秸秆的地方离部落很远,来回要走四个小时,汉子们每天累得倒头就睡;挖井也不顺利,挖了好几米深,还是没见到水,部落里有人开始动摇:“也许咱们部落天生就不适合种麦子,还是算了吧。”
李渊没有放弃。他给汉子们打气:“再坚持几天,咱们再挖深一点,肯定能找到水!想想以后,孩子们能吃上白面馒头,不用再饿肚子,咱们现在的辛苦就都值了!”
苏瑶也在一旁帮腔:“我跟国内联系过,他们会给咱们寄来更好的种子和农具,只要咱们找到水,改良好土壤,肯定能种出麦子!”
也许是信念的力量,第五天的时候,挖井的地方终于冒出了清水!汉子们兴奋地欢呼起来,纷纷跳进井里,用桶把水提上来,洒在干裂的土地上。老酋长看着清水,激动得热泪盈眶:“水!我们有水了!以后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水源解决了,改良土壤的工作也顺利了很多。一个月后,瓦卡部落的土地终于从沙土变成了适合耕种的土壤。李渊带着大家,把国内寄来的麦种播撒下去,孩子们也跟着帮忙,小手捧着种子,小心翼翼地撒在田里,眼里满是期待。
这天晚上,李渊收到了国内寄来的包裹——是母亲寄来的腊肉和咸菜,还有父亲手写的一封信。信上的字迹有些颤抖,却写得很认真:“阿渊,得知你们在瓦卡部落找到了水源,我和你妈都很高兴。家里一切都好,你不用惦记,安心做好你的事,为国家争光,为咱们老李家争光!”
李渊把信读给苏瑶和孩子们听,李悦听得眼睛红红的:“爹,奶奶寄的腊肉好香,我想跟奶奶视频,告诉她咱们种的麦子已经发芽了!”
苏瑶拿出手机,拨通了视频电话。屏幕里很快出现了母亲的笑脸,她看到李悦,连忙说:“悦悦啊,奶奶好想你,快让奶奶看看瓦卡部落的麦子!”
李悦拿着手机,跑到田边,对着屏幕展示绿油油的麦芽:“奶奶你看,这是咱们种的麦子,已经发芽了!等成熟了,我给你寄新麦粉做的馒头!”
母亲笑得合不拢嘴:“好,好,奶奶等着吃悦悦寄的馒头!阿渊,苏瑶,你们在那边要照顾好自己,别太累了。”
挂了视频,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其实有时候我也会想家,想家里的饺子,想楼下的菜市场。”
李渊紧紧握住她的手:“我知道,等‘中埃4号’项目结束,咱们就回一趟家,陪爸妈好好待几天,吃你包的饺子,逛你喜欢的菜市场。”
日子一天天过去,瓦卡部落的麦子长得越来越高,绿油油的麦田在沙漠边缘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苏瑶的医疗点也越来越热闹,每天都有族人来看病,阿雅也跟着苏瑶学会了不少医疗知识,能帮着处理一些小伤口;李悦的学堂里,孩子们已经能流利地背诵中文古诗,还会用中文写自己的名字。
这天,瓦卡部落突然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是来自中国的记者团,他们听说了李渊一家人的事迹,特意来采访。记者们跟着李渊参观了麦田、学堂和医疗点,看到绿油油的麦田、明亮的学堂和忙碌的医疗点,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李同志,您放弃国内的舒适生活,带着家人来非洲帮助部落百姓,是什么支撑着您一直坚持下来的?”一位记者问道。
李渊看着身边的妻儿和部落的百姓们,笑着说:“是责任,也是热爱。我曾经是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我的责任;现在,能帮着非洲百姓过上好日子,促进中埃友谊,也是我的责任。而且,你看这里的百姓多淳朴,孩子们多可爱,能为他们做些事,我觉得很有意义。”
记者又问苏瑶:“苏女士,您作为一名医生,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工作,有没有后悔过?”
苏瑶摇了摇头:“从来没有后悔过。看到族人康复后的笑容,看到孩子们能健康成长,我觉得一切都值了。而且,有阿渊和孩子们在身边,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很幸福。”
采访结束后,记者团给部落的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礼物——书包、文具、书籍,还有足球。孩子们拿着礼物,兴奋地在草地上踢起了足球,笑声传遍了整个部落。
麦子成熟的季节很快就到了。金色的麦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部落的百姓们拿着镰刀,兴高采烈地收割着麦子,孩子们也跟着帮忙,捡拾掉落的麦穗。李渊和李阳也加入了收割的队伍,苏瑶和李悦则在田边煮着茶水,给大家解渴。
晚上,瓦卡部落举行了盛大的丰收宴。营地中央燃起了巨大的篝火,烤羊的香味飘满了整个营地。老酋长举起酒碗,对着大家说:“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能吃上白面馒头,都要谢谢李和他的家人!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我提议,为李和他的家人,干杯!”
“干杯!”大家都举起酒碗,齐声喊道。
李渊站起身,举起酒碗,眼中满是感慨:“谢谢大家!其实,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希望,以后瓦卡部落能越来越好,孩子们能有学上,大人们能有饭吃,咱们中埃两国的友谊,能像这片麦田一样,越来越茂盛!”
篝火越烧越旺,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李阳和阿雅带着孩子们在草地上跳舞,李悦则和部落的女人们一起唱歌,苏瑶靠在李渊的肩上,轻声说:“你看,咱们又完成了一个心愿。”
李渊紧紧握住苏瑶的手,目光望向远方的星空——那里有一颗星星特别亮,像是老家的方向。他知道,无论他们在非洲待多久,心中永远牵挂着故土;而这片草原,也早已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几天后,国内传来消息,“中埃5号”项目已经批准,希望李渊一家人能继续负责。李渊看着消息,又看了看身边的妻儿,笑着说:“看来,咱们的草原梦,还得继续做下去。”
苏瑶笑着点头:“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去哪里,做什么,我都愿意。”
李阳和李悦也兴奋地说:“爹,娘,我们跟你们一起去!我们还要帮更多的部落,种更多的麦子,建更多的学堂!”
瓦卡部落的百姓们听说李渊一家人要走,都舍不得他们。阿雅抱着李悦,眼泪汪汪地说:“悦悦,你们还会回来吗?我还想跟你一起教孩子们唱歌,一起看麦子。”
李悦擦了擦阿雅的眼泪:“阿雅,我们肯定会回来的!等我们帮其他部落种好麦子,就来看你,还会给你带华夏的糖果和书本!”
老酋长也拉着李渊的手,递给他一个用贝壳做的护身符:“李,这是我们部落最珍贵的礼物,能保佑你们平安。无论你们去哪里,瓦卡部落永远是你们的家!”
李渊接过护身符,紧紧握在手里:“谢谢老酋长,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汽车缓缓驶离瓦卡部落,部落的百姓们站在路边,挥手送别,直到汽车消失在远方的黄沙中,还在不停地挥手。李悦趴在车窗上,看着越来越远的瓦卡部落,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爹,我会想阿雅和孩子们的。”
李渊摸了摸李悦的头,轻声说:“我们会回来的,而且,我们还会认识更多的朋友,帮助更多的人。”
汽车行驶在草原上,前方是充满希望的新旅程。李渊看着车窗外的风景,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新的故事,又要开始了。而他们一家人,会带着初心和使命,在非洲的草原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让华夏的薪火,照亮更多人的未来,让中埃友谊的桥梁,越来越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