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兵王归回 > 第1704章 新途再启援邻部,同心共筑友谊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04章 新途再启援邻部,同心共筑友谊桥

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新途再启援邻部,同心共筑友谊桥

卡鲁部落的晨光总带着麦香,刚抽穗的麦苗在风里轻轻摇晃,像给草原铺了层绿绒毯。李渊站在田埂上,手里捏着穗子仔细查看,指尖沾了些清晨的露水——这是“中埃3号”项目种下的第一批麦种,再过两个月就能收割,想到卡鲁部落百姓丰收时的笑脸,他眼底也泛起暖意。

“爹,老酋长说北边的‘马萨部落’派了使者来,想跟咱们聊聊合作的事。”李阳骑着马跑过来,马背上还挂着刚从河里打的鱼,鱼鳞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他这半年晒得更黑了,肩膀也更宽了,骑马的姿态挺拔如松,像极了当年在军营里执行任务的李渊。

李渊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露水:“使者在哪?咱们去会会。”他知道马萨部落——那是草原上最偏远的部落之一,靠放牧为生,去年遭遇旱灾,牛羊死了大半,百姓们日子过得艰难。之前就听说他们想搞农业,却没种子没技术,如今主动来谈合作,倒是个帮他们的好机会。

两人刚走到部落广场,就见几个穿着兽皮、头戴羽毛头饰的人站在那里,为首的是个中年汉子,手里握着一根雕刻着花纹的木杖,眼神里满是期待,又带着几分局促。老酋长连忙迎上来介绍:“李,这是马萨部落的使者阿吉,他们想请你们帮忙种麦子,建学堂。”

阿吉上前一步,用生硬的中文说道:“李……我们部落,饿肚子的人多。听说你们让桑布鲁、卡鲁部落有饭吃,有书读……我们,也想有。”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是几颗干瘪的麦粒,“这是我们仅有的麦种,种下去,只长草……”

李渊接过麦粒,指尖轻轻摩挲着——麦粒又小又瘪,显然是营养不良的种子。他抬头看向阿吉,语气坚定:“阿吉,放心,我们帮你们!种子、农具、技术,我们都有,只要你们愿意学,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阿吉眼睛一亮,突然跪了下来,身后的随从也跟着跪下,对着李渊连连磕头。李渊连忙扶起他们:“别这样,我们是朋友,互相帮忙是应该的。”

苏瑶和李悦这时也走了过来,苏瑶手里拿着一个药箱:“阿吉使者,我是医生,要是部落里有人生病,我们可以先去看看,顺便给大家讲讲卫生常识。”李悦则抱着一摞画册,里面是她画的麦田、学堂,还有华夏的风景:“这是我画的,等学堂建好了,孩子们就能像这样读书、画画。”

阿吉看着画册,又看了看苏瑶和李悦,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三天后,李渊带着李阳、苏瑶和几个桑布鲁部落的老农,跟着阿吉去了马萨部落。一路向北,草原越来越辽阔,却也越来越荒凉,偶尔能看到饿死的牛羊骸骨,看得人心头发酸。李阳握紧了拳头:“爹,咱们一定要尽快帮马萨部落种上麦子,不能再让他们饿肚子了。”

李渊拍了拍他的肩膀:“会的,咱们这就去给他们希望。”

马萨部落的营地比想象中更简陋,茅草屋破旧不堪,孩子们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瘦得只剩皮包骨,看到李渊一行人,都怯生生地躲在大人身后,却又忍不住探出头,好奇地看着他们带来的种子和农具。

老酋长带着部落的人在营地门口迎接,他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却精神矍铄。看到李渊,他连忙上前握住手:“李,欢迎你们!我们等这一天,等了太久了。”

接下来的日子,李渊一行人开始忙碌起来。李渊带着李阳和部落的汉子们勘察土地,选了块靠近小河的平坦地带,教他们如何翻土、施肥、播种;苏瑶则带着李悦和部落的女人们,挨家挨户地看病、送药,教她们如何煮干净的水、如何储存食物,还帮着照顾生病的孩子;晚上,李悦就在篝火旁,给孩子们讲华夏的故事,教他们说简单的中文,孩子们从最初的胆怯,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围着李悦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

可困难也随之而来。马萨部落的人从没种过麦子,翻土时要么翻得太浅,要么把土块弄得太大;播种时要么播得太密,要么播得太稀。有个叫卡姆的汉子急得直跺脚:“李,我们太笨了,学不会……”

李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急,谁都不是一开始就会的。来,我再教你一遍,你看,翻土要这样,深度刚好没过手掌,土块要打碎,这样种子才能发芽……”他一边说,一边手把手地教卡姆,动作耐心又细致。

苏瑶那边也遇到了麻烦。部落里有个老人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疼得下不了床,部落的人说这是“被恶灵缠上了”,不让苏瑶靠近。苏瑶没有放弃,她让李悦去跟老人的孙子沟通,给孩子讲关节炎是怎么回事,还拿了些糖果给他。孩子被说动了,拉着苏瑶去见老人。苏瑶给老人做了检查,开了些消炎药,又教老人的家人如何用草药热敷,没过几天,老人就能下床走路了。

“苏大夫,你真是神医!”老人拉着苏瑶的手,激动得热泪盈眶。部落的人也对苏瑶彻底信服了,遇到不舒服的,都主动来找她看病。

这天傍晚,李渊和李阳刚从田里回来,就见苏瑶和李悦带着几个孩子,在营地门口的空地上画画。孩子们拿着彩色的粉笔,在地上画着麦田、学堂,还有一家人手拉手的样子。李悦指着画对孩子们说:“这是咱们以后的样子,有吃不完的麦子,有漂亮的学堂,大家都开开心心的。”

李渊走过去,看着地上的画,又看了看妻儿的笑脸,心中满是幸福。苏瑶递给他一块烤饼:“刚跟部落的大婶学的,用玉米粉做的,你尝尝。”李渊接过烤饼,咬了一口,虽然没有家乡的味道,却满是温暖。

“爹,你看!咱们种的麦子已经发芽了!”李阳突然指着田里喊道。李渊抬头望去,只见绿油油的麦芽从土里钻了出来,在夕阳下泛着微光,像一片希望的海洋。部落的人也都围了过来,看着麦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人甚至唱起了部落的歌谣,歌声悠扬,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

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就找上门了。这天早上,一群穿着黑色衣服、拿着武器的人突然闯进了部落的营地,为首的是个脸上有刀疤的男人,正是之前骚扰桑布鲁部落的“黑风帮”首领。

“把你们的种子和粮食都交出来!不然,就烧了你们的营地!”刀疤男嚣张地喊道,手里的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部落的人吓得四处逃窜,老酋长试图阻拦,却被刀疤男的手下推倒在地。“爹!不好了!黑风帮来了!”李阳气喘吁吁地跑到李渊身边。

李渊脸色一沉,立刻拿起放在身边的砍刀——这是他用来开垦土地的工具,此刻却成了保护部落的武器。“苏瑶,你带着李悦和孩子们躲进茅草屋,锁好门!我和阳阳去对付他们!”

“爹,我跟你一起去!”李阳说着,也拿起了一把锄头。

李渊点了点头,父子俩朝着刀疤男冲了过去。刀疤男没想到李渊敢反抗,愣了一下,随即冷笑:“上次让你跑了,这次看你还怎么跑!兄弟们,给我上!”

十几个黑风帮的人朝着李渊和李阳冲了过来。李渊手持砍刀,眼神锐利如鹰,他曾是战场上的兵王,对付这些恶霸绰绰有余。他躲过一个人的攻击,反手一砍刀,砍在了那人的胳膊上,那人惨叫一声,倒在地上。李阳也不甘示弱,他跟着李渊学过一些防身术,虽然经验不足,却也勇猛,一锄头砸在一个人的背上,那人疼得龇牙咧嘴。

苏瑶躲在茅草屋里,听到外面的打斗声,心里满是担忧。她看到部落的汉子们都躲在一旁,不敢上前,便打开门,对着他们喊道:“大家别躲了!黑风帮抢了我们的种子和粮食,我们就没饭吃了!只有一起反抗,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

部落的汉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想起李渊一家人对他们的好,想起刚发芽的麦子,终于鼓起勇气,拿起身边的木棍、石头,朝着黑风帮的人冲了过去。

局势瞬间逆转,黑风帮的人被打得节节败退。刀疤男见状,从腰间掏出一把手枪,对准了李渊:“都不许动!再动我就开枪了!”

就在这危急关头,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是埃方的驻军来了!之前李渊就担心黑风帮会再来捣乱,提前跟埃方驻军联系好了,让他们多留意马萨部落的动向。

刀疤男脸色一变,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连忙带着手下们仓皇逃窜。埃方的驻军在后面追了一阵,虽然没追上,却也缴获了他们的一些武器。

埃方军官走到李渊身边,握住他的手:“李,没事吧?以后再有情况,随时跟我们联系。”

李渊摇了摇头:“没事,谢谢你们及时赶到。”

部落的百姓们围了上来,对着李渊和埃方军官连连道谢。老酋长拉着李渊的手,激动地说:“李,谢谢你!是你让我们知道,我们也能保护自己的家园!”

李渊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接下来的日子,李渊和埃方驻军一起,帮马萨部落加固了营地的防御,还教部落的汉子们一些基本的防身术和战斗技巧。苏瑶则继续给部落的百姓们看病、送药,李悦也继续教孩子们读书、画画。

麦子长得越来越高,很快就到了抽穗的季节。马萨部落的百姓们每天都会去田里看看,脸上满是期待。这天,阿吉跑来找李渊,兴奋地说:“李,老酋长说,等麦子收割了,要办一个‘丰收宴’,邀请桑布鲁、卡鲁部落的人一起来庆祝,还要好好谢谢你和你的家人!”

李渊笑着点头:“好啊,到时候咱们一起庆祝,好好热闹热闹。”

丰收的日子终于到了。金色的麦子在田里沉甸甸的,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部落的百姓们拿着镰刀,兴高采烈地收割着麦子,孩子们也在田里跑来跑去,帮忙捡拾掉落的麦穗。李渊和李阳也加入了收割的队伍,苏瑶和李悦则在田边煮着茶水,给大家解渴。

晚上,“丰收宴”如期举行。营地中央燃起了巨大的篝火,烤羊的香味飘满了整个营地。桑布鲁、卡鲁部落的人也都来了,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烤肉,喝着美酒,唱着歌谣,跳着舞蹈。

老酋长站起身,举起酒碗,对着大家说:“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好的收成,能吃上饱饭,都要谢谢李和他的家人!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种子、技术,带来了希望!我提议,为李和他的家人,干杯!”

“干杯!”大家都举起酒碗,齐声喊道。

李渊也站起身,举起酒碗,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感慨:“谢谢大家!其实,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我希望,以后我们几个部落能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一起把草原建设得更好,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篝火越烧越旺,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也照亮了草原的未来。李阳和几个部落的青年一起跳着舞,李悦则和孩子们围在篝火旁,唱着她教的中文儿歌。苏瑶靠在李渊的肩上,轻声说:“你看,我们在这里,真的做到了。”

李渊紧紧握住苏瑶的手,眼中满是坚定:“是啊,我们做到了。而且,我们还要做得更好。‘中埃3号’项目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帮助更多的部落,让华夏的薪火在非洲的草原上,燃烧得更旺,让中埃友谊的桥梁,越来越坚固。”

夜色渐深,歌声和笑声在草原上回荡了很久很久。李渊一家人坐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幸福和自豪。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不会退缩。因为他们有彼此的陪伴,有部落百姓的信任,有祖国的支持。他们会继续带着初心和使命,在非洲的草原上,续写更多关于爱、关于奉献、关于友谊的华章。

几天后,国内传来消息,“中埃4号”项目已经批准,希望李渊一家人能继续负责,把项目推广到更多的非洲部落。李渊看着消息,又看了看身边的妻儿,笑着说:“看来,我们在非洲的使命,还没结束呢。”

苏瑶笑着点头:“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去哪里,做什么,我都愿意。”

李阳和李悦也兴奋地说:“爹,娘,我们跟你们一起去!我们还要帮更多的人,种更多的麦子,建更多的学堂!”

李渊一家人收拾好行囊,告别了马萨部落的百姓,朝着下一个部落出发。汽车行驶在草原上,身后是越来越远的马萨部落,前方是充满希望的新旅程。李渊看着车窗外的草原,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新的故事,又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