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配合拍摄,才是这部电影《侏罗纪公园》的重头戏。
所以,整个9月份,季宇宁都在洛杉矶世纪城他的片场里忙活。
小季同志不是没想过,到威尼斯,现场第4次举起金狮奖奖杯。那估计要在威尼斯出一个大风头。
只是现在的片场,正是特效拍摄的节骨眼,因为这些拍摄都是和后期那些复杂的特效制作相关,他确实也离不开。
所以只得作罢。
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联合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电影特效上是很有些天分的。他大学就是学的物理。他是少有的特技设计出身的导演之一,在他的作品中,特技制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都带有一些开创性的探索。
前世,詹姆斯卡梅隆在1993年成立了自己的特技制作公司数字领域公司。1994年,由他的数字领域公司制作特技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电影《真实的谎言》。
季宇宁印象中,前世很多有名的导演都成立过自己的特技制作公司,像香江的徐克,在90年代也曾经自己成立过特技公司。
自然,季宇宁旗下也有自己的特技制作公司,而且在好莱坞都是数一数二的。
毕竟季宇宁本身就是北美硅谷高科技行业领域中的大佬。
前世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导演斯皮尔伯格,仍然是找的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公司,作为这部电影的特效制作公司。
他当时是走过一些弯路,而且还想回到重新制作道具模型的老路,当然最后仍然是依靠已经成熟的cgi技术。
这一世,这部电影的特效制作是放在季宇宁自己的特效公司。
电影《侏罗纪公园》剧组在正式开机拍摄之前,仅仅布景以及道具的准备,就超过了半年。
而在这部电影拍摄完毕之后的特效制作,也是耗时不短。
这也让季宇宁感触颇深,他觉得进入90年代以来,好莱坞的这些时髦的奇幻大片,每一部影片,都是一个工程,一个在时间上,至少以年计算的工程。
他记得前世那部全球票房超过20亿美元的《泰坦尼克号》,好像前后拍摄的时间,超过了5年。这部影片实际拍摄历时近两年,从1995年9月1日持续至1997年9月。但是包含前期筹备和后期制作(如特效、配乐等),则整部影片的制作,实际已经超过了5年。??
他现在已经在考虑这部消耗制作费用2亿美元,全球票房20亿美元的大片,可他却是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功夫。
所以这次他和詹姆斯卡梅隆的合作,只是一个尝试。
目前为止,他觉得他的这位联合导演跟他还是比较合拍的,当然最关键的,因为他是老板。
前世,为了大力宣传和营销这部电影《侏罗纪公园》,电影的出品人环球影业不惜斥资6500万美元,与100家公司签订了制造及销售1000种产品的协议,其中包括三款《侏罗纪公园》视频游戏、一条玩具生产线和针对少儿读者编写的小说等等。
季宇宁在去年年底就开始了《侏罗纪公园》周边产品的策划。他要做的周边产品比前世要更多。当然他并没有像环球影业那样,花费那么多的费用。因为他自己就有电子游戏公司,他也有出版社,另外在亚洲地区的玩具以及其他周边产品的制作费用,也是极为低廉的。
电影《侏罗纪公园》正式杀青,是在10月7日。
拍摄的时间,跟前世差不多,也是三个多月。
10月8日,星期四。
这一天,瑞典文学院公布了199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以及相关的赞词。
获奖者是来自于加勒比海岛国圣卢西亚的62岁的诗人和剧作家,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
德里克沃尔科特是凭借其代表作《西印度群岛》,被瑞典文学院授予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认为他的创作,始终忠于三样东西——他所生活的加勒比海、英语和他的非洲祖先。
小季同志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他很不痛快。
一个只有18万人口的加勒比海岛国,诞生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有着11亿多人口的华夏,却是长期以来,被瑞典文学院忽视或者漠视。
于是,10月10日,周六这天,香江的《麒麟日报》上登出了一篇小季同志化名写的文章。
文章的题目是:越来越小众化的诺贝尔文学奖。
文章中写道:
今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来自加勒比海一个只有18万人口的岛国的作家。
对于那个岛上的18万人来讲,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
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来讲,今年它的影响力,估计也就是在这18万人的范围了。
可以说,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小众化。
诺贝尔文学奖自1895年诞生以来,就自诩为世界性的文学奖项。
但近百年来,瑞典文学院就始终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则,就是尽量延缓或者忽视东方的以大中华文学圈为核心的国家的作家获得这个奖项。
正因为此,整个20世纪从没有一个华夏的作家或者华人作家获得这个奖项。
而在20世纪的华夏,却是白话小说鼎盛的时期。在这一个世纪,华夏诞生了数量众多的文学大师级的人物。
这也正像华夏历史上出现的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那样的瑰丽多彩的文学现象。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自瑞典文学院的自私,以及对东方华夏文化的恐慌。
自私是与生俱来的,因为那个国家的祖先,就是海盗。
海盗穿起了燕尾服,想要体现自己的公平和公正。但这种公平和公正,仍然是以自己为核心的。这就是自私。
而他们对于华夏文化的恐慌,则又是始终在骨子里的。
欧洲或者西方的文学,是以英国文学为核心的,而英国的文学,直到莎士比亚的时代,才摆脱了那种堪称原始的文学状态,进化到了准现代英语文学。
而莎士比亚的时代,则是和华夏的汤显祖是同一个时代。那个时代华夏明朝的戏曲,丝毫不逊色于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
虽然欧洲自17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他们领先于全世界,尤其是在科学领域。
但科学领域的领先,并不能改变其历史上曾经的文化的贫瘠。
目前世界上的文学类奖项,笔者认为,最大的奖项,是华夏国内的茅盾文学奖,因为这个奖的受众范围,是十几亿的华人,甚至包括大中华文化圈的其他国家。那么,这个人数可以达到接近20亿。
排在这个奖之后的,是受众范围为英联邦几亿人口的英国布克小说奖。
之后就是北美的普利策文学奖,它的受众范围,或者说它的评奖范围,就是2亿多的北美人。
再然后,就是法国龚古尔文学奖,这是一个法语世界的文学家。法语国家的人口,大约也就1亿左右。
诺贝尔文学奖和以上几个奖项的区别,就是诺贝尔文学奖是针对于作家的奖项,而那些奖项则是针对作品的。
这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推广是有利的。
但如果诺贝尔文学奖仍然延续那种过时的种族的倾向,那么,不仅不能增加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且,它将会越来越小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