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走后,贺兰山脚下的日子越发安稳。百姓们开始在营地周围开垦荒地,种下从江南运来的稻种和蔬菜;士兵们则一边训练,一边帮百姓们搭建新的房屋;老夫人和几个擅长刺绣的妇人一起,教年轻姑娘们绣桃花帕子,说是以后可以卖给来往的商人,换些家用。
四月初,二王子派人去江南接他母亲的骨灰。瑾潼本想和使者一起去,却因为边境需要留人驻守,只能留在贺兰山。出发前,她将那块老夫人绣的桃花帕子交给使者:“把这个放在老夫人的骨灰旁,就说我们在贺兰山等着她回来。”使者点头应下,带着帕子和几名士兵,朝着江南的方向出发了。
等待的日子里,桃林里的桃花渐渐开了。先是老桃树上的花骨朵绽放,粉白的花瓣层层叠叠,像是缀满了粉色的雪;接着是去年新种的桃树苗,虽然只开了零星几朵,却也娇艳动人。阿竹每天都去桃林里转,还在桃林旁搭了个小竹屋,说是等二王子母亲的骨灰回来,就可以在这里守着桃花。
五月中旬,使者终于带着骨灰回来了。瑾潼和二王子领着百姓们和士兵们在桃林外迎接,老夫人穿着一身素色衣裳,手里捧着那枚银簪,眼眶通红却没掉眼泪。二王子接过装着骨灰的木盒,手指轻轻抚过盒上刻的桃花纹,声音有些沙哑:“母亲,我们回家了。”
安葬骨灰那天,天很晴,贺兰山的风也很温柔。瑾潼和二王子将木盒埋在老桃树旁,阿竹撒了一把桃花种子在坟前,老夫人则将那枚银簪插在坟头的土上,轻声说:“姐妹,你看,桃花开得真好,我们终于能一起看贺兰山的桃花了。”风掠过桃林,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场粉色的雨,落在坟前,也落在众人的肩头。
安葬完骨灰,瑾潼回到粮仓,在木柱上刻下了第四十三道刻痕。这道刻痕比之前的都浅,却带着前所未有的温柔——它不再代表战争和等待,而是代表着和平与希望。她摸出怀里的桃花帕子,看着上面的桃花纹,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见二王子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本新抄的《山河兵法》。
“这是我让人抄的兵书,”二王子将兵书递给瑾潼,“以后我们可以把它传给士兵们,也传给阿竹他们这些孩子,让他们知道,镇北将军的精神,还有我们守护这片土地的决心,都要一直传下去。”瑾潼接过兵书,指尖碰到他的指尖,这次两人都没有收回手。桃林里的风吹进粮仓,带来淡淡的桃香,木柱上的刻痕在阳光下,像是一串温暖的印记。
入夏时,贺兰山脚下的稻田开始泛绿,百姓们种的蔬菜也有了收成。瑾潼和二王子一起制定了新的律法,规定士兵和百姓平等,不许欺压百姓,还设立了学堂,请识字的士兵教孩子们读书写字。阿竹每天上完课,就去桃林里的竹屋看书,有时候还会拿着《山河兵法》问瑾潼问题,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向往。
秋风吹起时,巴图派来了使者,带来了漠北的良马和新收的牛羊,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漠北的桃花种子也发芽了,虽然只开了几朵,却让匈奴的百姓们很是欢喜。瑾潼让使者带了些中原的稻种回去,还写了一封信给巴图,说等明年春天,邀请他来贺兰山看桃花。
冬雪再次落下时,贺兰山脚下已经有了新的村落。百姓们盖起了砖房,学堂里的孩子们能背诵《论语》,士兵们的训练也更加有素。瑾潼站在粮仓前,看着木柱上的刻痕,忽然觉得时间过得真快——从去年刻下第一道刻痕,到如今的第四十三道,她和身边的人一起,熬过了战争,迎来了和平。
阿竹裹着厚厚的棉袄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堆好的雪人,雪人手里插着一支干桃花枝:“姐姐你看!我给雪人插了桃花枝,等明年春天,它就能看见桃花了!”瑾潼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抬头看见二王子正站在桃林旁,朝着她挥手。雪落在他的肩头,却一点也不显得寒冷,反而像是为他披上了一层温柔的纱。
瑾潼朝着二王子走去,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她知道,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会有挑战,但只要身边有这些人,有这片桃林,有这份守护和平的决心,贺兰山脚下的春天,就会永远温暖。就像镇北将军当年期望的那样,就像二王子母亲当年种下桃树时期盼的那样,这里会永远开满桃花,永远安宁。
第二年春天,贺兰山脚下的桃林果然开满了桃花。粉色的花海漫过山坡,一直延伸到黑风口,远远望去,像是一片粉色的海洋。巴图如约而来,带着匈奴的百姓们,和贺兰山的百姓们一起在桃林里赏花、喝酒、唱歌。阿竹领着学堂里的孩子们在桃林里奔跑,老夫人则和几个匈奴的老妇人坐在桃树下,一边绣桃花帕子,一边说着江南和漠北的故事。
瑾潼和二王子并肩站在老桃树下,看着眼前的景象,都露出了笑容。风掠过桃花,带来阵阵花香,落在他们的发间。二王子握住瑾潼的手,轻声说:“你看,我们做到了。”瑾潼点头,目光落在远处的贺兰山,心里默默想着:镇北将军,老夫人,我们守住了这片土地,守住了春天,以后,这里会永远是桃花盛开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