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历史架空,都是白话文,脑子寄存处)
雁门繁峙,这座位于幽州和并州之间的城池,宛如一座坚固的门户,扼守着两地的交通要道。然而,它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向北可直通幽州,向南则可抵达冀州,实乃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冲。
原本,这座宁静的城池宛如世外桃源,居民们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某一天悄然转动,一批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张济一行人伪装成狼狈不堪的模样,一路狂奔,如惊弓之鸟般直冲向繁峙的不远处。他们的身后,似乎有一股强大的追兵在穷追不舍。毕竟,若是溃军后方没有追兵追击,那便显得有些不合常理了。
而在这追击的队伍中,张绣身先士卒,他率领着一群身着太平天国制式铠甲的士兵,如饿虎扑食般紧紧咬住前方的张济等人。张济则带着他的部队拼命逃窜,仿佛身后有恶鬼索命一般。
这场追逐戏,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目的就是要给雁门繁峙的人们看。一路的狂奔让张绣的部队逐渐放慢了速度,他巧妙地装出一副战马已经力竭的样子,不紧不慢地吊在张济的身后不远处,仿佛随时都可能被张济甩掉。
张济等人一路疾驰,马蹄声如雷,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他们风驰电掣般地赶到了雁门繁峙城门之下,远远地就看到了紧闭的城门。
这些繁峙的守卫们显然早有防备,他们在城墙上严阵以待,目睹着张济等人的逼近。当张济的队伍还未靠近城门时,守卫们果断地关闭了城门,将张济和他的残部拒之门外。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些已经投降的一千左右并州铁骑士卒们展现出了他们的作用。他们开始大声呼喊求救,声音响彻云霄,希望守军能够打开城门,让他们进入城内避难。
不仅如此,这些并州铁骑士卒们还纷纷施展自己的口才,与城墙上的守军攀起了关系。有的喊着自己与守军是同乡,有的则声称曾经与守军的某位将领有过交情。
此时的张济和张绣所率领的部队,加上这一千左右的并州铁骑,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一万人!这还是在褚飞燕大营补充后的人数。
张济率领着三千人在前方佯装成溃不成军的样子,而张绣则带领着七千余人在后面紧追不舍,营造出一种紧张的追击氛围。
面对如此庞大的军队和并州铁骑们的苦苦哀求,繁峙的守军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要坚守城门,防止敌军攻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求救的人被拒之门外。
耳边传来的是曾经同僚们那凄惨而又绝望的哀求声,仿佛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敲打着繁峙城墙守卫将领的心房。而在远处,追兵们正如饿虎一般,死死地盯着他们,眼中透露出毫不掩饰的贪婪和杀意。
繁峙城墙守卫将领站在城楼上,眉头紧紧皱起,心中犹如被千万只蚂蚁啃噬般难受。他知道,一旦打开城门,这些溃军涌入城内,无疑会给城池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但如果不打开城门,这些同僚恐怕就只有死路一条。
在这两难的抉择面前,将领的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挣扎。然而,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郡守的命令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明确而果断地指示他迅速打开城门,迎接这些溃军入内。
对于郡守来说,眼前的这些人虽然是并州铁骑的残部,但他们身上所代表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军功。只要能够保住这批人,那便是大功一件。而且,郡守作为世家子弟,他有着常人所没有的底气和自信。
即使这些溃军是敌军,以他的世家子弟身份,对方定然不会太过为难他。最多也就是让他体面地辞官,或者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罢了。而只要袁绍带领大军杀来,他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背景和人脉,重新成为袁绍麾下的官员。
所以,这一次的境况对于郡守而言,不过是一场赌博而已。无论最终的结果是输是赢,他都能够保持自己的体面和地位。这便是他作为世家子弟的底气所在。
在这个时代,世家子弟们享有极高的容错率。他们的背景和家族势力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和保障,即使在面对重要选择时出现失误,也往往能够得到宽容和谅解。然而,对于那些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情况则完全不同。
如果没有背景的人在这种关键时刻做出错误的选择,后果将不堪设想。比如,如果他们误判了城墙下这一批人的身份,将城墙下的溃军误认为是并州铁骑,而选择打开城门,那么一旦发现真相,他们将面临巨大的责任和惩罚。不仅如此,他们可能还需要以死谢罪,以平息众人的愤怒。更糟糕的是,他们的家庭也可能会因此受到牵连,遭受袁绍的暴怒和报复。
相比之下,世家子弟们则无需担心这些问题。他们的家族背景会为他们提供保护和支持,即使犯错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庇护。这种差距在这个时代之中是极其常见的存在,夏侯惇失误了那么多次,曹操都会选择原谅,若是你换一个人试一试,曹操没砍了他祭旗就不错了。
城墙下,三千并州骑兵虽然是溃军,但这三千人的规模足以形成一股强大的战斗力,绝对不能被忽视。然而,在郡守的命令下,繁峙城门却缓缓地被守军打开。
起初,城门只打开了一条缝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缝隙越来越大,最终完全敞开。
这一情况的发生让张济欣喜若狂。他原本对能否顺利进城还心存疑虑,但现在看到城门打开,他的心情瞬间变得轻松起来。
心中的喜悦随着雁门繁峙的大门敞开而逐渐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