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历史架空,都是白话文,脑子寄存处)
吕翔和吕旷二人成功夺取兵权后,毫不犹豫地率领着各自统领的军队,如汹涌的波涛一般,向着褚飞燕的大营挺进。吕翔手握大戟士,这支部队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精良的装备而闻名;而吕旷则掌控着河北的精锐士卒,他们训练有素、勇猛无畏。
这两兄弟的合作可谓是天衣无缝,一人掌握着强大的攻击力,另一人则负责稳定的防守,彼此相辅相成,形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
与此同时,张白骑在败退的过程中,心情愈发沉重。他不断地反思着自己的决策和指挥,毕竟这次失利对于太平天国来说,可是与袁绍的首次交锋,而他作为将领,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张白骑一路疾驰,心中的焦虑如影随形,直到抵达褚飞燕的大营。
一进入大营,张白骑便直奔褚飞燕的营帐,他的步伐匆匆,仿佛身后有追兵一般。见到褚飞燕后,他来不及喘息,便将前线的战况简洁而精炼地向褚飞燕禀报。褚飞燕静静地听着,他的眉头渐渐皱起,心中充满了惆怅。
然而,褚飞燕所惆怅的并非是张白骑的败退,而是如何应对那令人头疼的大戟士。虽然张白骑的战败并没有给太平军带来太大的损失,士兵们的伤亡也相对较少,可以说是一次战略性的撤退,但张白骑强烈的责任感却让他对这次失利耿耿于怀。
褚飞燕也曾考虑过让连环马去与大戟士对峙,以其独特的战术来对抗大戟士的强大攻击力。然而,经过一番粗略的演算,他发现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双方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对于张白骑撤退的情况,褚飞燕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派遣了数名斥候,快马加鞭地向着波才和林北二人的大营疾驰而去,将这一重要情报汇报给他们。
而此时的褚飞燕,心中正焦急万分地等待着林北的消息。他深知此等大事必须得向林北汇报,相信只要林北能够率领士卒及时来援,他们一定能够抵挡住吕翔、吕旷二人的进攻。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褚飞燕始终没有收到林北的任何消息。正当他心急如焚之际,突然听到营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叫骂声以及大军行进混乱的声响。他心中一紧,急忙登上了望塔,向外望去。
只见远处尘土飞扬,一支庞大的军队正朝他们的大营逼近。这支军队气势汹汹,军容整齐,显然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褚飞燕定睛一看,认出领军的正是吕翔和吕旷二人。那高高挂着的“吕”字旗帜彰显他们二人的身份。
褚飞燕所在的大营,虽然被称为城池,但实际上只是用栅栏和一些简单的防御工事搭建起来的临时营地。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褚飞燕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绝望。
吕翔、吕旷二人率领大军抵达后,并没有立刻发动攻击,而是有条不紊地分兵布阵。他们在褚飞燕的大营前安营扎寨,显然是打算长期围困,等待后续的补给。
不仅如此,吕翔、吕旷二人还在褚飞燕的大营前肆意叫嚣,辱骂褚飞燕大营中的将领。他们故意用言语激怒褚飞燕等人,希望能引他们出来斗将。
吕翔、吕旷二人皆是世家子弟,自视甚高,对太平天国的众人充满了轻视之心。在他们眼中,太平天国的士兵不过是一群吃不饱饭的泥腿子,根本没有能力与他们斗将。
尤其是颜良的死,在他们看来,完全是颜良过于轻敌所致。他们坚信,如果换成是他们吕翔、吕旷中的任意一人,绝对能够轻而易举地阵斩敌将。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虽然吕翔吕旷二人摆出了一副要和褚飞燕鏖战的架势,实则吕翔吕旷二人最真实的想法就是速战速决。一切要安营扎寨的行动就是给褚飞燕的障眼法而已。他们二人的所作所为,就是想让大戟士和麾下的士卒们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至于褚飞燕为何按兵不动,则是褚飞燕在等待林北的消息。
林北在大营之中接收到了匆匆赶来的斥候所汇报,便开始召集众人议事,对于大戟士这一支部队,先前在界桥二次战役打响的时候,林北就略微有所耳闻,只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居然推进的这么快,已经抵达了褚飞燕的大营之外。
面对如此的局势,林北和他大帐之中的谋士和武将们商议了一番后,最终还是拍板而定:派遣连环马去迎敌。
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虽然林北手下有高顺所率领的陷阵营这样一支重甲精锐部队,其战斗力足以与袁绍的大戟士一较高下,但目前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陷阵营此刻正驻守在北方,距离战场较远。如果要将高顺及其麾下的陷阵营调遣南下,他们抵达战场所需的时间将会非常漫长。
毕竟这是在古代,没有火车等快速交通工具,虽然有马匹可以代步,但同样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林北别无选择,只能派遣连环马前去抵御敌人。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
回想起第一次界桥战役时,连环马曾大显神威,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如今林北心中却充满了忧虑和惆怅,他实在无法确定这一次的连环马是否还能像上次那样再创辉煌。
实际上,要对付大戟士这样体型庞大、行动迟缓的重甲步兵,方法并不复杂,只需使用投石机进行轰击即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褚飞燕的营地中并没有投石机这种攻城利器。
若单单只有大戟士的话,那么可以用轻骑兵将其消耗致死,但是架不住大戟士的身边还有河北精锐士卒在其身边为其策应。使得轻骑兵完全无法以风筝战术来将大戟士拖延致死。
柏燕收到了军令之后,便点齐了连环马大军,向着褚飞燕所在的大营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