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国历,一九六六,二月二十一。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
几束天光刚从灰暗的云层缝隙中照向大地,围在林家大门前的人群就争先恐后地纷纷行动起来。
以大门口为起点,众人一边朝地上泼撒草木灰,一边虔诚念叨着慢慢往后退。
“小姑奶奶保佑………”
“小姑奶奶保佑今年风调雨顺……”
“…小姑奶奶来我家…小姑奶奶来我家……咳咳……”
“咳咳咳…求小姑奶奶今年来俺村……”
“俺村给小姑奶奶您备了好多供销社现在最时兴的糖块糕点,小姑奶奶一定跟俺们走哎……”
上百人同时开始撒灰引神,不断飘扬起来的草木灰尘瞬间在人群中弥漫开来,但被呛的睁不开眼的村民们没有一个人被影响,都无比认真地专心铺设着自家的“引神路”。
数百道由草木灰组成的蜿蜒长龙延伸出几十米后,乌泱泱的人群开始渐渐分散。
外村村民一路小心翼翼撒着草木灰往村口赶,占据地理优势的杨家村村民则一个个面带骄傲地往自家方向走。
远离那些跟自家抢姑奶奶的外村人后,杨家村村民立马开始大声蛐蛐。
“小姑奶奶是我们老杨家的,他们想的怪美,还想让咱小姑奶奶去他们家,我呸!”
“就是!一个个贼不要脸,竟然也学我们喊小姑奶奶!”
“那么早就跑过来……他们大队长也不说管管,都不怕吵着咱小姑奶奶睡觉…”
“管个屁啊!你没看刚才那刘家村还有黑沟村的大队长就在最前面蹲着吗!”
“…都没安好心,小姑奶奶跟我们才是最亲的……”
“就是,我们跟小姑奶奶可是一个族谱的!等会还能给她老人家送吃食嘞!”
“咱也快点,按昨个说好的,谁家送龙耳,谁家送龙须,别整乱了……”
“俺家是给小姑奶奶送龙腰,年糕早打好了!”
“俺家的枣糕馍馍也能立马上灶……”
“行,那咱打完灰囤就给小姑奶奶把东西都送过去,我估摸姚家那群爱显眼的也快到了,正好让小姑奶奶边看他们蹦跶边吃……”
“嗐,他们村早到了,神殿那边猫着嘞……”
“我过来的时候也瞅见了,一个个大男人穿的比过年还花里胡哨……”
“我听嘉妹说他们为今个又杀了头猪,完事后要给咱们也分肉吃,说在他们广府老家这叫什么社肉,吃了有福气……”
“…这畜生投生到他们村真是倒大霉了,一点不经活……”
“娘了个腿的,整天就他们村花样多……”
“小姑奶奶是咱亲姑奶奶,咱们才是最有福气的,哪用他们分什么福气……”
“我看他们这就是在小姑奶奶面前跟咱谝能嘞!谁村还吃不上肉了!咱等会得找大队长,找三太爷!咱村也宰头猪,也给他们分!不能让他们比下去了!”
******
睡到一半失眠的林安芝起床后吃了一顿很是丰富的百家饭早餐。
欣赏完姚家第n版劲歌热舞,又被亲爹亲娘围着,护着,小心剪下一指甲盖的头发后,热闹了好一会的村子也终于安静下来。
上学的上学,上工的上工,林安芝晃悠到大门口,从门口一大捆甜高粱中熟练地抽了根,准备当饭后甜点。
甜高粱也被叫做“甜杆”,外形和甘蔗非常相似,是当前年代很多农村小孩喜欢的甜嘴零食。
只有非常疼爱孩子的家庭才会在自留地的犄角旮旯里种上几棵用来哄孩子。
被所有人无限溺爱,吃糖曾经差点把自己吃缺牙的林安芝自然不缺这点微薄的甜味。
门后这一大捆叶子都被擦洗的干干净净的甜杆是姚家人放的。
姚家人的老家在广府。
二月二,广府人的独特习俗是把一段带叶的甘蔗放在门后,寓意“撑腰”,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强健,不会腰酸背痛。
这种好的祈愿姚家人自然也要给他们的“神女”奉上。
但东河省的气候不适宜种植甘蔗,当前年代也不允许种植这种既不能当饭吃,产量又低的作物,所以姚家人只能找了个甘蔗的替代品——甜高粱。
五年前,姚家村的每家每户就都在自留地里种上了甜高粱。
之后的每年二月二,其中长的最好的,被赋予了独特寓意的“甘蔗”就会被成捆地放到林家大门后。
半歪在躺椅上嚼吧完一根甜杆,又嘎嘣完小半碗香脆的炒黄豆,还不等林安芝想好到底怎么平复一下众人最近的精神状态,收音机里播送的最新政策文件让她一下坐直了身体。
好吧,这事用不着她出面压热度了。
下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