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逃生三国 > 第13章 包拯查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包拯的乌纱帽檐压得极低,阴影遮住半张脸,唯有下颌那道月牙形疤痕在暮色中泛着冷光。他握紧御赐尚方宝剑,剑鞘上 “如朕亲临” 的鎏金字样擦过昌平仓朱漆大门,惊飞了檐下群鸽。韩琦跟在身后,望着那柄剑穗上凝结的冰碴 —— 这是包拯今早从黄河冰面赶来的证据。

“开第七囤。” 包拯的声音像块生铁,砸在监仓官惨白的脸上。那官员哆嗦着掏出钥匙,铜锁打开的瞬间,一股酸腐之气扑面而来,混着潮湿的土腥味。仓卒举着火把上前,火光照亮囤顶浮着的薄雪 —— 说是雪,细看竟是层层叠叠的蛀虫,在新粮表皮下拱出密密麻麻的隧道。

“往下挖。” 韩琦抽出腰间佩刀,刀尖挑起表层半尺厚的新麦,底下赫然露出灰黑色的霉粮,泥沙混着鼠粪结块,被刀背敲碎时扬起呛人粉尘。包拯蹲下身,指尖碾过霉粮,指甲缝里渗进暗黄色浆液:“这是‘阴阳囤’,上三分之一是新粮,下三分之二……” 他突然抬头盯着监仓官,“是三年前就该焚毁的陈腐粢盛,你好大的胆子!”

监仓官 “扑通” 跪地,膝盖碾碎几只仓皇逃窜的潮虫:“大人饶命!小的只是听命行事……” 话音未落,包拯突然挥剑斩断他束发的帛带,墨发散落间,露出耳后一枚朱砂痣 —— 与密报中 “王伦党羽” 的特征分毫不差。

“押去开封府。” 包拯用剑鞘挑起监仓官的衣领,掷向身后禁军。转身时,他瞥见仓房角落的蛛网格外齐整,剑尖轻轻一挑,墙皮剥落处竟露出半扇暗门。韩琦瞳孔骤缩 —— 这格局,与他昨夜在《营造法式》里查到的 “藏粮密室” 图示一模一样。

暗门吱呀开启的瞬间,腐粮气息几乎将人呛晕。包拯举着火把迈进,脚下传来 “咔嚓” 脆响,竟是满地鼠骨。墙根处码着齐整的粮囤,每囤外侧都贴着 “明道三年新粟” 的黄签,可掀开竹席,里面竟是压得瓷实的黄土块,只在表层撒了层薄米充数。

“去拿户部的《仓廪丈量黄册》。” 包拯的声音发闷,火把照亮墙面时,韩琦赫然看见用炭笔写的 “折耗三成” 字样 —— 这是户部默许的 “合理损耗”,可眼前的黄土囤,折耗何止三成?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名军校滚鞍落马,浑身浴血:“大人!承平仓…… 走水了!” 韩琦腰间的金鱼袋突然坠地,里面半片焦黑的密信掉出,与军校手中那封被火舌舔过的急报上,“王伦” 二字的笔迹分毫不差。

“走!” 包拯甩袖转身,尚方宝剑在仓门口划出弧光。三骑并辔驰向承平仓时,韩琦看见漫天晚霞染透汴河,水面漂着成团的桃花,像极了昌平仓暗格里那些被虫蛀空的粮囤 —— 这盛世表象下,究竟藏了多少见不得光的血肉?

承平仓已被火光照得透亮,梁柱断裂声此起彼伏。包拯勒马停在火场前,就见浓烟中冲出个灰头土脸的身影,怀里紧抱个檀木匣子。韩琦眼尖,认出那是户部侍郎张昪的亲随,上月正是此人替张昪 “称病” 押运粮草。

“拦住他!” 韩琦抽刀出鞘,却见那亲随突然将匣子抛向火海,自己转身撞向燃烧的门框。包拯飞身上前,剑尖挑开匣子锁扣,里面账本的残页正被气浪卷起 ——“永济渠水闸维修银三万贯”“三门发运司河冰税五千石” 等字迹虽被火烤得蜷曲,却仍刺目。

“报 ——!” 又一匹快马驰来,衙役滚落尘埃时,怀里掉出半块烧焦的腰牌,“张昪宅邸…… 起火…… 三具焦尸……” 韩琦捡起腰牌,“张” 字火漆下,隐约可见 “王” 字刻痕。包拯望着冲天火光,剑穗上的冰碴早已融化,水珠混着烟灰,滴在他官靴前的 “廉” 字绣纹上,洇开团浑浊的墨渍。

“去查张昪的私宅地窖。” 包拯忽然调转马头,“再派人守住黄河渡口,王伦若想携款潜逃……” 他握紧剑柄,指节因用力泛白,“就用他的人头,给冻死在粮道上的民夫祭天。”

马蹄踏碎满地桃花时,韩琦听见包拯低低的叹息。那声音混着火场的噼啪声,像极了三年前他在郓州听见的,饥民啃食树皮的响动。远处钟楼传来梆子声,戌时三刻,本该是万家灯火的时辰,可这汴梁城的夜晚,却比女真的冰原更阴森可怖。

包拯的马蹄碾碎最后一瓣残桃时,张昪宅邸的火场已只剩余烬。焦木堆里隐约可见三具蜷曲的尸体,脖颈处的勒痕却比灼伤更清晰 —— 这不是烧死的,是被绞杀后焚尸。韩琦用佩刀拨开炭灰,露出半枚烧熔的金簪,簪头纹样与王伦送给宠妾的步摇如出一辙。

“去地窖。” 包拯踢开堵在回廊后的假山石,露出青石板下的暗门。锈蚀的铜锁被剑鞘砸开时,霉味中混着刺鼻的水银气息。韩琦点亮火折,石壁上的朱漆壁画突然显形 —— 竟是《神农教田图》,但神农氏手中的耒耜被篡改成了算盘,田垄间绘满粮囤与金锭。

地窖深处传来潺潺水声,烛光映出满地金砖。韩琦踢开堆叠的木箱,露出墙根处的水渠 —— 水从黄河支流引入,通过竹管直通永济渠。“难怪维修费用激增。” 包拯用剑挑起水面浮油,“他们凿通官渠,私运粮草牟利,却用‘黄河改道’做幌子。”

最里间的檀木柜上摆着半盏冷茶,杯沿沾着胭脂印。韩琦掀开柜盖,里面整齐码着账册,最新一页用朱砂圈着 “杨信军粮” 四字,批注栏写着 “折支七成,余三成入转运使私库”。包拯的脸色瞬间铁青,指节叩击账本:“这是杨家将的救命粮!”

突然,水面泛起涟漪。韩琦警觉转身,只见暗渠中游来个浑身裹着水草的黑影,手中短刀直取包拯面门!剑光闪过,黑影咽喉中剑,却在咽气前将刀刺向账册。韩琦眼疾手快,用刀鞘击断其手腕,账本一角已被鲜血浸透,“王伦” 二字晕开成暗红的花。

“灭口者。” 包拯擦去剑上血水,目光落在黑影耳后的朱砂痣上,与昌平仓监仓官如出一辙。他弯腰捡起黑影掉落的玉佩,正面刻着 “河渠使”,背面却用密语刻着 “戊时三刻,渡口见”。

戌时的黄河渡口笼罩在薄雾中。包拯乔装成盐商,站在船头远眺,只见三艘盖着草席的粮船正缓缓靠岸。韩琦扮作艄公,手掌握着从地窖带出的金砖 —— 每块砖上都刻着 “永济渠修缮专用” 字样。

“货都齐了?” 船头壮汉掀开草席,露出里面用油纸包裹的粮包,却在掀开瞬间抽出弩箭!韩琦旋身避开,弩箭擦着耳际钉入桅杆,尾羽上赫然绑着王伦的飞鸽传书。包拯猛地扯下斗笠,尚方宝剑出鞘的寒光惊得水鸟扑棱而起:“王伦何在?”

壮汉狞笑着拍手,两岸芦苇突然涌出百余名刀斧手。韩琦挥刀劈开迎面而来的钢刀,余光瞥见粮船底舱伸出的铜喇叭 —— 那是女真特制的 “震河筒”,能发出闷响震散冰面。包拯剑光如电,砍断连接筒口的牛皮管,腥臭的河水顿时喷涌而出。

“杀了他们!粮草沉河!” 壮汉突然惨叫着跌入水中,咽喉插着支袖箭。人群后走出个蒙面人,摘下面巾竟是杨衮 —— 少年将军铠甲下露出半截桃花枝,正是今早别在胸前的那朵。

“包大人,韩大人!” 杨衮掷出绳索套住粮船舵手,“父亲让我带三千轻骑绕道河西,果然撞见这群鼠辈!” 他挥刀砍断锚链,失控的粮船撞向岸边礁石,草席散开处,露出里面裹着的不是粮食,而是成箱的 —— 官窑瓷器。

包拯蹲下身,指尖划过瓷瓶上的 “景德年制” 款识,忽然想起赵祯去年卖掉的二十箱瓷器。韩琦踢开另一只木箱,里面滚出的金锭上刻着 “寿昌宫用”,正是皇后变卖的陪嫁。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刺骨的寒意 —— 原来所谓 “缺粮”,竟是有人用军国大政做幌子,行监守自盗之实。

“押回开封府。” 包拯用剑挑起壮汉的衣领,却见此人突然咬破舌根。杨衮眼疾手快,从其口中抠出半粒蜡丸,里面是张昪的密信:“事泄,杀尽灭口,携瓷投女真。”

薄雾渐散,东方泛起鱼肚白。韩琦望着河面上漂着的官窑碎片,忽然想起赵祯袖口的补丁 —— 原来皇帝卖了龙袍、拆了金瓦筹来的粮草,都成了这些蛀虫讨好外敌的 “投名状”。包拯将尚方宝剑插入船头,剑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像极了金殿上赵祯折断的那支狼毫。

“该回禀陛下了。” 包拯转身时,看见杨衮正在给战马梳理鬃毛,少年将军腰间别着的桃花已被血水浸透,却仍倔强地开着。韩琦摸了摸袖中那份浸血的账册,想起地窖壁画上被篡改的神农氏 —— 原来在这些硕鼠眼里,百姓的命,将士的血,都不过是算盘上的一枚枚算珠。

三人并辔向汴京疾驰时,朝阳正跃出河面。韩琦望着天边烧红的云霞,忽然觉得那不是祥瑞,而是大宋的江山在淌血。当他们策马穿过朱雀门时,正听见开封府鸣冤鼓响 —— 又有百姓抱着饿死的孩童尸体,来叩这扇铁面御史的门。

卯时的阳光穿透宣德门,在丹陛上投下割裂的光影。包拯捧着染血的账册,腰间尚方宝剑的剑穗还滴着黄河水,在青砖上洇出暗褐色的痕迹。赵祯盯着那摊水渍,忽然想起昨夜梦见的汴河决堤 —— 滔滔洪水卷着粮囤与官帽,将金銮殿冲得七零八落。

“陛下请看。” 韩琦掀开账册,露出夹在其中的官窑瓷片,“这是从走私粮船上查获的。” 瓷片边缘锋利如刀,映出赵祯苍白的脸。他认出这是去年变卖的 “雨过天青” 瓷瓶残片,当时他亲自盯着宫人装箱,每箱都盖着御玺,如今却成了敌国的 “贡品”。

“还有这个。” 杨衮向前一步,呈上用油纸包着的金锭,“寿昌宫的陪嫁金,臣在女真细作的营帐里见过同样的纹样。” 金锭上 “慈宁” 二字被磨去大半,却仍能辨出刻痕。赵祯的指尖突然颤抖,那是母后临终前留给皇后的体己钱,竟被熔了铸成通敌的财货。

殿外突然传来喧哗,几名禁军拖着浑身血污的王伦扔进殿内。这人前日还在黄河渡口指挥走私,此刻却被铁链锁喉,发髻里卡着水草,左耳已被割去 —— 那是包拯为防止他咬舌自尽,先一步施的刑。

“陛下饶命!” 王伦膝盖砸在碎瓷片上,血珠溅上赵祯的龙袍,“都是张昪指使的!他说…… 说枢密院早就通了女真,粮草早该断了……”

“住口!” 韩琦的佩刀出鞘三寸,寒光映得王伦瞳孔骤缩。包拯却抬手按住他的刀柄,目光落在赵祯骤然绷紧的下颌线 —— 皇帝耳后青筋暴起,像极了三年前处决贪腐漕官时的模样。

“继续说。” 赵祯的声音轻得像片羽毛,却让殿内温度骤降。王伦浑身发抖,额角的血混着泥沙滴进眼里,却不敢眨眼:“张昪说…… 说韩大人的长子在代州,若不配合…… 就把他捆在粮车上当靶子……”

这句话如同一记闷雷,炸得韩琦踉跄半步。包拯瞥见他攥紧的拳头,指缝间渗出的血正滴在账册 “杨信军粮” 那页 —— 去年冬日,正是韩琦长子韩忠彦请缨押运粮草,至今仍在代州驻守。

“陛下,臣……” 韩琦的喉结滚动,却被赵祯抬手打断。皇帝起身走向王伦,龙袍下摆扫过满地狼藉,在犯人面前停住。王伦仰头望着御案上的传国玉玺,忽然想起走私船上那些刻着 “枢密院” 的粮囤 —— 原来从一开始,他们借的就是皇帝的名,吃的就是大宋的根。

“知道朕为何用‘剥皮萱草’?” 赵祯忽然蹲下,指尖捏住王伦的下巴,“太祖皇帝说,贪官的皮比城墙厚,得晒透了,才能让百姓知道,什么叫‘触朕逆鳞者,死’。”

“陛下,且慢。” 包拯突然出列,从袖中取出半枚玉佩,“这是在张昪地窖发现的,暗纹与……” 他看向韩琦,“与枢密院调粮密符的纹路一致。”

殿内空气瞬间凝固。韩琦望着那枚玉佩,只觉舌根发苦 —— 这是三年前他为整顿漕运特制的密符,共制十二枚,分发各转运使,如今却成了构陷他的证据。赵祯的目光在他脸上游移,像在审视一幅被虫蛀的古画,熟悉的笔触间,尽是陌生的裂痕。

“臣请陛下彻查。” 韩琦解下腰间金鱼袋,重重放在御案上,“若密符被伪造,或被人盗用,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枢密院绝无通敌之理!” 他转身望向杨衮,“杨小将军可作证,臣昨夜子时还在推演粮草路线,直至听闻承平仓失火……”

“臣愿为韩大人作证。” 杨衮单膝跪地,铠甲碰撞声惊得梁上灰雀扑棱而起,“昨夜丑时,臣奉祖父之命向韩大人请教驮粮木牛之法,直至卯时方离。” 少年将军抬头时,赵祯看见他衣襟上的桃花血迹已凝成暗紫,像朵开在死人脸上的花。

赵祯盯着御案上的金鱼袋,忽然想起韩琦长子出生时,自己亲赐的长命锁上,也刻着同样的鱼纹。他伸手抚过账册上的血痕,那是韩琦为抢出证物被刺客划伤的 —— 当时这人用身体护住账本,后背被砍出三道血口,却仍死死攥着那叠纸。

“传钦天监。” 赵祯突然开口,“今日午时三刻,在午门开炉熔金。” 他望向殿外越来越盛的春光,桃花已落尽,枝头结出青涩的小桃,“让百姓都来看看,朕如何用贪官的金,铸百姓的碑;用硕鼠的血,祭将士的魂。”

韩琦弯腰拾起地上的密符玉佩,指腹擦过刻痕间的泥垢。他闻到包拯身上还带着的黄河水汽,混着自己袖间的霉粮味,忽然觉得这金銮殿里的香气太浓,浓得盖过了战场上的血腥,和老百姓锅里的菜粥香。

“退朝。” 赵祯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却比晨起时清亮许多。他看着韩琦捡起金鱼袋重新系上,看着包拯将尚方宝剑插回腰间,看着杨衮衣襟上的桃花随着呼吸轻轻颤动。殿外的风卷着新叶吹进来,他忽然想起今早路过御花园,看见那株老梅树抽出了新芽 —— 或许,这大宋的根,还没被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