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静海基地的最后一天,雅各布·哈夫克的日程依旧紧凑。
清晨,他穿上轻便却功能完备的月球地表活动服,在一队经过严密安检的机兵与人类护卫的陪同下,登上一辆六轮驱动的全地形勘探车。
车辆驶出基地加压舱,再次进入那片广袤、寂静、布满陨石坑的灰色荒原。
车窗外,地球低悬于漆黑的天幕,宛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宁静而壮美,与车内颠簸中进行的严肃汇报形成奇异反差。
此行目的地是数十公里外的一处新勘探点。
前期遥感和x8工程舰的采样表明,那里极可能蕴藏储量惊人的稀土矿床,尤其是钕、镝等重稀土——
这正是破解下一代hvk-004外骨骼系统高性能电机与磁约束装置生产瓶颈的关键。
车在环形山边缘一处相对平坦的区域停下。
几位地质学家和采矿工程师迎上前来,宇航服沾满月尘。通过短距无线电,他们向哈夫克汇报:
“董事长先生,请看这里,”一位地质学家指着脚下颜色略深于周围的岩层,“初步钻探显示矿脉埋藏较浅,平均深度约十五米,但品位极高。尤其是钕和镝的富集程度,远超地球大多数已知矿脉。”
另一位工程师语气兴奋地补充:
“如果在此建立自动化采掘中心,采用最新的原位资源利用技术进行初步提炼,预计每月可提供至少五千套hvk-004外骨骼电机所需的稀土材料!这将极大缓解地球供应链压力,加速004系列的列装。”
哈夫克仔细聆听,不时抛出几个尖锐问题,涉及开采难度、能源消耗和对基地环境的影响。
他甚至亲自走到钻探点旁,抓起一把细腻、闪微光的月壤,在戴手套的指间捻动,仿佛触摸到其中蕴藏的价值。
随后他取出加固型电子终端,一边听技术人员补充需求和困难,一边快速录入急需设备:
大功率无人钻探单元、模块化熔炼炉、强磁场分离器、月面重型运输平台备件……
清单随滑动的手指越变越长。
视察记录完毕,哈夫克并未立即返车。
他似乎被月球极端而纯净的环境吸引,向巴希尔·瓦拉比示意:
“陪我走走。”
两人稍稍远离勘探队与护卫,沿环形山边缘缓步前行。
六分之一重力下,他们的步伐轻快而富有弹性,每一步都带起缓缓飘落的月尘,在身后留下两串清晰的脚印,延伸向远方的勘探车与朦胧基地轮廓。
绝对的寂静笼罩四周,只有生命维持系统的细微嗡鸣与无线电中的呼吸声格外清晰。
黑色天幕下,阳光强烈而直接,勾勒出宇航服上每一个复杂的轮廓与哈夫克集团徽记的冷硬线条。
“这里……很安静,不是吗?”
哈夫克的声音透过无线电传来,带着一丝罕见的感慨,“比‘方舟堡垒’安静,比地球任何地方都安静。”
“是的,董事长。真空是最好的隔音层。”
巴希尔应答,小心调整着月面步伐。
走着走着,哈夫克忽然转变话题,仿佛这片荒凉触动了他的某根神经:
“巴希尔,还记得‘生物圈2号’吗?”
巴希尔愣了一下,随即失笑:
“当然记得。中学时的事了,那时觉得是个关于未来的伟大实验。后来才明白……那更像一个代价高昂的、关于傲慢与复杂系统不可预测性的教训。”
“封闭系统、氧气失衡、物种灭绝、内部矛盾……”
哈夫克平静地列举失败关键词,如同评论一件古董,“但它也确实告诉我们,创造一个真正能自我维持的异地生态系统有多么困难。其复杂程度,远超最初想象。”
巴希尔表示赞同:
“教训深刻。所以您也看到了,我们的月球基地距真正自给自足还有很远。水循环和空气再生没问题,食物也能部分解决,但精密仪器、特种材料、药品、高端芯片,以及维持这一切的巨量能源……我们仍严重依赖地球。要靠星舰定期运输,或是期待cV-II004型登陆艇早日成熟,实现低成本、不间断补给。只有这样,才能支撑月球团队不止是生存,更是真正的生活和扩张。”
“速度还是太慢,”哈夫克透出一丝不满,“cV-II004的测试必须加快。安全性要保证,但时间不等人。巴希尔,我要它尽快形成可靠运力。”
“我明白,董事长。回到地球我会亲自盯紧……”
巴希尔话未说完,哈夫克突然转开话锋,仿佛方才的讨论只为引出更重要的议题。
他放缓脚步,侧头看向巴希尔:
“曼德尔砖……最近怎么样了?”
巴希尔心跳倏顿。
曼德尔砖——
哈夫克集团在信息时代最引以为傲的王牌,一切人工智能与复杂算力的基石。
它是一种基于量子混沌并行计算原理的固态超导计算核心,通过激发和读取内部特殊分形结构在量子层面的无限迭代与自相似性执行计算。
得益于分形结构,其计算核心没有传统cpU\/GpU的物理核心数上限,可近乎无限分割并行计算路径,尤其擅长处理模糊、混沌、非线性的复杂问题——
如预测战场态势、模拟全球气候、破译加密信息,甚至承载AI模拟意识,创造高度逼真的“机魂”。
更神奇的是,曼德尔砖的计算核心物理结构会随任务实时发生微变形与内部能流重组,如同为每个问题“生长”出专用计算电路,效率极高。
哈夫克许久未曾亲自过问曼德尔砖的进展,因他与其他高层一样,早已习惯它提供的强大算力,仿佛它与生俱来。
“我很久没问了,”他继续说道,目光似能穿透面罩,“因为看起来一切都很好。但我知道,技术没有尽头。告诉我,巴希尔,你的下一步,走到哪儿了?”
巴希尔深吸一口循环空气,知道这一问题终须面对。
他谨慎组织语言:
“董事长,关于曼德尔砖……目前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不算太好的消息。”
“哦?”
哈夫克显出兴趣,“说说看。”
“坏消息是,”巴希尔决定先抑后扬,“我们很早就发现,曼德尔砖在高速迭代内部量子分形结构时,会产生极强的局部异常磁场。单体运行时问题不大,但多核心为提升算力试图靠近堆叠时,它们的异常磁场会相互剧烈干扰,产生致命‘磁畸变’,破坏砖体内部精密量子态,导致计算错误、效率暴跌甚至永久物理损伤。”
他顿了顿,强调:
“因此,曼德尔砖发展的最大瓶颈不在计算核心本身,而在于抑制磁场干扰——我们称之为低近距离磁畸变系统(Low-proximity magnetic distortion System, LcmS)。LcmS的作用是在每个曼德尔砖周围生成精确的‘反磁场护盾’,主动中和畸变场,使它们能安全紧密堆叠工作。”
哈夫克静听不语,示意继续。
“目前,LcmS Level 1基础级已完全实现并广泛应用,”巴希尔介绍道,“该级别仅能实现单砖磁场隔离或多砖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运行,可满足单体超算需求,如驱动高级机兵AI或处理企业数据,但算力存在明显上限,无法处理国家级或战略级宏大数据流。”
“现在的研发重点与最大瓶颈,是LcmS Level 2协同级,”巴希尔语气凝重,“该级别要求实现厘米级紧密堆叠,将数个甚至数十个曼德尔砖单元整合于同一机柜。若能突破,其算力足以支撑区域性战略超算,如完美模拟大规模战役或精确预测地区经济走势。但在此等级,算力仍受限于可堆叠的砖体数量,无法实现真正的行星级计算或构建全球气候长期精准模型——那需要更高级别的LcmS。”
“至于Level 3乃至更高,”巴希尔摇头,“目前无法给出任何时间表,甚至连清晰研发路径仍在摸索。董事长,曼德尔砖本身的潜力或许是无限的,但其开发天花板,现在完全被LcmS的进度锁死!在这场算力竞赛中,谁能率先突破LcmS,谁就能获得碾压级的战略优势。这意味着,我们将从被动‘预测未来’走向主动‘设计与塑造未来’,真正打造新世界!”
言毕,巴希尔静候哈夫克的反应。
他准备好了那个“好消息”——
关于LcmS Level 2在实验室环境中一次短暂的稳定性突破。
然而哈夫克短暂沉默后,并未询问好消息。
他只缓缓转身,继续向勘探车走去,月尘在靴边轻扬。
片刻,他的声音才透过无线电传来,平静中带着早已料定的意味:
“所以,巴希尔,绕了这么大一圈……你最终还是要告诉我,你需要更多资源、更多经费,去攻克这个……LcmS的瓶颈,对吗?”
巴希尔张口,那句备好的好消息一下子噎在喉中。
他只能有些尴尬地笑了笑,尽管对方看不见:
“董事长……科学研究,尤其是这种颠覆性前沿,确实……需要持续而巨大的投入。”
哈夫克未再言语。
两人一前一后,沉默行走于月球荒凉寂静的表面。
远处,巨大的地球静静悬浮,如沉默的见证者,注视人类将野心、竞争与无尽的求知欲携至这片陌生土地,注定将其推往更未知、也更昂贵的未来。
曼德尔砖的迷思,如它内部那无限迭代的分形结构,看似清晰,实则深邃。
而通往下一Level的道路,显然需铺满巨量的黄金与难以估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