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773章 凡系人事初成型,权力脉络再延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73章 凡系人事初成型,权力脉络再延伸

潇湘省政府办公厅的会议室内,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瞬。

这是李一凡主持的第一次省级重点人事调研会。与以往不同,这场会议的参会名单并未大范围张扬,只有省委组织部、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省纪委、发改委、人社厅等核心干部列席。更引人注目的,是会议通报内容中,赫然出现了一批非省会出身、但履历极其亮眼的地市干部。

例如:

召阳县委书记王正刚,现拟提名调往潇南市担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曾在李一凡主政召阳县期间,作为常务副县长、县长,主导打造“产业融合+数字农业”先行示范区,将一个资源型县域打造成全国百强样板。

又如:

原召阳县纪委书记、现任县长刘新成,将调任省委巡视组副组长,主抓纪检机制改革试点。

再比如:

岭南镇出身、曾任镇党委书记的吴德安,后升任召阳县常务副县长,此番进入候选名单,或将赴天河县挂职担任代县长,参与“潇北智能制造走廊”项目建设。

还有召阳市系统的三员干将:

周广天,原召阳市委副书记,支持李志远时期财政一体化改革,现任市委书记,拟进入省委候补委员名单。

王建华,曾任召阳市常务副市长,后主政全市城市更新与招商引资工作,现任市长,有望进入省政府副秘书长候选行列。

组织部长许静雅,曾任宣传部长期间,主导“中部青年干部培训营”潇湘试点,拟交流至省委组织部三处。

这些名字一经念出,会议室内安静到了极点。

张廷山目光灼灼地看向李一凡,那是一种从未掩饰的钦佩与感慨:“凡系之风,终究不是只留在星城。”

李一凡坐在主位,语气淡然却坚定:“我只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潇湘改革不能靠我一个人,需要千千万万有勇气的人。”

这一日,省委组织部部长许宏志亲自召集厅局长会议,对各厅局提出干部考察与试用建议进行梳理。

李一凡的意图极其明确:凡是在基层真正干过事、特别是曾在其主政召阳与星城时经历过项目推进、产业改造、财政机制变革、社会治理重构的干部,必须优先考虑。

许宏志在会上直言:“一省之治,根在人事;用人不察,百策无效。这批干部虽然年轻,却是李省长一手带出来的骨干——他们了解改革,不畏困难,执行力极强,是推动‘十四五’任务的最优解。”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永中也公开表态:“建议设立‘基层治理特别推荐通道’,强化县域政绩评价标准,对召阳模式、星城机制加以复制。”

短短一周,省委组织部推出“潇湘干部分层递进研修机制”,首批入选干部七成以上为召阳、星城出身。

一些老资格的地级干部虽心有微词,但明白这是省委层面的战略转向。李一凡晋升之后,没有像某些技术型干部那样“洁身自好、不问人事”,也不同于官僚式的“中庸平衡”。他是铁了心要把“改革系统”变成“干部体系”,形成自己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基础。

?

而就在省委召开“十四五人事布局内部小组会”的同一周,来自政务院的一份文件也悄然落地。

——《关于推动中部协作体制深化与干部制度联动机制试点通知》。

这份文件的签发人,是刚刚晋升为大夏政务院副总的林建国。而文件起草牵头人,正是大夏发改委主任姜承远。

其中核心内容之一,便是授权潇湘、江淮、鄂州三省,在2020年下半年率先试点“地市与县域联动干部交流”制度,优化年轻干部上升路径。

一石激起千层浪。

省委办公厅副秘书长周立德与发改委主任张廷山深夜联络李一凡:“李省长,这份文件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可以说,你现在不仅有省内支持体系,也有中央授权通道。只要步子踩得稳,潇湘三年之后,一定大不一样。”

李一凡点燃一支烟,未答话。良久,烟雾散尽,他才淡淡地说:

“我不靠人脉做事,但不能没有人可用。我要的潇湘,是制度为基、干部成网、系统作战。这不是我要提拔多少人,而是我不要再让改革成孤岛。”

?

而此时的星城市,新的市委班子已全面运行,陈启明主持召开第一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梁国涛首次以常务副市长身份公开亮相,李志远身为新市长迅速走访多所重点企业与研究院所,短短三日内落地新投资项目6个。

星城日报头版头条用了整版标题:《改革接力不换线,星城重燃新引擎》

在省政府办公楼窗前,李一凡静静看着晨雾中隐现的岳麓山。他知道,这一切才刚刚开始。而他,也终于把星城精神,通过人事与制度,延展到整个潇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