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 > 第847章 乘势而上,湾区棋局深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47章 乘势而上,湾区棋局深布

夜色下的星城,江面上灯火璀璨,倒映着城市的繁华脉动。李一凡立于省政府大楼的落地窗前,目光穿越夜幕,似乎在看向更远的地方——南方那片被称作湾区的土地。

几天前,他刚刚主持完一场闭门会议,内容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下一步协同战略。会议结束后,省委书记赵建国特意留下来,叮嘱他一句:“一凡,湾区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你要提前三步看。”这句话如同石子落水,在他心中泛起层层涟漪。

李一凡深知,自己在香江事务上的布局已经初见成效,舆论场稳定、资本面活跃、与政务院中枢的协调也顺畅。但这只是第一步,要真正把香江的稳定与湾区的腾飞捆绑在一起,就必须布一盘更大的棋。

?

省府会议室的灯依旧亮着。陈晓峰捧着一摞文件走进来,小声道:“省长,今晚的粤港对接材料已经准备好了,包括湾区九市的数据、各方的利益诉求,还有几份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内部意见。”

李一凡转过身来,接过文件,边翻边问:“九市之间的分工表,做了对比分析吗?”

“做了。”陈晓峰点头,“从产业结构看,珠海和中山可以和我们高新区形成高端制造互补,东莞、佛山在制造链条延伸上潜力巨大;至于香江和澳门,它们在金融和旅游会展上仍然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李一凡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这些是大家都能看见的,关键是看不见的。”

陈晓峰愣了愣,“您是指——”

“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李一凡语气平静,却有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九市之间的交通早就通了,高铁、港珠澳大桥都在运转,但制度壁垒还在,资金跨境审批慢、数据互联有障碍、人才资质互认也滞后。我们如果能在制度衔接上找到突破口,就能在湾区版图上占据主动。”

?

翌日,省府组织的“湾区高端智库闭门研讨会”在星城召开。会议没有媒体参与,参会的都是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的教授,还有几位曾在政务院和商务部任职的老干部。

“李省长,您在会议中提到的‘制度衔接’方案,其实早在三年前香江特区政府就讨论过,但因为缺少跨省协调机制,最后不了了之。”一位银发老教授缓缓开口,“您现在有机会推动,但也得准备面对各方的博弈。”

“博弈不可避免。”李一凡微微一笑,“但博弈不是目的,协调才是。湾区的经济规模已经不亚于一个中等国家,如果我们不打通制度链条,就永远只能是‘物理上的湾区’。我要的是‘制度上的湾区’。”

另一位学者插话:“李省长,您提的跨境数据流动与金融互通非常关键,不过这会触动金融监管和信息安全的红线,中央是否会给足您空间?”

“空间不是给的,是争取的。”李一凡目光笃定,“我会先从大夏自贸试验区的框架入手,争取在星城先行试点金融、物流和数据互通,再用试点成果反推中央政策落地到湾区其他城市。”

?

几天后,李一凡带队南下。珠海市政府的会议室里,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打印纸的味道。珠海市委书记亲自接待,笑着说道:“李省长,我听说您这次来,不仅是看我们港口的物流数据,还要谈一个‘三地协同项目’?”

李一凡点头,“是的,这个项目涵盖珠海、中山、星城,我们准备在三地之间构建一个高端装备制造与航运金融的联动体系。”

中山市长在一旁补充:“如果这个项目能落地,三地的制造业和金融业将形成闭环,但关键还是制度审批和资本跨境效率。”

“所以我来,就是要解决这些‘关键’。”李一凡环视全场,“凡星资本会出第一批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跟进,省府会推动跨境审批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在半年内落地。”

会议室里一片沉默,随后是低声的议论——这是一个极为激进的时间表,但在李一凡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犹豫。

?

回到星城的夜晚,林允儿正坐在书房里整理两岸三地文化交流活动的资料。看到李一凡进来,她放下手中的笔,微笑道:“今天看起来很累。”

“累,但值得。”李一凡坐在她对面,接过她递来的茶水,“湾区这盘棋,只能赢不能输。”

林允儿轻轻点头,“我明白。香江的稳定已经让你有了更大的布局空间,但你还得注意节奏,太快会让人跟不上,太慢机会就溜走。”

李一凡笑了笑,“所以,我要的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每一步都踩在关键点上。”

窗外的江风带着南方的湿润,吹动书桌上的文件。那一刻,李一凡仿佛已经看到——在未来的湾区版图上,潇湘与香江、珠三角彼此紧密相连,形成一条坚不可摧的经济与制度链。

而他,正是这条链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