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李世民决意册封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侯大将军、怀化郡王,令其总领漠南诸部之际,尉迟敬德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尉迟敬德说道:“俺不同意!阿史那思摩与阿史那社尔二人,即便忠心可鉴、勇武超群,终究非我族类。况且突厥帝国正是在我大唐铁骑的打击下才覆灭的,倘若他们心怀怨怼,借镇守边疆之名招揽旧部、扩充势力,日后一旦倒戈相向,岂不酿成大祸?””
李世民闻言微微一笑,从容说道:“尉迟爱卿此言差矣。突厥的覆灭,其根源在于内部,突厥王室一味压迫剥削牧民,以致天怒人怨,他们宗室之间争权夺利,相互攻伐不断。数十年来,他们不思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稳定民生,反倒频频南下侵扰我大唐边境,穷兵黩武、战火不休,连牧民都对其统治怨声载道。反观我大唐,自终结隋末大乱以来,不仅善待子民,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之策,更以公正法度明辨赏罚,使老有所依、幼有所长,终致生产丰足、物资充盈、百姓安宁。正因人心所向,如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这般突厥贵族中的俊杰,才会纷纷归降。若论突厥败亡之由,朕以为我大唐铁骑的功劳不过五成,另外五成则在于其统治者失德 —— 对百姓不仁,自然失了民心。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此理啊。”
尉迟敬德还想再争,却被秦叔宝轻轻拉住了胳膊。
秦叔宝说道:“敬德,十五年前,我曾经和阿史那思摩交战过,他们虽然是异族,但也知道忠孝仁义。陛下尚且能推心置腹信他们,你我做臣子的,更该信陛下的识人眼光才是。”
尉迟敬德脸上一热,挠了挠头憨笑道:“是俺糊涂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李世民见他松了口,眼中笑意更浓,抬手道:“好了,北边的事暂且议到这里。咱们来聊聊西边的动静。”
李世民目光扫过阶下众臣,沉声问道:“吐蕃近年屡兴兵戈,四处扩张,近日常可有异动传来?”
面对唐太宗这一问,满朝文臣武将究竟会如何应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李靖出列奏道:启禀陛下,自文成公主入藏,吐蕃赞普对大唐愈发恭顺,不仅按时朝贡、屡遣使臣朝拜,更常购我朝典籍、延揽能工巧匠入藏,积极研习大唐文化,佛教交流亦日渐频繁。唯偶有袭扰吐谷浑之举,其余并无异动。
魏征出列奏道:“陛下,老臣尚有补充。吐蕃除研习我大唐文化与佛家经典外,更遣大批使者学习我朝官僚体制与治国方略 —— 从调兵遣将的军制到户籍编订的规制,乃至三省六部的运作机理,皆在其效仿之列。”
话音未落,李靖已跨步出列:“启禀陛下,河源郡王(即吐谷浑可汗)昨日遣信使急报,吐蕃正加紧对吐谷浑的渗透与军事部署。”
李世民闻言,眉头微蹙,沉吟道:“这吐蕃赞普,倒是野心不小。”
正当众臣揣测圣意时,杜如晦上前谏言:“陛下,臣恳请暂停接纳吐蕃使团,更不可将我朝官僚体系、军制法典、户籍税收等机要之术传于外邦。即便是佛教交流与文化往来,亦当尽量缩减,以防吐蕃羽翼丰满,日后成我大唐劲敌。”
程咬金、秦叔宝等武将纷纷附和:“是啊,陛下,丞相,所言极是,我们当早做防备啊!”
李世民沉思片刻,忽然朗声道:“不,与吐蕃的交流不仅要照常,更要加强。”
此言一出,众臣皆面露惊愕。李世民扶了扶王冠,环视群臣问道:“诸位可知,我神州文脉何以绵延万年而未曾断绝?”
尉迟敬德朗声应道:“自然是凭我神州雄师武德充沛,所向披靡,横扫六合!”
李世民摇头:“马上打天下,岂能马上治天下?”
秦叔宝继而答道:“是依法治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
“严刑峻法纵然能收表面之效,却难聚天下民心。” 李世民再度摇头。
魏征拱手道:“莫非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统一思想虽有裨益,但若因此变得腐朽僵化、墨守成规,致使体制板结、阶级固化,国家终将失去生机。” 李世民依旧否定。
见圣意接连驳回众议,朝堂上文武百官面面相觑,竟无人再敢应答。
李世民见状,缓缓道出己见:“依朕之见,我族能绵延至今,关键在于兼容并蓄、善纳百家之长。天地万物无时不变,我朝亦当因时制宜、顺势而为。以儒家为根脉,兼容王霸之道,杂糅百家精要,兼取各族优长,做到包容万象、为我所用。唯有随局势变迁而变通治世之法,方能基业长青。”
听完李世民如此霸气的答案,众人折服,纷纷跪拜,高呼万岁。
“儒家,志在大同,明仁礼教化。墨家,兼爱非攻,并士匠任侠。道家,我动合无形,参自然道法。阴阳家,推演五德,将阴阳平衡深察。法家,厉行变革,断于公法。纵横家,纵横捭阖,一谋抵万甲。兵家,崇文尚武,砺甲兵卫邦,凭韬略定四方。为神农之言,汇集百家于杂,包容并蓄,取百家之所长。如此以来,即便是有异族入侵,我们也可以很快的吸收掉他们的文化优点,摒弃掉文化糟粕,不断地进化我们的文化,这才是我们的文明五千年不断的根源所在。”
比如近代时期我们也吸收了不少西方先进的思想,比如进化论等等思想....
当然,要吸收精华看,弃其糟粕,首先是客观的认识世界,分辨哪些是先进的,哪些是落后的。并不是全部照抄,或者全部否定。
李世民目光深远,朗声道:大唐的文化与治世之道,传入吐蕃又有何妨?朕要做的,是打通西域商道。让中原的丝绸、瓷器这般好物,能与西域诸国互通有无 —— 商路所过之处,城邦必能兴旺。物资与文化交融流转,百姓安居乐业,各族才会和谐相处,再无攻伐纷争。商道畅通,城邦兴旺,百姓富足,天下归心,民心所向!到了那个时候,有谁能够违背天意,威胁大唐呢?朕的志向,不仅要让中原百姓富足,更要让四方诸国、各族人民都能安居乐业。朕要做的,不只是神州大地的好皇帝,更是各族共尊的天可汗!
一番话掷地有声,尽显雄才大略。众臣听得心潮澎湃,愈发钦佩,纷纷跪拜于地,齐呼 。
这里我要划重点的,请注意此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如此大气的执政风格,唐太宗此时打造的是大唐版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家都发财,都维护这几条商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所以各位观众能够理解为什么大唐初期,有那么多的少数民族将领效忠大唐,甚至李世民去世的时候要求殉葬的。因为他的执政理念,确实是将各族人民的利益连接到了一起。
然后各位再了解一下武则天时期的执政风格,就大概能明白大唐由盛转衰的气运是从哪里开始的了。我个人一点浅薄的看法,虽然大唐衰败是从安史之乱开始,但从根儿上来看,是从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内斗开始的。特别是她对外的政策,以及宁可错杀一百不肯放过一个的铁腕手段,太残忍了,破坏了那个大度,气吞万里的大唐气象。
(当然武则天这些内容,都不是本部小说的重点,我也只好一笔带过,后面的章节,我们还是要回到青藏高原上,看看吐蕃的发展。看它是如何走向强大,扩张,然后轰然倒塌的。当然还有大唐使臣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精彩戏码,敬请大家期待。)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此时,程咬金一身忠勇之气,跨步出列奏道:陛下,吐蕃素有吞并吐谷浑之志,此事该如何应对?要知道,吐谷浑的可汗,河源郡王,那可是您的女婿啊。那吐蕃,连文字都没有的野人,分明是不给您面子。
面对吐蕃不断地挑战,大唐君臣将如何面对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