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珊珊还想再说什么但被项骜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给制止住了,并缀上了一句话:
“保存体力,没必要的话一个字也不要说,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哦——”她拉着长音应了一声,随即也一言不发只顾脚下。
从营地出去没多远,广阔的空间便摆在了眼前,众人如同自由活动的旅游团一样开始四散分开,直到分到肉眼可见的范围内完全看不到别人了,卢珊珊还是忍不住问道:
“虽然说优质路线有很多种,但我觉着最优解肯定只有一个吧?那怎么还能选的这么五花八门的呢?”
“你知道最优解是哪一个?”
一句反问就给她问住了,想了半晌才道:
“不是有地图吗?”
“地图只是告诉我们要去什么地方,可没说怎么去,要是连这个都给你画清楚了,那就不是什么军事竞赛而是春游了。
所以,最优解也许在我们脚下也许在别人脚下,也许大家运气都不好,全走了远路或者难路。”
“对了,你还说这里的对抗是用了模拟交战那种,我看枪上也没装激光器之类的东西,要怎么实现命中判定?”
“我觉着你是在没话找话,别忘了严格来说这个也是在训练,还是你的考核,我的话你依然得无条件服从。”
卢珊珊一呲牙,道:
“就说这一句,行不行?”
“可我觉着一旦说了便会有无数这样的话题等着我,与其开了口子刹不住,不如从一开始就拒绝。”
“揭人老底可没意思啊!我不管,我非想听你说,哪怕是废话也养耳朵。”
“唉......我要不说你估计能叨叨一路,可现在这个你是明知故问,还要我怎么讲?”
“我说了,从你嘴里出来的,哪怕是废话我也爱听,所以把你知道的答案重复一遍就行了呗。”
“好吧好吧——命中判定首先靠衣服上的感应贴,受到撞击后会通过位置判断伤情再决定是否还能继续作战,如果是重伤和被击毙,和激光对抗一样,会从肩膀上的一个小型发烟装置里发出彩色、醒目的烟雾以示阵亡退出。
然后才是重点——咱们发的子弹不是实弹但也不是空包弹,是一种用工业蜡凝合在一起的锌粉弹头。
因为是一团金属粉末粘合在一起的,所以强度很低,然后经过击发,由火药燃气射出枪口时就又被膛压消耗掉了99%,导致剩下的只能维持它继续在空气中飞行而不解体,一旦击中任何东西,都会瞬间崩解成粉尘状,哪怕是打在水面上也是如此,打在人身上更是这样。
如此一来,弹头便没了杀伤力,不用担心真的伤害到谁,同时在设计之初,它们的重量、流体外形就全部是按照模仿对象制造的,可以完美的模拟出各种不同口径子弹的弹道特性,不会破坏射手的射击习惯。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比激光对抗更进一步的模拟演习装备,目前来说是很高端的玩意儿,属于北约内部按照统一标准联合研制的,如同把小口径统一成了5.56x45毫米一样,为的是增强通用性和后勤性。
不过这种设计并不是首创,只是第一次运用在了演习弹上;更早些时,一些霰弹枪发射的专用破门弹率先开了这条先河,那个也是喷出一坨粘在一起的锌粉弹,打在门锁或门页上时在碎裂的瞬间也将动能全部释放出去,足以破坏这些东西的机械结构,起到强行开门的作用,不过要在很近的距离用才行,比如不大于两米。
最初搞这个是为了防止跳弹伤及到自己和队友,后来还发展成了一种非致命弹药,即略微增强弹体强度,在10-30米内打中人体后虽然还是会碎成粉,但力道足以将胸骨、肋骨打断,让中弹者丧失反抗、逃跑的能力。”项骜道。
“那如果打在眼睛上呢?”卢珊珊道。
“失明的概率很大。”
“这不岂是还有风险?”
“出门有可能出车祸,吃饭有可能被噎死,游泳可能被淹死,如果不谈概率的话什么地方都有可能死人,但事还得做不是?”
“有道理。不过你怎么这么肯定我是明知故问?”
“你在tVcS待了这么久,高新技术应当见得比我多,所以这个对你而言估计不是什么新奇玩意儿。”
“只因为这个?”
“嗯。”
“可这有点牵强哎,我在tVcS和知道这个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吧?”
项骜却没回这句反问,而是道:
“我们马上要渡河了,这次不论你想说什么都等到过去之后再聊,现在好好琢磨一下怎么过去才是正事。”
有了这句,卢珊珊方注意到如果不聊天的话,静静的听已经能隐隐约约的听到有湍急的水声,循声远眺,果然看到一条蜿蜒的河流位于正前方。
她此时想的是这条河若有10米宽那不算小可也算不得太大,和那些宽度动辄上千米的大江大河没法相提并论,后者若无专门的泅水工具可能不好闯,可区区10米,哪怕是会点狗刨怎么不能对付过去?
但这个想法等到了跟前便遭到了一记无情重击——
这条河的水流实在是太急了,而且由于河床的高低不平,导致水从上面过激起的涌非常剧烈,人要是掉进去,不管水性如何都会被瞬间吞没,然后不知道给冲到哪里去了,半路上要是撞在某个凸起上,那恐怕不死也得骨断筋折,反复来几下下场绝对不会比车祸好到哪里去。
而项骜此时站在河边看了看,然后将背包从肩上甩到前面,拉开侧面的一个储物模块开始从里面找东西。
随后他拿出了六个类似355毫升听装可乐的圆柱体管子,还有两条腰带一样的物件儿。
将六个分成两组,每组三个分别装在两条带子上预留的插孔内,接着将其中一条递给了卢珊珊,并道:
“系在腰上。”
“这是什么?”
“能让咱俩一步越过这条河的装备。”
“嗯??这么神奇吗?怎么用?”
这边没有回答,只是问道:
“你体重多少?”
“哎,突然问女生体重是一件很冒昧很不礼貌的事情你难道不知道吗?”
“我现在很严肃的询问你,没开玩笑。”
“嘁...54公斤。”
“加上你的装备估计总重在85公斤左右,那按一下罐体上写着‘2’的按钮。”
“哦。”
卢珊珊照做后看到项骜按的是“3”。
“拿好这个,等下听我口令,我说开始你就按,而在此之前你要做好原地起跳的准备,膝盖弯曲到你感觉力道最足的角度,在按下之后立即全力蹬地,剩下的事情交给罐子,它会把你安全的送到对面。”
项骜说的“这个”是一根连在腰带上好像小型台灯开关一样的黑色电线,电线的末端有一个简易塑料开关,看着也像小电器上的玩意儿。
随后这边倒数了三个数,在“三”喊完后发出了口令,接着两人同时按下,卢珊珊就觉着背后突然腾起一股强劲无比的推力,双脚发力的的瞬间整个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腾”的一下离开地面三米多,并向前飞去。
待划出一条抛物线并飞至末端时,也早已到了河对岸,并且身后动力关停的时间点把握的非常好,不早不晚,正好是距地还有一米多时,这会儿再自由落体,即便背着沉重的装备,也完全在关节的承受范围之内不会受伤。
项骜那边操作的自然比她丝滑的多,看起来就像跑步一样轻车熟路。
卢珊珊看了看身后还在冒烟的罐子,惊奇不已道:
“这次我可事先声明,我一点也不知道这是个啥,tVcS里也没有类似的装备,你从哪儿弄的?好神奇啊!”
“严格来说,这应该叫‘火箭腰带’,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20世纪50年代美国贝尔航天实验室有个工程师名叫温德尔.摩尔,这人首先发明了这个概念,不过当时的燃料技术没法和现在比,所以说是腰带,但只是用腰带固定在腰部,而主体实际上很大,是三个大型罐子,和火焰喷射器背后的钢瓶差不多。
这东西一直发展到到60年代末,随着高比冲燃料因为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项目的刺激而快速发展逐渐满足了要求,便小型化成了你我现在戴的这种;当时越战正酣,美军非常希望给单兵装备一种可以短距飞行,跨越丛林、沼泽、湍流的单兵飞行器,于是投资量产了一批装备到了前线,但反应并不好,主要是操作麻烦,对推力的控制不经过非常专业的长期培训根本玩不转,然后玩不转硬上的话就很容易摔伤。
外加此物并不能让士兵实现真正意义的‘飞’,只是利用化学能把人弹出去了,最远还不到300米,再后来以Uh-1为代表的直升机成熟了,它也就失去了资金支持,虽然有人试图将其民用化,但依旧没有打开局面,至此算是被彻底抛弃了。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特种作战理论的发展,利用单兵飞行器让单兵快速跨越极端地形的思路又回来了,所以‘火箭腰带’的类似项目重新上马。
只是以前没有攻克的操作问题现在依然不好啃,因此上马归上马,但大多还处于停滞阶段,或进展十分缓慢。”项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