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宝钗和可卿、凤姐虽然都不愿意让别人插手她们的生意,但面对到贾家上门说项的各路勋贵,她们也没有足够的胆量硬气的拒绝,只能推说她们内部要好好商量一下,随后便急不可耐的跑到林府来找黛玉想办法。

可卿和凤姐在贾家是媳妇的身份,又是小辈,眼看着上面的贾母等人都已经对那些勋贵松了口,她们虽然心疼本可以赚到的那些白花花的银子,但也不敢公然同家族的决定唱反调。

至于宝钗就更不用说了,薛家本来就是有些寄人篱下,能够在京城立足完全靠着贾家的庇护,连贾家都不敢直接回绝那些勋贵们的要求,自然更没有薛家说话的份了。

所以现在三人都只能寄希望于黛玉的头上,毕竟只有黛玉的腰板足够硬,底气也更足,只要她主动开口,不许其他人插手这门生意的话,京城的各家勋贵怎么也得在心里多掂量几下,为了这门小生意,招惹了林家和黛玉这样的敌人是否值得。

谁知黛玉听了凤姐等人的来意之后,却是不怒反喜,微笑着说反正钱是赚不完的,这些勋贵既然找上了贾家,想必也都是跟贾家沾亲带故、有些渊源的,倒是犯不着把人一次性的都得罪光,让他们有个分一杯羹的机会也无妨。

凤姐听了之后,顿时就急了。

她向来好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抓住主导权不放,现在跟黛玉等人合伙做的这门生意,虽然日常主持管理运营的是宝钗,但凤姐真要是想插手做个主,宝钗也绝对会给她这个面子,黛玉和可卿又不怎么主动管事,所以凤姐在这门生意中的话语权还是相当重的。

可要是各路勋贵都把手插\/进来,到时候谁还知道她凤姐是哪根葱啊?

毕竟外界看她们几个女流之辈一起做生意就已经颇有些风言风语,到时候引入了更多的合伙人,对方还不得联合起来,把她们这几个女子排挤出去?

原本在黛玉等人的掌控之下,这门生意是一只可以下蛋的金鸡,能够为她们这几个合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可要是被半路加入进来的其他勋贵夺走了主导权,谁知道他们能不能好好的打理这门生意?

别到最后不仅把她们几个女子排挤出了决策层之外,就连应该给她们的利润分成也会被不知不觉的给贪墨掉,到时候那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呢。

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像这种中途加入摘桃子的行为,宝钗、可卿和凤姐都见识的多了,所以都不愿意有人插手这门生意。

黛玉也清楚她们心中的种种顾虑,于是又出言宽慰,表示自己并没有把她们现有的生意让出去的想法。

只不过大夏朝的疆域辽阔,仅凭她们四个人的力量,短时间内其实也吞不下这么大的市场,所以按照黛玉的意思,日后她们倒不如继续深耕京城及其周边村镇的这一块区域,其他地方的陶炉和蜂窝煤的生意,完全可以转让给其他勋贵来经营嘛。

经过黛玉的提醒,宝钗等人这才明白了她的意思,不由得转忧为喜,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其实在这之前,黛玉就已经在考虑如何尽快扩大陶炉和蜂窝煤的生意覆盖范围。

毕竟时间不等人,眼看这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寒冬即将到来,虽然在黛玉、宝钗等人的努力之下,京城地区及周边村镇的百姓,都有了取暖的廉价方法,但距离更远的那些地区,她们就有些力所不逮了。

薛家工坊的生产能力有限,目前竭尽全力,也只能满足京城周边市场的需要。

而且如果想要靠着在京城生产、再分销各地的话,运输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原本略有盈余的生意,最后可能会赔个血本无归。

所以依着黛玉的想法,最好是能够在大夏朝的各个区域,都兴建类似的工坊和店铺,直接在当地自产自销,顶多辐射周边几十里的区域,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为当地的百姓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陶炉和蜂窝煤这两样新事物推广到全国各地。

唯一的问题就是,薛家没有这么大的能量。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想要拉起这么一个大摊子,前期都会面临相当多的困难,比如说要打通官面上的关系,还要应付花样百出的地头蛇,权财两样,缺一不可。

本来黛玉都已经在想着,要不要直接把陶炉和蜂窝煤的制作方法进献给皇帝,由朝廷出面,尽快在全国各地兴建工坊和店铺,进行生产和售卖。

不过现在,既然跟贾家有着各种拐弯抹角关系的老亲故旧们都想加入,那给他们点甜头也未尝不可。

这些勋贵虽然都不是那种有权有势的顶级豪门,跟贾家一样,也都已经有些日落西山,拎出其中的任何一家,都不可能吃下大夏朝全国的市场,但单独让他们负责其中的一块区域,以这些勋贵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是足以做到的。

所以黛玉请贾家出面,将这些有意入股陶炉和蜂窝煤生意的勋贵都聚集在了一起,表示贾林薛三家现在已经开起来的工坊和店铺,不会再让新合作者入股,但京畿之外的地方,却可以让这些勋贵成为陶炉和蜂窝煤的加盟商。

总的来说,就是黛玉可以出让陶炉和蜂窝煤的生产制作技术,薛家也可以把在经营管理这门生意中的种种心得体会倾囊相授,想要加盟的勋贵只要支付一定的专利费,就可以认领一块区域,在黛玉等人的指点之下开始生产销售陶炉和蜂窝煤,每年再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润分成就行。

黛玉也没有狮子大开口,每家勋贵只象征性的收了他们一千两的专利费,但是有言在先,陶炉和蜂窝煤制作出来之后,销售的价格不能超过黛玉制定的底线,这也是为了保持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