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国
朔风卷着鹅毛大雪,在东乌珠旗的草原上肆虐了整整三日。
天地间一片苍茫,连最熟悉草场的牧民都不敢轻易踏出门外,可就在这风雪嘶吼的旷野中,一支队列齐整的部队正踩着没踝的积雪稳步前行——这是944师的动员兵们,他们的枪口凝着白霜,军靴踏过雪地时只留下规整的印记,目标直指前方的东乌珠旗核心区域。
“加快行军速度,注意保持阵型!”带队的动员兵营长骑着马走在队伍侧面,寒风刮得他脸颊通红,却依旧扯着嗓子下达指令。
战士们闻言默契地加快步伐,厚重的冬装下,每一个人都身姿挺拔,仿佛完全感受不到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
谁都知道,东乌珠的旗主是出了名的“野性子”,此人素来桀骜不驯,绝不会轻易臣服,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果不其然,当944师的先头部队抵达东乌珠旗外围时,远处的山坡上已经扬起了漫天尘土——旗主早已组织起麾下的猛谷骑兵,密密麻麻的马队如黑云压城般袭来,马蹄声在雪地上震出沉闷的回响,骑兵们挥舞着马刀,口中发出粗犷的呐喊,试图用传统的骑兵冲锋冲垮这支“陌生的队伍”。
可时代早已不同。
当猛谷骑兵冲进射程范围的瞬间,944师的动员兵们迅速架起先进的火器,冰冷的枪口对准了奔涌而来的马队。
“开火!”
随着一声令下,密集的枪声骤然响起,子弹划破风雪,在骑兵队伍中炸开了花。
那些曾经在草原上纵横驰骋的猛谷骑兵,在现代化火器面前竟成了活靶子——马匹纷纷中弹倒地,骑兵们要么被掀翻在雪地里,要么直接被子弹击中,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短短半个时辰,这场看似悬殊的战斗便已落幕。
东乌珠旗组织起来的近万兵力几乎被全歼,尸体和马匹倒在洁白的雪地上,染红了大片草场。
残存的几名骑兵见势不妙,调转马头仓皇逃窜,却也被后续追击的动员兵一一制服。
至此,944师顺利完成了赵国强下达的作战任务,东乌珠旗的核心区域被成功控制,草原上的风雪似乎也因这场胜利而稍显缓和。
与此同时,远在阿尔山的铁柱正站在临时指挥部的地图前,眉头舒展。
他率领的部队早已完成了阿尔山地区的任务,肃清了当地的残余抵抗势力,如今只需要留下少许警察部队维持秩序,便可以动身返回辽省。
“通知下去,留下一个连的警察驻守阿尔山,其余人整理行装,明日一早启程回辽省!”
铁柱对着身边的副官吩咐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轻松——他心里清楚,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任务等着他。
回到辽省后,铁柱没有丝毫停歇,第一时间便展开了警察部队的募集工作。
彼时的辽省刚经历过动荡,乡镇间的治安亟待整顿,经济恢复也需要稳定的环境,扩充警察部队成了当务之急。他亲自坐镇招募点,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既要考察身体素质,也要测试文化水平,还要确保招募的士兵品行端正,能真正为百姓办事。
消息传开后,辽省各地的青壮年纷纷前来报名,有的是当地的猎户,还有的是心怀家国的普通百姓。
铁柱和招募团队加班加点,从报名的人群中筛选出合格的人选,再进行系统的训练。短短十几天时间,辽省的警察部队便从原本的几千人扩充到了五万人,规模翻了数倍。
随后,铁柱开始着手部署警力,将这五万名警察分配到辽省的各大乡镇,实现了乡镇警察部队的全覆盖。
与其他地区相比,此时的辽省已然展现出不一样的景象:乡镇街头有警察巡逻,市集上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百姓们不再担心治安问题,商户们也敢放心开门做生意。
新招收的警察在各自驻守的地方继续接受训练,队列训练、枪械使用、治安调解……每一项科目都严格要求,只为打造一支纪律严明、能力过硬的警察队伍。
看着辽省逐渐恢复生机,铁柱心中涌起一股成就感,他知道,自己没有辜负赵国强的信任。
而在京城郊外,几十个身材矮小的蒙面人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潜入了一处偏僻的小院。
这处小院不大,四周围着两米多高的土墙,墙头上还挂着干枯的藤蔓,从外面看毫不起眼,却成了这群人密谋的据点。
“队长,您看这个位置,不知火炮的射程能不能够到皇城?”
一个蒙面人指着小院里架设的一门火炮,声音压得很低,眼神中却透着一丝兴奋。
被称作“队长”的是一个身材只有一米五左右的矮个男子,他走到火炮旁,蹲下身仔细查看,又抬头朝着皇城的方向望了望,缓缓开口:
“这个位置不错,离皇城不远不近,既保证了射程,又不会太显眼。咱们不能靠得太近,万一露出什么端倪,让那些像狗一样的警察发现了,咱们的计划可就全败露了。”
周围的十几个蒙面人纷纷点头,没人敢反驳。过了一会儿,刚才说话的蒙面人又忍不住问道
:“队长,咱们什么时候动手啊?”
矮个男子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一丝怨毒:
“快了!上一次没能把那家伙炸死,算他命大。这一次有了这‘新式火炮’加持,我倒要看看他能坚持到几分!不过咱们还得等皇宫里的探子发来准确位置,不能瞎打。”
他顿了顿,又提高了些许声音,似乎对四周的环境极为放心
:“而且你们放心,情报部门这次给了咱们很大的支持,现在这门火炮还只是第一门,后续还有两门会运抵这里。等三门火炮全部到齐,每一次爆炸的覆盖面积都会大大加强,想必那皇宫就算再坚固,也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
话音落下,小院里一片寂静,没人接话。
众人默契地将运来的火炮用帆布盖住,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小院的四周,确认没有留下痕迹后,才各自回到房间里待命。
夜色渐深,京城郊外的风雪越来越大,仿佛要将这处小院的秘密彻底掩盖。
视线重新回到猛谷地区,945师的将士们正经历着一场艰难的长途跋涉。他们从东乌珠旗出发,一路向西,目标是额济旗。
与东乌珠旗的风雪草原不同,前往额济旗的路途上多是戈壁地貌,地面崎岖不平,寒风裹挟着沙砾,打在战士们的脸上生疼。可即便如此,945师的动员兵们依旧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背着沉重的装备,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的地前进。
终于,在跋涉了数日之后,945师抵达了额济旗。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额济纳旗的旗主竟然亲自带着手下在城外等候,见到945师的队伍后,他立刻上前,态度恭敬地表示愿意放弃抵抗,臣服于赵国强麾下。
这样的情况让945师的师长既意外又惊喜——他们原本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却没想到能如此顺利地收服额济旗。
短暂的交接之后,945师在额济旗留下了一半兵力驻守,确保当地的稳定。
随后,师长一声令下,剩下的将士们马不停蹄地朝着下一个目标——达扎德嘎德进发。
从额济旗到达扎德嘎德的路途更加遥远,还要翻越大片的戈壁滩。
此时天气越来越寒冷,戈壁滩上的风如同刀子一般,刮得人皮肤刺痛,地面上甚至结起了厚厚的冰层,稍有不慎就会滑倒。若是普通军队,在这样的环境下早已疲惫不堪,无力再战,可945师的动员兵们却截然不同——他们的身体素质远超常人,无论严寒酷暑,都能保持良好的战斗状态。
不过,后续的补给队伍就没那么幸运了。
戈壁滩上没有道路,补给车在冰面上行驶困难重重,战士们只能推着车艰难前行,不少人的手和脚都被冻伤了。
好在赵国强早有预料,提前将防空运兵车派了过来。这些防空运兵车性能优越,不仅能在复杂的地形上行驶,还能为补给队伍提供保护。在防空运兵车的帮助下,后续的补给物资得以顺利送达,确保了945师的作战需求。
时间来到1900年1月5日,经过连日的跋涉,945师终于靠近了达扎德嘎德,首先抵达这里的是945师的一团。
达兰扎德嘎德坐落于戈壁之中,是猛谷南戈壁的首府,它位于蒙古南部,坐落在古尔班赛汗山脉之下,靠近伊林塔拉大草原,距离乌兰巴托约540公里,海拔1470米。
此时的达扎德嘎德正处于冬季休息阶段,刺骨的寒风加上连绵的大雪,让整个城镇都处于封闭状态。
街道上空无一人,家家户户的门窗都紧紧关闭,没人愿意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外出活动,更没人会想到,会有一支军队在这个时候发起进攻。
从外观上看,达扎德嘎德更像是一个小镇,常住人口不过几千人,房屋多是低矮的帐篷,零星地分布在戈壁滩上。
945师一团抵达后,迅速展开行动,将整个小镇团团包围。当天边泛起第一缕阳光时,几个早起的牧民像往常一样走出家门,准备去查看自家的羊群,可刚一出门,就被埋伏在附近的动员兵抓获。
由于小镇上的人口本就不多,且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945师一团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完成了对达扎德嘎德的占领。
小镇上的猛谷头领见大势已去,没有做任何反抗,主动选择了臣服。至此,945师顺利完成了对达扎德嘎德的收复任务。
就在945师忙着稳定达兰扎德嘎德局势的时候,
946师的将士们正踏着厚厚的积雪,继续向北方前进。
与945师不同,946师前进的路线上多是草原地貌,积雪更深,有的地方甚至没过了膝盖。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受到任何攻击——原因很简单,对于猛谷族来说,在这样的大雪天开战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猛谷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深知冬季的严酷:
马匹在雪地里奔跑困难,很容易冻伤;
人员若是在户外停留时间过长,也会被活活冻死。
所以在冬季,猛谷族通常会选择休养生息,不会主动发起战争。
可946师的动员兵们却完全不受这严寒的影响——他们的身体素质特殊,身体对能量的转换效率远超常人,只要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就能轻松抵御严寒,保证自己不被冻伤。
为了让后续的部队行进更方便,945师的防空运兵车在完成了达兰扎德嘎德的补给任务后,迅速划归到946师麾下。
在大雪之中,防空运兵车开在队伍的最前面,巨大的车轮将原本厚重的积雪压得平整,形成了一条临时的通道。动员兵们跟在防空运兵车后面,踩着平整的雪路前进,大大节省了体力。
就这样,946师的将士们穿过了大片的戈壁,越过了积雪覆盖的草原,在风雪中一路向北。
他们的身影在苍茫的天地间显得渺小,却又无比坚定——每一步前进,都意味着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华夏历1900年1月25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946师的动员兵们终于抵达了巴彦红尔。当轰隆隆的防空运兵车开进巴彦红尔镇时,镇上的猛谷人全都惊呆了——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钢铁巨兽”,更没见过在冬天还能穿戴整洁、精神抖擞的军队。
巴彦红尔镇的统领早已收到了老佛爷的投降书,心里清楚自己根本无力抵抗。
可即便如此,当他亲眼看到946师的队伍时,还是被深深震撼了——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一个个身姿挺拔,进镇后没有丝毫混乱,既没有触犯任何一个猛谷家庭,也没有掠夺百姓的财产,只是在镇外的空地上有序地驻扎下来。
统领召集了镇上的部落头领们开会,众人经过再三商议,最终达成了共识:
他们根本不可能抵抗住这样一支精良的部队,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选择臣服。
于是,在946师抵达巴彦红格镇镇的当天下午,统领便带着部落头领们来到946师的驻地,正式表示愿意无条件臣服。
收服巴彦格的946师在巴彦红格尔镇留下了一半兵力驻守,确保当地的秩序稳定。
随后,另一半将士们继续朝着下一个目标——阿尔拜雷进发。
好在巴彦红格与阿尔拜赫雷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即便有积雪阻碍,行军速度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经过了大约几天的跋涉,946师的将士们顺利抵达了阿尔拜雷。
与巴彦红格一样,阿尔拜雷的统领在看到946师的队伍后,也没有选择抵抗,而是主动出城投降。
对于当地的猛谷人来说,946师的动员兵们在寒风中依旧生龙活虎的模样,简直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自己只要在蒙古包外待上一会儿,就会被冻得瑟瑟发抖,而这些动员兵却能在风雪中行军作战,仿佛天生就不怕冷。
至此,944师、945师、946师在猛谷地区的收复任务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从东乌珠穆旗到达扎德嘎德,再到巴彦红格和阿尔拜雷,每一片土地的收复都离不开将士们的付出。风雪依旧在北境的土地上呼啸,可一支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队伍,正用自己的脚步,一步步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